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与风格,是诗歌鉴赏中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首先,意境与风格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
风格是文学作品在整体上体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格调、气派和作风,是一切文学要素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效应,这中间自然包括属于艺术形象中的意境创造。成功的意境往往呈现出鲜明的风格。意境的丰富、多样化,往往会促使风格的多样化。印度十四世纪文艺理论家毗首那他在《文镜》中记载说:“风格是诗的灵魂。”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意境是诗的眼睛。”敏锐的文艺理论家可以透过这双眼睛,窥见其内在的灵魂。
其次,意境与风格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第一,风格是诗人全部诗作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貌,是诗人长期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结果。如李白爱游历、嗜美酒,他奇幻的情思、不羁的性格形成了浪漫主义风格。而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统一的艺术境界。即诗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对象的统一,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统一,内在情感和外在物镜的统一。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同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我们通常说“郊寒岛瘦”,正是对孟郊、贾岛两位诗人作品风格上的概括,而非意境上的表述。“寒”,是指诗的一种清冷的意境。郊诗虽也有少数篇章如《游子吟》那样脉脉深情,如登科后那样轻快自得,但大多数描写的是穷愁失意的生活境遇,意境清冷,调子凄凉。我们试将《苦寒吟》列在下而:
天色寒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在这诗里,孟郊用冷色调,着意描写了一个阴冷死寂的境界和在这个境界中诗人自己穷愁苦吟的形象,在阴冷死寂的意境中浮动着凄凉的情思。这类诗很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写穷愁生活,抒悲愁情怀,感情基调悲苫凄凉,意境清冷。
“瘦”,与“腴”相对,就是不丰满。读贾岛诗,会感到他的诗内容不丰满,想像不丰富,境界狭窄,虽也有少数诗篇如《剑客》慷慨激昂,但大多数诗篇感情清冷,表现着寂寞孤独的情怀,如《秋辑》:“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值鹤因临水,迎僧忽背云。白须相并出,暗泪两行分。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全诗的境界是迫促狭窄的,想像并没有起飞,只写得垂泪占吟的诗人独立于秋日之中,连周围景物也寥寥无几,引不起读者对诗的意境的丰富联想。《雨中怀友人》:“对雨思君子,尝茶近竹幽,儒家邻古寺,不到又逢秋。”同样缺乏丰富的想像,缺乏丰满的境界,只表现着一点寂寞孤独的情绪。贾岛的诗,寂寞孤独的情绪是很突出的,像有名的《题李凝幽居》那样表现着孤寂冷落感情基调的诗比比皆是。不丰满、狭窄、寂寞冷落,使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单薄、孤寂的感觉,再联想到瘦削,就会产生“瘦”的感觉。
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第二,风格本身无优劣、高低之分,而意境却有高下、大小、深浅之分。
如:贾岛曾出家为僧,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必然给其诗歌的意境打上印记。他的生活面局限在夜半谈禅、山林昕泉之类,因而意境也多狭小、清幽。就这一点来说,的确不如杜甫的博大精深,但“郊寒岛瘦”却独具一番面貌,非他人能及。
第三,一首诗可以创造出一种意境,但很难形成一种风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写春江月夜中的江流、月色、白云、清枫、扁舟、高楼等景物,以及由此及彼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意境开阔幽深而又情浓意远。但我们很难说张若虚诗歌的风格就是幽深或者绮靡。
第四,意境和风格的类型也不尽相同。
以唐诗为例,有如下几种意境:
1.高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幽深。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3.优美。如张旭的《桃花溪》;
4.朦胧。如李商隐的《无题》。
首先,意境与风格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
风格是文学作品在整体上体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格调、气派和作风,是一切文学要素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效应,这中间自然包括属于艺术形象中的意境创造。成功的意境往往呈现出鲜明的风格。意境的丰富、多样化,往往会促使风格的多样化。印度十四世纪文艺理论家毗首那他在《文镜》中记载说:“风格是诗的灵魂。”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意境是诗的眼睛。”敏锐的文艺理论家可以透过这双眼睛,窥见其内在的灵魂。
其次,意境与风格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第一,风格是诗人全部诗作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貌,是诗人长期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结果。如李白爱游历、嗜美酒,他奇幻的情思、不羁的性格形成了浪漫主义风格。而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统一的艺术境界。即诗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对象的统一,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统一,内在情感和外在物镜的统一。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同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我们通常说“郊寒岛瘦”,正是对孟郊、贾岛两位诗人作品风格上的概括,而非意境上的表述。“寒”,是指诗的一种清冷的意境。郊诗虽也有少数篇章如《游子吟》那样脉脉深情,如登科后那样轻快自得,但大多数描写的是穷愁失意的生活境遇,意境清冷,调子凄凉。我们试将《苦寒吟》列在下而:
天色寒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在这诗里,孟郊用冷色调,着意描写了一个阴冷死寂的境界和在这个境界中诗人自己穷愁苦吟的形象,在阴冷死寂的意境中浮动着凄凉的情思。这类诗很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写穷愁生活,抒悲愁情怀,感情基调悲苫凄凉,意境清冷。
“瘦”,与“腴”相对,就是不丰满。读贾岛诗,会感到他的诗内容不丰满,想像不丰富,境界狭窄,虽也有少数诗篇如《剑客》慷慨激昂,但大多数诗篇感情清冷,表现着寂寞孤独的情怀,如《秋辑》:“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值鹤因临水,迎僧忽背云。白须相并出,暗泪两行分。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全诗的境界是迫促狭窄的,想像并没有起飞,只写得垂泪占吟的诗人独立于秋日之中,连周围景物也寥寥无几,引不起读者对诗的意境的丰富联想。《雨中怀友人》:“对雨思君子,尝茶近竹幽,儒家邻古寺,不到又逢秋。”同样缺乏丰富的想像,缺乏丰满的境界,只表现着一点寂寞孤独的情绪。贾岛的诗,寂寞孤独的情绪是很突出的,像有名的《题李凝幽居》那样表现着孤寂冷落感情基调的诗比比皆是。不丰满、狭窄、寂寞冷落,使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单薄、孤寂的感觉,再联想到瘦削,就会产生“瘦”的感觉。
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第二,风格本身无优劣、高低之分,而意境却有高下、大小、深浅之分。
如:贾岛曾出家为僧,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必然给其诗歌的意境打上印记。他的生活面局限在夜半谈禅、山林昕泉之类,因而意境也多狭小、清幽。就这一点来说,的确不如杜甫的博大精深,但“郊寒岛瘦”却独具一番面貌,非他人能及。
第三,一首诗可以创造出一种意境,但很难形成一种风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写春江月夜中的江流、月色、白云、清枫、扁舟、高楼等景物,以及由此及彼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意境开阔幽深而又情浓意远。但我们很难说张若虚诗歌的风格就是幽深或者绮靡。
第四,意境和风格的类型也不尽相同。
以唐诗为例,有如下几种意境:
1.高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幽深。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3.优美。如张旭的《桃花溪》;
4.朦胧。如李商隐的《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