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过凤凰,我行过一个人的悲欢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ing81868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城
  沱江一岸,冬日,日光懒洋洋地照着。老旧城墙青黛色的条石日影斑驳,城头上变幻大王旗,原来是各色客栈的旗帜呼啦啦迎风招展。远处群山苍茫,跟水色连在一起,风吹过来,冰冷彻骨。
  “你就这么站着,身边人来人往都不用搭理,我会在这里进行延时拍摄,要好好配合。”小弟这么对他侄子说,小家伙点点头,就在沱江边静静站着。
  天冷,凤凰古城的游客依旧不少,或三三两两,或就一个人,在码头排队等着游船,要急切去感受凤凰九景的沱江泛舟。排队间隙,人们抽个空跟拿着土匪服装招揽拍照的小贩讨价还价。
  “大哥,你这么符合土匪的气质,不拍可惜了。”小贩冲我不停地说,见我毫无被土匪气质打动的意思,终于转身继续纠缠另外的游客去了。我们顺着古城四通八达的小巷子来来去去地走,将古城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了好几遍,只为了找到更好的拍摄角度。小巷都铺着很好看的石板路,青色或者褐色,被经年累月的脚掌打磨得熠熠生辉。
  疲惫不堪的儿子这么写他拍微电影的经历:“北门码头拍延时,要以斜45度角看向远方,而且要一动不动地,不然效果会很差。在拍的时候感觉路人都在用奇异的眼光看自己,令人有点尴尬。在沈从文的故居边,拍我望着‘沈从文故居’时,连检查门票的人也用那种令人感到尴尬的目光望着我,让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儿子马上要小学毕业,人生关口,每个阶段都值得纪念。到凤凰,以拍微电影的形式,当作他的毕业礼,是我一直在想着的事情。而小弟自从在上海微电影节得了个奖,对拍微电影也越来越兴趣盎然。于是一放寒假,三个人就成行了。六个多小时的动车,两个小时的小面包车,一下就从柳色尚青的浙水之南抛到满目深黛的湖湘腹地。从车上下来,站在路边,看着路边群山起伏,浑然找不到古城到底在哪里,入口到底在哪里,“不会是遇到土匪了吧?”那种惊讶感一下子溢了上来。
  沿着沱江两岸,记忆里小翠的吊脚楼、老七的花船,一下子就复活了。我说,这就是了。寻一家临水的客栈就住了下来。
  擦肩
  “一到凤凰古城,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排在沱江边的吊脚楼,一根根柱子把房子远离水面,柱子下面有一个小平台,那是放船用的,旁边有个楼梯,是把船停好,然后走上去的。古城看上去不怎么热闹,实际上,一进到街道里就很热闹,有鼓声、敲打声、卖东西的声音,还有动物的声音……停在一家店面前,只见有两个人拿着几斤重的锤子,往一个偏棕色的面团上用力地捶下去,反复几次,就是一张大饼了,里面有瓜子仁、核桃仁、芝麻,那就是古城里的木槌酥,吃起来很黏牙,但是很脆,很酥,很好吃,令人难忘。古城里传来清晰的音乐声和鼓声,逛了几圈才发现了这音乐的源头,是那每个小巷都有的卖非洲手鼓的店,‘咚咚咚,咚咚咚咚……’播放音乐,店主配音,吸引顾客来买手鼓。”
  儿子这么描述着他所看到的凤凰古城。他知道这里曾经走过一个叫沈从文的孩子。在古城熙攘的人流中,他们相逢在同一个场域,中间却隔着近百年的光阴。时光似顽童,在青石街道上打了一个响指,一切时过境迁。
  那个叫沈从文的孩子,在1910年左右的古旧时光里,这么写他的凤凰: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地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我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地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我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有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并且还常常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
  念想了许久,2016年,儿子终于踩在了沈从文曾经踩过的石板路上。1916年,沈从文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隔着一百年,他们岂止是一个擦肩。
  迷途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虽然早早就知道沈从文墓地的形制,待三个人寻上山去,还是费了一番工夫。看过青色碑石上的这句话,知道就在附近,再往山上行,却完全是寻常小镇晨练人流爱去的山间小公园。
  第一次走过了头,到了山顶看凤凰,只看到一条蜿蜒的沱江远去。帆影不再,斯人也不再。再绕回来,终于找到那块大石头,还有那句墓志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埋骨之处,果然寻常如家山任何一处。
  在埋骨家山之前,沈从文一直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前,突然有一刻,就被抛在风口浪尖,跌跌撞撞,迷茫煎熬,无所适从。
  1948年11月,在北京大学的座谈会上,沈从文感到政治终将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时代变迭,文人的敏锐心灵,加之旧时代里生长完备的价值体系,如秋江游鸭,最能够体会到时代潮水起落带来的寒意。他说:“文学自然受政治的限制,但是否能保留一点批评、修正的权利呢?”
