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难,教学生识字更难。上公开课的老师都避开不讲,觉得上这样的课单调、乏味。但这样的课非上不可,识字教学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是学生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因此,要想使识字教学吸引人,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的潜能。
一、利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识字兴趣
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生识字
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综合运用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元素,把枯燥的识字课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如学习“采”字时,动画片里,一个戴草帽的老农把手伸向一个红红的苹果,做出了采摘的动作。动画里的声音解说道:我们可用手采树上的苹果,请同学们观看采摘的动作和采摘的过程,这样的动作就是“采”。通过生动的画面,加上形象的解说,学生们把画面与“采”字联系在了一起。再如我根据象形字的构字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笑”字的教学。我先用投影显示一个卡通脸谱,然后依次将眼、眉演变成“竹”字头,将鼻子演变成“╯”,将嘴演变成“一”。脸谱笑时,两个嘴角演变成“丿”和“■”,转眼一个“笑”字就出现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奇不已,妙趣横生的卡通人物令学生开怀大笑。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联想识字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因此,教师可以调动学生观察、分析、想象等能力,运用语言来描述识字的过程,并进行创造性识字。下面,我列举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联想识字的精彩片段,以供欣赏。
“如果你们想去游泳,你们能自己去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行,需要大人的陪同。”我趁机引导:“对,要有大人的陪同,所以‘游泳’的‘游’字就是一个大‘人’陪着他的孩‘子’到一个有‘水’(氵)的地‘方’游泳。”我边说边指着“游”的部件讲解,既让学生认识了“游”字,也避免了学生爱将“游”字写成“氵放”的情况。
同学们容易混淆“颗”和“棵”,我对同学们说:“老师也犯难了,它们的读音一样,是同音字,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很多学生马上举起手来,一个学生骄傲地说:“和花草树木有关的就是‘木’字旁的‘棵’。”我又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一个学生说:“秋天来了,树上长满了果子,所以‘树木’的‘木’,加‘水果’的‘果’字,就是‘棵’。”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仅对直观、形象、生动和有趣的事物感兴趣,对事物的理解很浅,思维不太灵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故事的方式正好体现了这种理念。讲故事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趣味的小故事,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
3.联想识字
(1)会意法。即认真分析会意字的偏旁部首,理解字的意思,记住字的读音。如甲骨文的“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由“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
(2)演示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用动作来演示,表示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如“灭”字:用一块板放在火上面,木板一压火就灭了。
(3)图示法。象形文字是根据简单的图画和花纹创造出来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形状,用简笔画勾画出相关事物的形状,建立起文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如学“月”字时,教师可画出弯弯的月亮;学“水”字时,可画出流动的水。
总之,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我们不以老师自居,能俯下身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就会发现孩子们的思维非常的开阔。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识字方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生的识字课也是一样,贵在得法。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识字,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学能力。
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当帮助他们总结识字的方法。方法是小学生自主识字的前提。我们在教给了学生识字方法的前提下,可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步骤:分类归纳—选择方法—交流经验—总结提高。
如在讲授《池上》一课时,我们知道该课有八个生字:①圭—娃、掌—撑、首—道;②采、首(象形);③浮萍(与水有关)。分类后,教师有选择地教学一类字或几类字,并找出适合学生识字的方法。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如果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便会发现学生具有的潜在学习能力。以“撑”字为例,我在此展示学生们不同的识字方法:
(1)结构分析:撑——左右结构,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手掌”的“掌”字,合起来念“撑”(chēng)。
(2)语言描述:用手拿着竹竿撑着小船前进。
(3)演示:学生们扮演船夫,撑船前进。
(4)绘画:画出船夫在水上撑船前行的画。
我在识字课中,与孩子们一同成长,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启迪着孩子们的心智,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一、利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识字兴趣
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生识字
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综合运用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元素,把枯燥的识字课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如学习“采”字时,动画片里,一个戴草帽的老农把手伸向一个红红的苹果,做出了采摘的动作。动画里的声音解说道:我们可用手采树上的苹果,请同学们观看采摘的动作和采摘的过程,这样的动作就是“采”。通过生动的画面,加上形象的解说,学生们把画面与“采”字联系在了一起。再如我根据象形字的构字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笑”字的教学。我先用投影显示一个卡通脸谱,然后依次将眼、眉演变成“竹”字头,将鼻子演变成“╯”,将嘴演变成“一”。脸谱笑时,两个嘴角演变成“丿”和“■”,转眼一个“笑”字就出现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奇不已,妙趣横生的卡通人物令学生开怀大笑。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联想识字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因此,教师可以调动学生观察、分析、想象等能力,运用语言来描述识字的过程,并进行创造性识字。下面,我列举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联想识字的精彩片段,以供欣赏。
“如果你们想去游泳,你们能自己去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行,需要大人的陪同。”我趁机引导:“对,要有大人的陪同,所以‘游泳’的‘游’字就是一个大‘人’陪着他的孩‘子’到一个有‘水’(氵)的地‘方’游泳。”我边说边指着“游”的部件讲解,既让学生认识了“游”字,也避免了学生爱将“游”字写成“氵放”的情况。
同学们容易混淆“颗”和“棵”,我对同学们说:“老师也犯难了,它们的读音一样,是同音字,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很多学生马上举起手来,一个学生骄傲地说:“和花草树木有关的就是‘木’字旁的‘棵’。”我又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一个学生说:“秋天来了,树上长满了果子,所以‘树木’的‘木’,加‘水果’的‘果’字,就是‘棵’。”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仅对直观、形象、生动和有趣的事物感兴趣,对事物的理解很浅,思维不太灵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故事的方式正好体现了这种理念。讲故事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趣味的小故事,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
3.联想识字
(1)会意法。即认真分析会意字的偏旁部首,理解字的意思,记住字的读音。如甲骨文的“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由“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
(2)演示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用动作来演示,表示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如“灭”字:用一块板放在火上面,木板一压火就灭了。
(3)图示法。象形文字是根据简单的图画和花纹创造出来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形状,用简笔画勾画出相关事物的形状,建立起文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如学“月”字时,教师可画出弯弯的月亮;学“水”字时,可画出流动的水。
总之,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我们不以老师自居,能俯下身来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就会发现孩子们的思维非常的开阔。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识字方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生的识字课也是一样,贵在得法。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在识字教学中,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识字,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学能力。
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当帮助他们总结识字的方法。方法是小学生自主识字的前提。我们在教给了学生识字方法的前提下,可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步骤:分类归纳—选择方法—交流经验—总结提高。
如在讲授《池上》一课时,我们知道该课有八个生字:①圭—娃、掌—撑、首—道;②采、首(象形);③浮萍(与水有关)。分类后,教师有选择地教学一类字或几类字,并找出适合学生识字的方法。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如果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便会发现学生具有的潜在学习能力。以“撑”字为例,我在此展示学生们不同的识字方法:
(1)结构分析:撑——左右结构,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手掌”的“掌”字,合起来念“撑”(chēng)。
(2)语言描述:用手拿着竹竿撑着小船前进。
(3)演示:学生们扮演船夫,撑船前进。
(4)绘画:画出船夫在水上撑船前行的画。
我在识字课中,与孩子们一同成长,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启迪着孩子们的心智,发展他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