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如何说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o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形于言,叙理成论”,议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论是非。即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让读者来接受信服这一观点。“心与理合”,“义贵圆通”。在议论中,如何有力地对论点展开议论,把道理阐发全面深刻,令人心服呢?下面笔者就以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对议论文如何能够充分说理做一点探究。
   一、从四个层面展开联想
   1、时间上的古与今
   运用例证法,就是“据事以取义,援古以证今”。列举事例时,选择历史事例和现实事例相结合。历史事实,常常是最过硬可靠的论据,可以启迪人们认清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现实事例,又大多是人们熟悉的事实,这些事实过去不久或仍在眼前,不容置疑。因而,在列举事例时,最好能既列举一些古人的例子,也能列举一些今人的例子,使得文章具有时间上的纵深感,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辽宁高考卷优秀作文《各领风骚?人生精彩》一文的第二小节:“‘人贵有恒’,古往今来,有多少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到达光辉顶点’的故事:苏武持节,牧羊北海19年归汉而不辱使命;甘地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终其一生无怨无悔;陈景润钻研数学,呕心沥血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考生先列举汉代苏武的例子,再列举当代陈景润的例子,达到了一种“古往今来”皆如此的效果,当然也就有效地增强了说服力。
   2、地域上的中与外
   在举例时,既要注意到时间上的古与今的跨越,也需注意到地域上的中与外的覆盖。古今中外的事例摇曳错落,不仅可以增强材料的条理性,避免重复堆砌之感,而且具有更强的论证性。
   例如: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仰观宇宙,俯察万物》其中一段:“静坐莲池旁,与莲花久久对视,莫奈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莲花》;走进马群中,与奔马朝夕相处,徐悲鸿才能在画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马的健美与力量。此二者,皆以亲身接触的方式,走进自然,想必这便是他们得以与自然相感相知并从其中获取心灵的力量的原因。”
   此段文字列举了徐悲鸿和莫奈的例子,一中一外,两个典型有代表性的事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亲身接触,走进自然,才能获取心灵的力量,文中的观点令人信服,深入人心。
   3、性质上的正与反
   有比较才有鉴别。列举事例时,还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进行联想选择。正与反的对比,不仅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而且能突出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加深对论点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证明,往往还能形成一定的对比映照,既能使文意更加充实,又能使文事较为生动,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如: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文显其品动人心》作者以“文显其品动人心”为题,鲜明地表达了文品应该与人品相一致,这样文章才能感动人心的观点。作者在文中以列举了袁中郎的正面例子和郭沫若反面例子,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的彼此关系,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文如其人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对比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在两者的互相映衬对照中,可以得到显豁的表现。鲜活典型的事例,严缜周密的对比分析都显示出作者相当的文化积累和足够的阅读积累。
   4、对象上的人与己
   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对论证中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是在这些事例的基础上,再由人及己,联系自身和实际结合论点进一步论述,这样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更能激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如: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亦坚亦柔,成就和谐》一文中“然而人心在某些方面应有的坚硬并不等同于一味的固执,冰冷刚硬到不可触碰也更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让心灵受到温存与爱意的滋养,由寸草不生的荒芜变为处处繁花的锦绣。是啊,在这个正在被冷漠的铁壁铜墙侵占的世界里,我们总以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自我封闭就是坚强,可如果我们连呵护真诚、期许美好、拥抱真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么这种机械的行为构成的将不配被称为‘人生’,甚至算不上好好地‘活过’。我们既然没有理由封存扼杀美好,何不以最阳光的姿态享受心灵深处的柔软?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软的东西,与坚硬的组成部分一样,都是构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那些亦坚亦柔的心灵,方能塑造成和谐的自我。”
   此文的观点为“人心的奇妙之处,有坚如磐石处,亦有温柔如水时,二者周旋归一,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个和谐的自我,卓然而立”,作者在引用毕淑敏和英国文豪托尔金的语言来阐释人心的坚固和柔软后,联系现实,谈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心灵的“坚”和“柔”孤立与误解,从而使文章针砭时弊,更具内涵和深度,增强了文章的思辨力度。
   二、以理服人做到四个一
   1、让学生做一点分析
   文章要有不容置疑、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一靠具体而周密的分析,二靠充分而确凿的论据。分析总是借助于举例,实例又必须进行分析,二者常常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因而,在摆出事实后,做一点分析,让事实和道理相得益彰。
   “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分析,能使议论细致深入,体现出思辨的深度。以真实有力的论据为基础,进行严密合理的分析,视理而破,层层深入,可以切中肯綮,充分显露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使文章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将论点可能存在的问题、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在分析中一一予以论说,使之周到严密,无懈可击。
   2、让学生设一个比喻
   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论证方法。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来进行设喻,可以使文章说理具体生动,发人深省;行文明快活泼,饶有趣味;从而收到文章精炼,内容丰富的效果。例如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标题就设喻,把“智慧”喻成“空屋”,作者从“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三个层次阐释了自己所理解的智慧的内涵,把智慧阐释得具体明确,又形象生动,令人深思。    3、让学生来一个假设
   在议论中来一个假设,也可以使得文章别有一番趣味。选择文中所列举的一至两个事例,运用假设推理对其进行分析。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设假为真”,进行推理,并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必然错误荒谬,从而进一步确立观点的正确。
