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立德树人的素养写作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xi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命题形式与选材特点


  从命题形式看,2021年高考作文题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均为“不限文体”“根据材料写作”或依据材料“结合自身”表达“理解与感悟”“体验与思考”“认识与评价”的形式。其中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为“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令人眼前一亮。北京卷则一如既往地分“微写作”与“作文”两部分,“微写作”为名著人物、活动策划与诗文创作三选一,具有鮮明的自主选择性和写作开放性;“作文”是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议论文和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记叙文的二选一形式。因此,2021年高考作文题总体呈“材料作文为主、命题作文为辅”“整篇作文为主、微型写作为辅”“不限文体为主、指定文体为辅”“一道作文为主、多题选写为辅”的形态。
  从材料特点看,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话题引导式,例如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全国乙卷“关于理想追求”、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北京卷“论生逢其时”和“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均通过材料引导考生明确写作的话题,有利于考生明确方向、聚焦构思。二是漫画寓意式,主要是新高考Ⅱ卷“由漫画谈对人生的思考”,其提示语就在漫画的文字上———“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及“人”“描红”。三是理解思辨式,如上海卷“时间沉淀下事物的价值”、浙江卷“得与失”,均先引导考生对材料语段或语句进行理解、体验、感悟、思考,进而表达看法。四是情境任务式,如北京卷的“微写作”,其一是要求考生从名著《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评说,属情境任务自选创作;其二“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主题活动策划和其三“醒来的瞬间”诗文创作,则属于情境式或任务型的定向写作。
  2021年高考作文材料形式的多样化,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灵活性。试题在引导考生定向写作的同时,也体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与表达的自主性。尤其是“不限文体”(含北京卷两种文体自选)的写作要求,使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写作积累与特长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个性表达和创意思考。

二、命题指向与价值追求


  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史学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五育”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等有机融合,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生活、聚集思想文化、思考人生未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聚焦党史教育,贴近时代生活。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材料,回顾了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引导考生深刻领会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的历史规律,进而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可为”并“有为”。天津卷作文题“纪念日”,以富有意义的纪念日为切入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考生体味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激扬奋斗精神,进而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续写时代新篇。北京卷“论生逢其时”同样聚焦“特定的时代”,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引导考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而北京卷的“微写作”,无论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设计班级“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主题活动的核心环节,还是以“醒来的瞬间”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也都是贴近时代生活的命题。
  二是注重“五育”并举,引领人生成长。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的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明确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促使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发展。北京卷“这,才是成熟的模样”,材料特别指出“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引导考生不仅关注身体的成熟,更应注重精神的成熟,从而内外兼修、健康成长。全国乙卷“关于理想追求”的材料,引导当代青年站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方法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新高考Ⅱ卷“由漫画谈对人生的思考”,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蕴含着“为人之道”,引导考生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三是关注学生思维,引导理性思辨。例如上海卷“时间沉淀下事物的价值”,就是引导考生针对无须时间检验的“现实意义”和需要时间积淀的“历史意义”进行理性思辨,提醒考生看待事情或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时不能只看眼前,还应“风物长宜放眼量”,才能正确、准确地认识事情或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浙江卷的“得与失”本身就是对立关系型材料作文,把得或失看成终点、把得或失看成起点、把得或失看成过程实际上代表了三种生活态度:重结果、重目标、重体验,谈不上谁对谁错,这本身就有较大的思辨空间。此外北京卷的“微写作”,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谈人物何以让人感到遗憾又给人启迪,同样充满了思辨的色彩。