  他真是一个柔情万种不问世事纷争的文人。他曾经这么给一见倾心的张兆和写信:“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但形势已经不适合温情脉脉的沈从文。1948年3月,郭沫若在香港發表《斥反动文艺》一文,以新时代文坛领袖的气势强势出击,剑锋直指沈从文。文中有“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着”之类恶狠狠的定语。   北大座谈会几个月后,北京大学贴出《斥反动文艺》全文,并在教学楼挂出了“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大幅标语,使沈从文震恐不已,终于造成精神的崩溃。
  3月28日(1949年)上午,沈从文在家中自杀,“用剃刀把自己的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割伤,又喝了一些煤油”。被家人发现后,马上送往医院急救,之后转入精神病防治院。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1927年,王国维留此遗书,自沉于昆明湖。
  1949年,沈从文48岁,亦只欠一死。
  抉择
  生命的成长,自然跟隨着困顿和隔绝。
  沈从文这么写道:“关门时,照例还有些人想多停留停留,到把这些人送走后,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看看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百万户人家房屋栉比,房屋下种种存在,种种发展与变化,听到远处无线电播送器的杂乱歌声,和近在眼前太庙松柏林中一声勾里格磔的黄鹂,明白我生命实完全的单独。就此也学习一大课历史,一个平凡的人在不平凡时代中的历史。很有意义。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那么就用这个学习理解‘自己之不可理解’,也正是一种理解。”
  明白之后的抉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沈从文选择了自己在大时代中的生存路径。
  1953年,军人王予予 第一次到北京,有一天一个人去看历史博物馆的展览:我刚一进门,一个穿着白衬衫的五十来岁的人就站起来,跟着我看,然后就跟我讲。那是铜镜展柜,唐宋的铜镜,几十面,一个柜子。这一个柜子就给我讲了两三个小时,使我非常感动。两个人约好了第二天再来看。我就这样一个星期看完了这个西朝房……我一直没有问老先生是什么人,什么名字,越来越不好问。到分手的时候就非问不可啊。我说:“这么多天你陪我,我一直张不开口问你尊姓大名。我非常感谢你花了这么多时间。”他说他是沈从文,我吃一大惊。
  王予予 在沈从文的推荐下进了中科院考古所,成了沈从文晚年的重要助手。
  多年后,著名文物学家孙机也说:“他讲起文物来不疾不徐,娓娓而谈,生怕你听不懂;即使听者略有领悟,先生仍要旁征博引,反复启发,诱导你往深里想。”
  这样的道路选择,在不停顿的心理暗示之后,会有着自我安慰式的认同。1980年,沈从文在美国圣若望大学演说:“许多在日本、美国的朋友,为我不写小说而觉得惋惜,事实上并不值得惋惜……社会变动是必然的现象。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中国近30年的剧烈变动情况中,我许多很好很有成就的旧同行老同事,都因为来不及适应这个环境中的新变化成了古人。我现在居然能在这里很快乐地和各位谈谈这些事情,证明我在适应环境上,至少作了一个健康的选择,并不是消极的退隐。”
  只是午夜梦回,一个生命在毁谤和侮辱里的梦魇,总是萦绕难去。1985年,有客问“文革”事,沈从文说,“在‘文革’里我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来访者中有一个女孩子,走过去拥着老人的肩膀说了句:“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没想到的是,沈从文抱着这位女记者的胳膊,号啕大哭。