   例如: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仰观宇宙,俯察万物》“人本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斩断了人与自然间的纽带。人们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便使人类对自然失却了敬畏之情,却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试想,若只从天气预报中认知自然,又何谈对蓝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识概括自然,又何来对花草树木的珍视与保护?过分依赖科技,却失却了对自然的亲身感触,使人类忘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们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制造出雾霾封城,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这样种种的荒谬事情。科技并没有让人与自然更近,相反,它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让我们重返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我们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段用“试想”进行假设,假设人类过分依赖科技,破坏自然的荒谬性,从而更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4、让学生找一下原因
   很多学生在写议论文时,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文章平淡无味,浅薄无力。在论证中让学生学会进行深入剖析,从“为什么”的层面探究一下事实形成的原因,可以体现中学生思考剖析问题的能力,使得文章充满思考的力度,富有思辨性。
   例如: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亦坚亦柔,成就和谐》中“我想,真正洞察了这一道理的人,一定会懂得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下的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的温存,因为坚强与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对立的存在;一定会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浩气存胸口’的洒脱,因为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欣赏词作者荀夜羽表达的‘击鼓动远雷,琵琶脆涟漪’的和谐,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构形。所以,要想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动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让这方寸之地,亦坚亦柔,亦刚亦让。”
   这一文段,考生结合三个实例来剖析出能洞悉“亦坚亦柔,成就和谐”这一道理的内在心理原因,形成排比句式。使得论述有深度,且文采不凡。
   综上所述,要想使议论文说理充分,要善于从四个方便展开联想,事例既要丰富多彩,也要富有层次,逐层深入,并学会以理服人,使得道理论述和事实论据相得益彰。
  张小菊,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其他文献
【课文特点】  《老人与海》来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课文节选的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  这是一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遇无可挽回的失败。然而,从另
当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面临着尴尬的境遇:一方面教师苦心经营,帮助学生寻找名家作品,推荐优秀文章,期望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写作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在大量的“读”后却仍然收获甚微,苦于写作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是教师推荐的精品“不精”,还是学生阅读的量不够?这种困惑的纠结曾经也苦苦地困扰笔者,在不断的反思过后,笔者才意识到作文训练如果一旦脱离文本的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初中
从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趋向看,阅读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明显地被体现出来,单纯地就试卷分值计算(以江苏卷为例),文言阅读、诗歌阅读、散文(小说)阅读、文学(论述)类文本阅读等阅读类题总分值高达67分,这还不包括阅读能力体现在语言应用类题和作文题中的分值。因此,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已成为一种共识。从实际教学中观察,目前学生在高三一模复习后期,阅读类题型中的失分仍然比较明显,归结起来,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较
一、引言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以下简称PIRLS)是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IEA)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全球性学生阅读素养比较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PIRLS测评从2001年开始,每隔五年举行一次,至今已经举办过4次。从2001年至2016年的历届PIRLS中,每次
《驿路梨花》是201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已经连续很多年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了。文章主要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以发生在云南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人们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先生1977年写作的作品。谈及《驿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必修一上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篇文言文来说,难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初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问题,文本本身的语言表述带来的理解障碍,当时的三国形势与历史背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大部分教师都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围绕“退”字梳理故事情节、品鉴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分析文章中三个君主的形象、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特别是秦晋恩怨、分析经过围攻郑国
磨课是指精心打磨课堂教学设计,反复推敲研磨之后,使课堂更加精彩。但大多数教师磨课时更注重斟酌、优化一个教学设计方案中的细节部分。与之不同的是,这里所谈的“一课多磨”指的是把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出多个教学方案,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让课上得更有品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师能、师技素养的提升。也可以说这种“一课多案”设计的磨课方法是教师自我专业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虽然在这条孤独前行的研修路上,需要
一、导入,语句有什么特征?  师:让大家预习的文章,大家有没有预习?能不能读懂这篇文章?  生:(七嘴八舌地说)预习了,不能读懂。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没读懂的原因,为什么读不懂,是什么情况下的读不懂,是不喜欢这样的文章而读不懂呢,还是就读不懂文章在说什么呢,抑或是喜欢这样的文章但读不懂,既不喜欢也读不懂。大家到底是哪种情况?  生:(几乎一起回答)既不喜欢也读不懂。  师:喜不喜欢,是一种情感评
【教学设想】  《雨巷》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中的一首新诗。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让学生认识到新诗的“新”中具体的内涵——新诗不仅是白话创作,摆脱古典诗歌的严整格律的限制,更体现出现代人普泛的“现代情绪”。《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一篇象征意味强烈且抒情色彩浓郁的现代诗歌,“丁香”“雨巷”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刻象征意味一向是教学的重难点。这首诗朦胧多义的特点,给学生的直接感知和情感
俗语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一些语文学科薄弱的同学急于提高语文成绩而沉迷于题海战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认为语文成绩已经定型,不会有提高,于是对语文复习采取敷衍态度甚至放弃。这两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中考前这几个月时间里,考生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复习语文,而且只要科学复习,语文成绩还是能有一定提升的。而这一阶段,语文老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要想提升语文成绩,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