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西方经济和现代陶瓷业的崛起,我国陶瓷的外销之路受到了打击。留学日本陶业毕业生张浩对陶瓷进行革新改良,创立了陶业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使现代陶瓷工业技术得以推广而发扬光大。
【关键词】张浩 创办 陶业学校
一、引言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但其正规的、系统的陶瓷教育却起步较晚。江西陶瓷技艺的传播,一直是师传徒授或父教子学,没有专业学校或教材。传者操作示范、指点要领,受者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正是这种专门的学艺方式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他们为中国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随着西方经济和现代陶瓷业的崛起,我国陶瓷的外销之路受到了打击。传统作坊的制瓷模式已不能与大机械化的陶瓷产业相提并论。留学日本陶业毕业生张浩,回国后对本国的陶瓷艺术现状感到担忧,同时也有了自己新的思考。张浩认为,欲振兴工业,当以工业革命救国为目的,振兴瓷业,必须用科学方法,彻底对传统的陶瓷工业进行革新改良,而要对陶瓷进行革新改良,必须创立学校,培养专门科技人才,使现代陶瓷工业技术得以推广而发扬光大。
二、创办陶业学校
张浩,字犀侯,江西新建县人,生于1867年。幼年念过四书五经,青年时期即有工业救国之抱负,1901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窑业系,1906年学成回国,从事他的陶瓷教育与创办陶瓷实业。即与事业家康达一起在江西波阳创办了瓷业公司,开始了中国陶瓷业生产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历程。
中国陶业学堂的办学宗旨是“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学堂始招陶业本科一班,附办艺徒班一班,前者招15岁以上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后者招初中文化12岁以上的少年,学制五年,以培植专精技术人才为原则,注重数、理、化等学科,聘有优良之数、理、化教员,张浩亲自授专门课程,并亲手训练操作新式机器及烧窑之技术人员。
创办学校的目的是训练和培养操作新式机器以及烧窑技术人才、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培养人才和扩大对外影响,1912年江西督军李烈钧以陶业于江西举足轻重,便将学堂收回省办,名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委张浩为校长。张浩将原饶州瓷厂整顿改为校办工厂,在厂内逐步推行石膏模型铸坯,机械辘护压坯,洋彩刷画贴画,并创建新型煤窑。1913年该校在景德镇成立分校,以培养成瓷和画瓷之技术人才为目的,陶瓷学校在江西省,乃至全国的陶瓷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校规模也进一步扩大。1915年,陶校改名为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设陶业本科和预科,学制为三年、一年,预科招高小毕业学生,一年后升本科。1916年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在景德镇办分校,名乙种工业学校,以培植成瓷与画瓷之技术人才,校址设于毕家上弄,校长由张浩兼任。基本课程除国文、数学、修身、理科、历史、体操外,还有陶瓷、化学、绘画、成瓷、装饰等。分校属初级高小级实业学校,招初小毕业生,学制三年,招生范围广及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先办饰瓷班,继办成瓷班,在校学生多时近百人。分校办有从练泥到烧炼、彩绘全套工艺的实习工厂,学生每周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在工厂,一般半年就直接创造产值。专业课教师多为校本部的优秀毕业生,同时聘请景德镇的陶瓷名家任教。张浩除每周教授一小时“伦理”课程外,全副精力用在指导烧窑及研究工作上。1924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学校改名为江西省立窑业学校,1926年校址迁到景德镇,定名为江西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继续推进新型陶瓷技术,培养现代陶瓷人才。这一时期,陶瓷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当时学校有6个年级,在校学生有106人,学校分艺术组和学术组两类,前者学制四年,后者学制六年。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附设工厂供学生实习操作。1931年学校改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后来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陶业学校的教育陷入了停顿。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学校恢复重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陶瓷业向现代的转型。在长期的陶瓷教育中,坚持“脑手并用、科艺结合、工商结合”的办学方针和理念。1932年,张浩又调回学校任校长。1934年,张浩取得教育厅同意,率陶校迁九江,校名改为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1934年冬,随杜重远来景德镇筹建江西陶业管理局,任副局长兼工业科科长,主管陶瓷技术及工艺事项,同时协助杜重远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张浩任副所长,主持校务,并且担任筑窑课程的教学。1938年,日军迫近九江,陶业管理局迁往靖安,不久迁往萍乡,创办萍乡瓷厂,张浩为顾问。1938年下半年,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也迁来萍乡,一时间陶瓷技艺人员云集一起,教学、生产溶为一体,人才培育,技术研究颇盛一时。1944年6月,萍乡失陷,学校流亡,为了振兴瓷业,张浩与陶瓷前辈们共同商议返回景德镇,以培养陶瓷专业人才,继续振兴改革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工艺,组建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1945年春,省政府批准,学校定址景德镇,并与浮梁县立的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合并,改校名为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后来,张浩又向省教育厅提议,194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
三、结语
张浩是我国近代兴办陶业学校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陶瓷教育事业的先驱。他积极参与陶瓷革新,创办陶业学校,培植专门人才,积极推行现代陶瓷新技术,这一切都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工业的基础。从1910年创办全国第一所陶业学堂以来,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从事着现代陶瓷的启蒙教育工作。由于有陶业学校存在,在他的周围云集着一大批陶业专门人才,如毕业于日本东工大窑业系的邹如圭、舒信伟、章继南、戴亮济等,他们传播了陶业改革的新思想,提供了陶业改良的新技术,为中国现代陶业革新提供了人才与技术基础。同时,陶业学校的创立,引起了社会对创办陶瓷教育和从事研究陶瓷技术的兴趣,不久,景德镇兴起办陶瓷教育的热潮。
【参考文献】
[1]《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8出版.
[2]《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1988年10出版.