  正视困厄,也是生命的崭新开始吧。
  出城
  在凤凰待了三四日,孩子就待不住了。日暮时分,在一阵冷似一阵的风中,我们也终于出城。车子沿山路蜿蜒,古城逐渐淡去。竹排、吊脚楼、古城墙,还有艳丽的万寿宫和白塔,渐次远去。最后,一带沱江也消失不见,满眼又是山色绵绵。
  “我拿了那个小小包儿出城时,天已断黑,在泥堤上乱走。天上有一粒极大星子,闪耀着柔和悦目的光明。我瞅定这一粒星子,目不旁瞬。”许多年前,沈从文一字一句地写着自己的《出城记》,“我记得十五年前那个夜里一切光景,那落日返照,那狭长而描绘朱红线条的船只,那锣鼓与热情兴奋的呼喊……尤其是临近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掷的小孩子,其中一定就有一个今晚我所见到的跛脚什长。”
  出城的沈从文,一头扎进了另一个更为巨大坚固的城池。要有那么二十几年光景,几亿人共同铸城,在城里造神,在神坛祭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每个人都可以是牺牲。狂欢的群氓之中,一定也有“临近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掷的小孩子”,也有长大后的“跛脚什长”吧。
  1988年4月8日,在一封信中,沈从文引用《秋水篇》中名句“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他说:“你全不明白我一生,都不想出名,我才能在风雨飘摇中,活到如今,不至于倒下。”5月10日,沈从文安静去世。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张充和这么评价沈从文的一生。那夜出城时的星子依旧,地上的人儿却各归尘土。那卡夫卡笔下梦魇一般的城堡,沈从文和那一代人要走很久很久,才算是陆陆续续出了城。
  而今日,我看着在匆忙流转的车程中安然睡着的小孩子,心底悄悄叹了一口气。
  责任编辑:青芒果
  美术绘画:吴冠中
其他文献
有人说,少年的长成就如同北京的春天,是突然来到的,当你意识到他给你带来的惊异与喜悦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相伴而来的可怕的雾霾。  “忽如一夜春风来”,用这句诗来形容儿子成长的速度一点也不为过,儿子的思维、思想发展的速度让我应接不暇。昨天还是奶声奶气向你报告一切的儿子,今天他就对你的看法有了质疑,甚至不屑;昨天还稚气满满的脸蛋,今天一回头你就看见了一个嘴角略带细细的绒毛大小伙子。才刚刚十四岁,他的身高
期刊
起初,你只是人家的儿子。  你不管地里的五谷杂粮,不操心秋天的收成。你只埋头在你的书本里,沉思苦读,然后年年捧回年级第一名的奖状给父母看。父母把奖状贴在草房里的土坯墙上,眉开眼笑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像看整个庄稼地里长得最高、最茁壮的那株苞米。你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在背起简陋但整洁的行李包远行的那一天,父亲沿着庄稼地间湿漉漉的小路一直把你送到了河的那一边。而母亲那时候腰已经有些驼了,她就站在自己家
期刊
生活在深圳路,就不能不想起特色的美食。  早晨,天还没亮,各种包子早餐铺刚开始拉闸开门,那个甩胳膊的老伯就会准时从他们门前经过,他冬春寒暑几乎都是光着膀子,沿着有白千层的路边走。他会在李三包子铺前的白千层树上挨着树干依靠摩擦,似乎那树皮就是他自己的皮。因为常年的摩擦,白千层变成了光溜的白里泛黄。也不用打招呼,包子铺的老板只要看见他摩擦树皮,包子和豆浆就准备好了。  “黄叔,你慢走!”包子铺甩出一句
期刊
