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或打开新的可能(点评)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智明的《飞鸟》从一开始就让我们明白,这是一篇有关于逃离的小说。
  像但丁一样,在人生旅程的中途,小说中的“我”迷失在昏暗的丛林里。他决心告别安稳的前半生,到江南的这座城市来。时在梅雨季节,适合告别,适合伤感,也足以让过去的一切变得模糊。在此地迎接“我”的是儿时伙伴鲍生。多年前他出国留学,定居日本,然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直到不久前的校庆会上与我重逢。我们会发现这同样是一个逃离者,只不过如今他已经归来,像主人般招待这新近逃离自己生活的人。
  两个逃离者来到一个叫作“飞鸟”的酒吧。但鲍生告诉“我”:“人们一般都不叫它飞鸟,而是叫作明日香。”这时小说中出现了第二种逃离:我们将会发现,小说里的人、物和事的意义,总是会发生迁移,逃离它本来的位置。譬如据“我”所知,这间酒吧应该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而实际上它固然在中心地带,却是大厦底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譬如那些“我”很熟悉的张学友和姜育恒的老歌,原来竟都是翻唱的日本歌曲。譬如那位很可爱很卡哇伊的“小萝莉”,原来有一段非常缠绵伤心的往事。譬如在酒吧里遇到的那一胖一瘦两位日本人,他们让“我”想起两位值得信任和尊敬的兄长——此时这胖子与瘦子作为“本人”的意义已经逃离出来——但我立刻根据“非我族类”的古训,坚定地否决了这样的比照——于是被“我”賦予的意义再一次被替换,再一次逃离。又譬如那面色忧郁的中年男子和安安静静的小姑娘,“我”想当然地以为他就是这酒吧的老板,而她是他的女儿;但在小说结尾,这想象的父女关系终于也逃离了出去,从而让“我”这一次逃离的意义,也因之而陡然发生逆转。
  是的,伴随小说中一次又一次意义的迁移与逆转,小说叙述本身也在不断逃离原本的轨迹。在小说开头,李智明让我们错误地以为这是一个逃离生活的新手;而之所以选择到这座江南城市来,完全是出于一种莫名其妙的偶然。但到了小说行将结束时,我们才赫然发现,原来在“逃离”这件事上,“我”根本不是初犯。这一次的逃离,不过是上次逃离的有预谋的延续。《飞鸟》所讲述的事情其实非常简单,如果只是略陈梗概,甚至会显得相当琐碎和无趣。但李智明的眼神和思绪始终在这逼仄昏暗的酒吧里无休止地挪移,停留片刻,便立刻飘走。唯其如此,这简单、琐碎和无趣的酒吧见闻录,才能够被讲述得这样摇曳多姿、生机勃勃、一唱三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正是一个出色小说家的天分所在。
  而对作者李智明而言,这篇小说还有另一重“逃离”的意义。这其实应该算是李智明的第一篇小说,但他和文学打交道,却怕是有二十年之久了。他在北京作协从事文学组织和编辑的工作,常年坐在北京文联大楼的那间办公室里,笑眯眯地接待来访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在《飞鸟》里,李智明几度写到“我”来到陌生城市和陌生空间中所感到的那种“忐忑不安”。我怀疑这大概也正是他写作过程中的真实心理:从为作家们工作,到变成一个作家,这何尝不像是那个在人生中途远赴他乡的“我”?不过这篇小说的品质已经向我们证明,“飞鸟”同时也可以是“明日香”——飞鸟翔集往来,其实并不是逃离了原本的生活,而只是打开了新的可能,让新的一天透出光来。就像小说结尾那个发现真相的“我”,以及曾经的鲍生,都将在对过去的逃离中发现更广阔的未来。
  责任编辑 张颐雯
其他文献
高尔基的《童年》中,“我”的家在不断迁移,日子日益窘迫、悲惨。童年动荡不安,最终“我”被逼从家走入“人间”,结束童年的生活。  “我”的第一个家在幽暗的小屋里,在这里,“我”有过和父亲母亲在一起的短暂的幸福时光。随着父亲的去世,这个家就不复存在了。之后,“我”和妈妈、外祖母坐上船去往尼日尼外祖父的家。  “我”的第二个家就是外祖父的家,这个家经历了四次迁移解体。家的空间不断减小,家的人数也在减少。
“抽屉原理”是很抽象的概念,人教版教材把“抽屉原理”作为数学广角内容放在六年级下册,让学生去理解、应用,对于学生、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这是一道抽屉原理最典型的事实性命题。如何引导学生去质疑、验证、择优、建模呢?我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引发质疑,理解题意  理解题意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能力。它是研究问题的前提和