【注释】
①《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8月出版
②《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1988年10月出版
③《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8出版
④《江西文史资料选辑》总第四辑
⑤《江西文史资料选辑》总第十辑
【关键词】张浩 创办 陶业学校
一、引言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但其正规的、系统的陶瓷教育却起步较晚。江西陶瓷技艺的传播,一直是师传徒授或父教子学,没有专业学校或教材。传者操作示范、指点要领,受者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正是这种专门的学艺方式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他们为中国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随着西方经济和现代陶瓷业的崛起,我国陶瓷的外销之路受到了打击。传统作坊的制瓷模式已不能与大机械化的陶瓷产业相提并论。留学日本陶业毕业生张浩,回国后对本国的陶瓷艺术现状感到担忧,同时也有了自己新的思考。张浩认为,欲振兴工业,当以工业革命救国为目的,振兴瓷业,必须用科学方法,彻底对传统的陶瓷工业进行革新改良,而要对陶瓷进行革新改良,必须创立学校,培养专门科技人才,使现代陶瓷工业技术得以推广而发扬光大。
二、创办陶业学校
张浩,字犀侯,江西新建县人,生于1867年。幼年念过四书五经,青年时期即有工业救国之抱负,1901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窑业系,1906年学成回国,从事他的陶瓷教育与创办陶瓷实业。即与事业家康达一起在江西波阳创办了瓷业公司,开始了中国陶瓷业生产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历程。
中国陶业学堂的办学宗旨是“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学堂始招陶业本科一班,附办艺徒班一班,前者招15岁以上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后者招初中文化12岁以上的少年,学制五年,以培植专精技术人才为原则,注重数、理、化等学科,聘有优良之数、理、化教员,张浩亲自授专门课程,并亲手训练操作新式机器及烧窑之技术人员。
创办学校的目的是训练和培养操作新式机器以及烧窑技术人才、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培养人才和扩大对外影响,1912年江西督军李烈钧以陶业于江西举足轻重,便将学堂收回省办,名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委张浩为校长。张浩将原饶州瓷厂整顿改为校办工厂,在厂内逐步推行石膏模型铸坯,机械辘护压坯,洋彩刷画贴画,并创建新型煤窑。1913年该校在景德镇成立分校,以培养成瓷和画瓷之技术人才为目的,陶瓷学校在江西省,乃至全国的陶瓷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校规模也进一步扩大。1915年,陶校改名为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设陶业本科和预科,学制为三年、一年,预科招高小毕业学生,一年后升本科。1916年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在景德镇办分校,名乙种工业学校,以培植成瓷与画瓷之技术人才,校址设于毕家上弄,校长由张浩兼任。基本课程除国文、数学、修身、理科、历史、体操外,还有陶瓷、化学、绘画、成瓷、装饰等。分校属初级高小级实业学校,招初小毕业生,学制三年,招生范围广及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先办饰瓷班,继办成瓷班,在校学生多时近百人。分校办有从练泥到烧炼、彩绘全套工艺的实习工厂,学生每周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在工厂,一般半年就直接创造产值。专业课教师多为校本部的优秀毕业生,同时聘请景德镇的陶瓷名家任教。张浩除每周教授一小时“伦理”课程外,全副精力用在指导烧窑及研究工作上。1924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学校改名为江西省立窑业学校,1926年校址迁到景德镇,定名为江西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继续推进新型陶瓷技术,培养现代陶瓷人才。这一时期,陶瓷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当时学校有6个年级,在校学生有106人,学校分艺术组和学术组两类,前者学制四年,后者学制六年。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附设工厂供学生实习操作。1931年学校改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后来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陶业学校的教育陷入了停顿。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学校恢复重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陶瓷业向现代的转型。在长期的陶瓷教育中,坚持“脑手并用、科艺结合、工商结合”的办学方针和理念。1932年,张浩又调回学校任校长。1934年,张浩取得教育厅同意,率陶校迁九江,校名改为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1934年冬,随杜重远来景德镇筹建江西陶业管理局,任副局长兼工业科科长,主管陶瓷技术及工艺事项,同时协助杜重远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张浩任副所长,主持校务,并且担任筑窑课程的教学。1938年,日军迫近九江,陶业管理局迁往靖安,不久迁往萍乡,创办萍乡瓷厂,张浩为顾问。1938年下半年,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也迁来萍乡,一时间陶瓷技艺人员云集一起,教学、生产溶为一体,人才培育,技术研究颇盛一时。1944年6月,萍乡失陷,学校流亡,为了振兴瓷业,张浩与陶瓷前辈们共同商议返回景德镇,以培养陶瓷专业人才,继续振兴改革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工艺,组建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1945年春,省政府批准,学校定址景德镇,并与浮梁县立的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合并,改校名为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后来,张浩又向省教育厅提议,194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
三、结语
张浩是我国近代兴办陶业学校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陶瓷教育事业的先驱。他积极参与陶瓷革新,创办陶业学校,培植专门人才,积极推行现代陶瓷新技术,这一切都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工业的基础。从1910年创办全国第一所陶业学堂以来,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从事着现代陶瓷的启蒙教育工作。由于有陶业学校存在,在他的周围云集着一大批陶业专门人才,如毕业于日本东工大窑业系的邹如圭、舒信伟、章继南、戴亮济等,他们传播了陶业改革的新思想,提供了陶业改良的新技术,为中国现代陶业革新提供了人才与技术基础。同时,陶业学校的创立,引起了社会对创办陶瓷教育和从事研究陶瓷技术的兴趣,不久,景德镇兴起办陶瓷教育的热潮。
【参考文献】
[1]《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8出版.
[2]《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1988年10出版.
【注释】
①《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8月出版
②《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1988年10月出版
③《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8出版
④《江西文史资料选辑》总第四辑
⑤《江西文史资料选辑》总第十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