朗朗晴空,屹立在阳光下祁连山第二大主峰素珠链,洁白的冰川真如仙女颈项上的珠宝玉链。这冰川雪峰也是山南沃野千里的酒泉绿洲的生命之源。沿着山脚下,有着三个乡镇。依水系划分,被称作洪水片,洪水是一条河的名称。  每当在城市里觉得喧闹与烦闷时,常去祁连山下,在大山宁静广阔的胸怀里,仰望雪山,顶礼膜拜,从雪山顶上吹来的有点儿冰冷的风,总能让人发晕的头脑再次清新。祁连山是我疗伤与栖息的地方。因河西充足的光照,
期刊
我是从小跟祖母长大的。  祖母个子不高,面容从来都是温暖而和善的,眼睛不大,但总是闪着光亮。像民国时出生的妇女一样,她裹着小脚,黑裤,打着裹腿,就是用一块黑布在裤脚上方缠裹起来,以利于保暖。蓝色大襟儿上衣,在腋下扣盘扣。她不识字,没文化,哺育了六个子女,仅工作了很短很短的一段时间,是在街道居委会当调解主任,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徐州本地家庭妇女。  我姑父是徐州某大局局长,家里条件好,祖母晚年有几年曾
期刊
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座山,翻过无数座山,是不是就可以看到大海?  小时候,我经常呆呆地望着门前的大山这样想。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对大海的向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可那时候,我连县城都没去过,怎么知道大海在哪里?村里的老人也从来没见过大海,但他们会用异常肯定的语气说:“大海,当然在很远的地方,当然是很美的,精卫鸟能飞到。”  听到这句话时,我就会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尽头,不动声色地想,长大后一定要去一次
期刊
小村出酒鬼。  村口沿公路排列着几家小店。小店一律有个酒缸子,缸里装的是土蒸米酒。在乡下,矿泉水和饮料喝完了瓶子是不丢的,早晚看到有拿了这些空瓶子的,那便是酒鬼打酒来了。这些酒鬼一律黑瘦,小眼瞇缝,想睁却睁不开,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一斤酒两块二,小瓶子打满三块,大瓶子打满五块。小瓶子要天天打,大瓶子三天打两回。打酒也是一桩开心事,想着回家去了,满了酒碗,嗞——的一声,一口酒下肚,那滋味,爽啊!写到这
期刊
常言道,长兄如父。而我要说,大姐如母。  我家姐弟五人,我排行老二,大姐比我长六岁。因为长六岁,她和她的同龄人一样,小学时赶上“文化大革命”;中学时下厂锻炼,肚子里没喝过多少墨水。毕业后上山下乡,在桓仁拐磨子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三年,后来由于家庭比较困难,抽调本溪矿务局上班。她上班时,父亲已病,退休在家。大姐在井下看皮帶,挣的钱除零用外,其余全交给父亲,和父亲共同支撑这个家。而父亲卧床三年间,她
期刊
他在央视做主持人时,因为成了著名主持人,红得发紫,每到一个地方,立即就被一大群粉丝包围,又是呼叫,又是拍照,场面异常火爆。  不知什么原因,他忽然离开央视,去了传媒大学,这时他连一个粉丝都没有了,无论走到哪里,来来往往的人不再瞅他一眼,更别说一大群人把他包围起来了。  他感到困惑,为什么人们对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呢?他很快就想明白了,现在的他普通得跟平常人没啥两样,而從前的他呢,身上有闪闪发光的光
期刊
在我的家乡陕北黄土高原上,人们把一种吃食叫作炸油糕。提起炸油糕,就不得不要说说两种农作物——黄芥和软糜子。  每当盛夏时节,家乡的山坡上、沟洼里,到处长满了绿油油、金灿灿,大片大片的黄芥苗。那景色,起先是一块块硕大的绿色绸缎,风儿刮过,大地忽撩撩地飘动。等到黄芥开花的时候,仿佛给一块块绿色的绸面上泼了一层耀眼的金黄色。人若走近黄芥地,千万朵绽放的小黄花儿散发出阵阵的清香。黄芥广泛分布于陕西、甘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