今天,在这座城市  我带着乡亲的嘱托  登上了人生最骄傲的高度  36楼。比李白的百尺危楼高  出许多米  我登高的动机,不是为了  像有身份人那样高瞻远瞩  更不似李白有摘星揽月的冲动  主要为了从窗子探出头去,  用眼光  丈量一下都市滚滚红尘  与山村古朴民风之间的  精确落差  回去把考察结果以最小的失误  详尽描述给我那些  只在电视上见过这座城市的  山民  当街道的车流山洪一般  将
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九七七年“文革”后恢复高考一眨眼竟然过去整整四十个年头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四十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们十几个知识青年顶风冒雪,饥寒交迫,星夜赶路,翻山赶考的情景。  那是一九七七年的冬天,天格外冷。在我们青年点当中,有一个瘦小俊俏的姑娘叫小瑛子。小瑛子自幼聪颖,在学校时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的家境不好,父亲是个搬运工人,有一次从十几米高的跳板上摔下来造成了下肢瘫痪,
提起四十年前《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哥德巴赫猜想》、《小木屋》、《船长》等报告文学,不少国人记忆犹新。《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总主编王蒙说:这些作品,在当时成为“扭转乾坤、拨乱反正的一支力量,成为唤醒郁闷无奈的国人的一串春雷”。  在2018年春节期间,笔者采访了原《人民文学》编辑周明先生。他儒雅风趣地道出了当年发出“一串春雷”的详细经过。一  现年八十三岁的周明依然身材伟岸。他1
密苏里的秋天很美,皓天丽日,火红、璨黄或黄绿斑驳的叶色绚丽了视线,同来访学者皆雀跃,留影、微信。然而,“去国怀乡”之思蓦地从心头涌起。岳麓山枫叶经霜后当层林尽染、花团锦簇般静静伫立在湘江畔了,爱晚亭前拾级而上的游人也该如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故乡的秋。  “去国怀乡”,是漂泊异乡的游子之思。“去国”,一指离开祖国,《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朋友被奉为五伦之一。友情,成为历久弥新的话题。如果无私的友谊对成功者多有助益,甚至是促成成功者的关键因素,那么,这就不仅仅是友谊,而可以说是恩谊了,成功者将终生感铭。悉察中外,试观古今,此类事例多多,兹以中国近现代三位著名人士为例以为佐证。  胡适:好友助成留学梦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16年,他在美国留学时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1917年在
冯端:祖籍浙江绍兴,1923 年生于江苏苏州。物理学界泰斗、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晶体缺陷、结构相变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以金属物理与凝聚态物理的科学著作闻名于世。曾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科协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物理学进展》主编等职
午后有风,秋风乍起。街边的银后槭,叶子边缘已经枯黄,看上去一副憔悴的样子。而亭亭玉立的树干,光滑洁净,令人想起深闺中莺声燕语的女子。庭院深深,那深深老宅中的清丽佳人,在“萧萧送雁群”的秋风里,往往愁肠百结。秋风有多长,她们的心事就有多重;心事有多重,愁绪就有多深。出门前,山友宫穗发短信说,刚刚打完吊瓶,不能跟你去爬山了。天发凉,宫穗发热。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就像街边的树,风姿绰约,却难敌萧瑟秋风。
4月8日下午,老河口市教育局六楼报告厅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100多名机关单位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市直学校校长、政教主任,面对巨幅雷锋像,叩问心灵、深刻反省,诵读雷锋日记,聆听模范报告、观看事迹报道,对标先进,弘扬雷锋精神这一先进文化的表征、精神文明的同义语。以传承雷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该局组织开展的这次道德讲堂活动,还安排了学唱歌曲《雷锋日记》,向雷锋精神鞠躬致敬,交流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