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探究性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看似给教师和学生双重“减负”的学习形式恰恰反映了新课程理念的宗旨和要义。那就是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突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知识不仅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而且也是学生认知世界、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1 以“问题”为中心,增强学生物理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呢?毫无疑问,提出“问题”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的同时,借助于生活实例或多媒体CAI或者是物理实验等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学生自然而然的、潜移默化的置身于学习氛围中,从而激发起物理探究的热情。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雪山,树枝上的冰凌等图片。动画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冒出白气等情景,从而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2 以“方法”为主线,发展学生物理探究能力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科学方法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掌握并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认知科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能提高科学认识活动的效率。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采取控制变量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时采用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时采用归纳法等。
除此以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等也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以“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实验探索——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采取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自行进步概括得到结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实验,正确对待实验结果的严谨科学态度。也是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这是今后学生终生学习、持续发展的前提。
3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特别是物理学科,要想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光凭死记硬背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因”,发展学生的個性,培养物理创新性人才。
例如,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课题探究中,笔者通过多媒体CAI给学生们播放了赵本山与范伟的小品——《卖拐》片断,提出这样的疑问:“范伟用脚跺地,为什么麻了呢?”并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此时学生会在潜意识中形成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接着,教师又借助于情景游戏让学生仔细观察来得出实验结论。让一力气较大的同学推墙(没动)然后让他站在滑板上推墙(人向后退)。在活动中,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又是探究者,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结论自然有了更多的感受和体会。
4 以“实践”为基础,提升物理知识理解能力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查找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室外用玻璃瓶瓶底聚集太阳光进行点火试验。(要求室外光线好)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且也潜移默化的掌握了成像的规律。通过移动和调整瓶底的位置和角度,最终会在地面形成一个亮点,经过不断的聚集热量最终会点燃纸片。
又如,在学习《滑轮》一节时,为了深入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并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笔者开展了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有:单个定滑轮和动滑轮、钩码、弹簧秤、细线绳等。
探究:利用一只滑轮来提升物体,你有几种方法?并通过实验,研究你所使用的滑轮有什么特点?
通过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深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时期物理课堂教学的积极尝试和探索。这种学习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丰富学生的物理思维和想象空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物理教师应深入研究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只有这样探究性学习才能扎扎实实的开展下去,才能收到实效。
1 以“问题”为中心,增强学生物理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呢?毫无疑问,提出“问题”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的同时,借助于生活实例或多媒体CAI或者是物理实验等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学生自然而然的、潜移默化的置身于学习氛围中,从而激发起物理探究的热情。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雪山,树枝上的冰凌等图片。动画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冒出白气等情景,从而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2 以“方法”为主线,发展学生物理探究能力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科学方法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掌握并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认知科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能提高科学认识活动的效率。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采取控制变量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时采用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时采用归纳法等。
除此以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等也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以“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实验探索——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采取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自行进步概括得到结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实验,正确对待实验结果的严谨科学态度。也是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这是今后学生终生学习、持续发展的前提。
3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特别是物理学科,要想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光凭死记硬背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因”,发展学生的個性,培养物理创新性人才。
例如,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课题探究中,笔者通过多媒体CAI给学生们播放了赵本山与范伟的小品——《卖拐》片断,提出这样的疑问:“范伟用脚跺地,为什么麻了呢?”并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此时学生会在潜意识中形成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接着,教师又借助于情景游戏让学生仔细观察来得出实验结论。让一力气较大的同学推墙(没动)然后让他站在滑板上推墙(人向后退)。在活动中,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又是探究者,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结论自然有了更多的感受和体会。
4 以“实践”为基础,提升物理知识理解能力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查找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室外用玻璃瓶瓶底聚集太阳光进行点火试验。(要求室外光线好)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且也潜移默化的掌握了成像的规律。通过移动和调整瓶底的位置和角度,最终会在地面形成一个亮点,经过不断的聚集热量最终会点燃纸片。
又如,在学习《滑轮》一节时,为了深入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并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笔者开展了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有:单个定滑轮和动滑轮、钩码、弹簧秤、细线绳等。
探究:利用一只滑轮来提升物体,你有几种方法?并通过实验,研究你所使用的滑轮有什么特点?
通过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深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时期物理课堂教学的积极尝试和探索。这种学习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丰富学生的物理思维和想象空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物理教师应深入研究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只有这样探究性学习才能扎扎实实的开展下去,才能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