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新的学习方式。它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为了让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得到有利的锻炼和提高,为了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创设快乐有趣的情绪氛围,为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推动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的发展,必须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
一、合作小组的分组方式
参加我校的实验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实验以来,我一直采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即:按照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以保证组内差异的互补。全班每4人一组,前后相连。每一个小组中优等生、中等生、学差生比例适当,尽量让所有的小组整体水平基础一致。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这样不仅有助于小组角色分工,也可以让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利用互补优势提高学习的质量,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这样组与组之间才有可比性,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实验起初,感觉还可以,无论是组内的合作学习,还是组间的竞争交流,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积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种合作有时显得比较牵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均衡,小组间的差异非常明显,重点体现在:
1.许多小组在合作学习时,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学优生”所包揽,他们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者,而那些“学困生”因得不到机会,只能对学优生言听计从。
2.小组讨论时,只有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没有思维碰撞,也达不到集思广益之效。课堂讨论成为很多懒惰的学生的避难所,他们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已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下去,定会导致“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后果。
3.有一些小组的学困生已经渐渐失去了学习、讨论的信心和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本学期我开始一些新的尝试:有些小组合作学习,我采用了“组内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即:按照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相近进行分组。每6人一组,并且由孩子们自愿进行结组。经过实验,我发现由于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兴趣相近,学习能力相近,组内合作融洽多了。而且由于他们之间没有学习的“好”与“坏”的界限之分,学生们的讨论热情十分高涨,有时竟会争得面红耳赤……组内竞争也随之转化为了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
我认为无论是“异质分组”还是“同质分组”,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一般情况,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这样,可以强化组内的合作。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放了一段路口来往车辆的录像,要求同学们统计机动车流量情况。几分钟后,我问:完成任务的举手,寥寥无几。多数学生着急了,说:“老师,太快了,记不下来。”我说:“可以想想办法呀!”没等我布置要求,同学们开始自发的组成小组,有的当记录员,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大客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再放录像,一分钟后,顺利完成了任务。
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这样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例如: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为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先提出合作任务:“请各小组组织讨论,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小组采用了量一量的方法;有的小组采用拼一拼的方法;有的小组采用了折一折的方法;还有的小组采用了先量后折的方法……每个学习小组都各显身手,课堂氛围好极了。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式下,我们还可以尝试进行其他的分组方式的尝试。如:组内分组;教师事先指定好的小组;临时自愿组合的小组;不同思路的同学组合成的小组;相同思路的同学组合成的小组等等。以上种种分组方式,只要能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时间中,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运用。
二、合作小组组员的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本组每个成员都要有分工,每个小组内有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时间控制员,做到责任到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合作小组组员的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果不是很平衡了,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四、合作小组组员座位的安排
课堂中学生的座位排列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合作参与的程度。把课桌排成有利于师生、生生讨论、合作与交流的形式,为学生相互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分组后,可采用马蹄形、凸字形、丁字形等方便学生合作交流。
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小組合作学习方式,引用其形式,把握其实质,分组方法做到科学合理,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第一小学)
合作学习,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为了让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得到有利的锻炼和提高,为了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创设快乐有趣的情绪氛围,为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推动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的发展,必须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
一、合作小组的分组方式
参加我校的实验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实验以来,我一直采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即:按照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以保证组内差异的互补。全班每4人一组,前后相连。每一个小组中优等生、中等生、学差生比例适当,尽量让所有的小组整体水平基础一致。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这样不仅有助于小组角色分工,也可以让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利用互补优势提高学习的质量,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这样组与组之间才有可比性,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实验起初,感觉还可以,无论是组内的合作学习,还是组间的竞争交流,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积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种合作有时显得比较牵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均衡,小组间的差异非常明显,重点体现在:
1.许多小组在合作学习时,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学优生”所包揽,他们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者,而那些“学困生”因得不到机会,只能对学优生言听计从。
2.小组讨论时,只有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没有思维碰撞,也达不到集思广益之效。课堂讨论成为很多懒惰的学生的避难所,他们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已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下去,定会导致“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后果。
3.有一些小组的学困生已经渐渐失去了学习、讨论的信心和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本学期我开始一些新的尝试:有些小组合作学习,我采用了“组内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即:按照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相近进行分组。每6人一组,并且由孩子们自愿进行结组。经过实验,我发现由于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兴趣相近,学习能力相近,组内合作融洽多了。而且由于他们之间没有学习的“好”与“坏”的界限之分,学生们的讨论热情十分高涨,有时竟会争得面红耳赤……组内竞争也随之转化为了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
我认为无论是“异质分组”还是“同质分组”,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一般情况,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这样,可以强化组内的合作。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中,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放了一段路口来往车辆的录像,要求同学们统计机动车流量情况。几分钟后,我问:完成任务的举手,寥寥无几。多数学生着急了,说:“老师,太快了,记不下来。”我说:“可以想想办法呀!”没等我布置要求,同学们开始自发的组成小组,有的当记录员,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大客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再放录像,一分钟后,顺利完成了任务。
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这样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例如: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为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先提出合作任务:“请各小组组织讨论,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小组采用了量一量的方法;有的小组采用拼一拼的方法;有的小组采用了折一折的方法;还有的小组采用了先量后折的方法……每个学习小组都各显身手,课堂氛围好极了。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式下,我们还可以尝试进行其他的分组方式的尝试。如:组内分组;教师事先指定好的小组;临时自愿组合的小组;不同思路的同学组合成的小组;相同思路的同学组合成的小组等等。以上种种分组方式,只要能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时间中,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运用。
二、合作小组组员的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本组每个成员都要有分工,每个小组内有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时间控制员,做到责任到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合作小组组员的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果不是很平衡了,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四、合作小组组员座位的安排
课堂中学生的座位排列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合作参与的程度。把课桌排成有利于师生、生生讨论、合作与交流的形式,为学生相互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分组后,可采用马蹄形、凸字形、丁字形等方便学生合作交流。
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小組合作学习方式,引用其形式,把握其实质,分组方法做到科学合理,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