三、命题启示与备考指导


  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2021年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形式,还是价值追求,都体现了“相对的稳定性中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相对的限制性中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遵循这样的命题趋势,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仍将是:命题形式上以“根据材料”“不限文体”为主;材料话题上贴近时代生活与现实情境;价值追求上聚焦“立德树人”与“人生成长”。为此,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要做到三个“聚焦”。   一要聚焦家国精神与时代生活。家国精神与时代生活,既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应考的落脚点。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仍将瞄准家国精神,紧贴时代生活,引导考生将个人成长与家国建设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关注社会时事,自觉增强时代担当的责任意识,日常写作表达也要紧密关联家國精神与时代生活,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荣誉感、责任感,并为实现中国梦而放飞青春梦想、投身伟大实践。
  二要聚焦经典阅读与文化传承。不仅北京卷的微写作涉及《红楼梦》《红岩》等经典名著与红色文化传承,全国甲卷作文材料中涉及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及文学作品《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也均为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中选用的《体育之研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文献。为此,对于经典名著,对于文化传承,学生应进行广博厚实的积累,而且最好是专题式的积累,比如“儒家思想系列”“古典戏曲系列”“革命文化系列”等。素材积累要力求独特脱俗,要加强对专人专著的研究,积极阅读相关文学评论以加深理解。此外,还要注意素材的定向转换与多向运用,即对素材进行有目的的裁剪。要立体化地看待素材,多角度地解剖素材,以多元思维审视素材,做到“一材多用”,让素材准确指向作文核心概念,与论点紧密联系,充分发掘经典名著素材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要聚焦多元思维与理性思辨。2021年上海卷“时间沉淀下事物的价值”、浙江卷“得与失”本身就是富有思辨色彩的命题,就连新高考Ⅰ卷的“体育之效”中也隐喻“强弱之变”,注重对考生内在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因而2022年作文备考时,学生要加强思维积累和理性思辨。首先,要学会从不同视角审察生活现象,既要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常规思维,更要运用一分为二、正反对比、辨析比较、理性批判、创造发现等非常规思维。其次,要强化思维训练的深度与广度,看待问题力求多层面、立体化、理性化,要兼听则明,才能见解独到。最后,要做好片段训练的循环巩固和整篇训练思维的有机协调。片段训练是为了加强局部写作的规范性和特色性,整篇训练要关注思维的有机协调。要确保中心明确,或递进思维,或逆向思维,或创新思维,或批判思维,着力突出一两个特色思维,才能落笔写出情思独到、真切深刻的好文章。
  总之,高考作文的命题指向与价值追求是考查“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住这个大方向,作文备考才会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与国家人才战略相呼应,进而响应时代召唤,写出贴近时代的作文。
其他文献
新一轮的造词运动在2010达到顶峰,随着“给力”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人们赫然发现,网络对于现代社会绝不仅限于围观,还开始着重于表达。  在网络社会,从单纯的发帖灌水到形成大量的热词,网络产生一种质变。我们不认为,网络仅仅是在围观中国,他们以一种非常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表达力”,隐藏在背后的是民意的集体发泄。  我们常规的新闻稿件中,被采访对象常常限于学者、专家,在拥有权威性的同时,容易缺少了民间的
奶奶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熏陶出的温柔女人。  我小时候便跟在她身边,在幽美的江南小院里长大。门前的石板爬上星星点点的青苔,一点儿一点儿地连接起来,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门前的小溪水波很轻,泛起了翠色。奶奶多年前种下的石榴树已经很高了。  “奶奶,这是什么花呀?”我歪着脑袋,没等到在青石阶边捣衣的奶奶的回答,就暗自琢磨起来:红红的,还有一个小果子,奶奶好像告诉过我……嗯……是……石榴!是会咧开嘴的大红石
2019年11月9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康辉的第一支Vlog,没想到一下子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超150万人点赞,妥妥的“一炮而红”。  “Vlog”是一种记录个人生活的短视频,通常采用自拍的方式,有着快节奏的剪辑、特色的转场效果,内容上注重记录个人的日常生活,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种交流、展示方式。  从形式上来看,康辉的这支Vlog和大多数Vlog一样,以第一视角展开:“Hi,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生前奔波于各国讲学,奈何一直不受重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孔子逝去多年后,他的思想被高度推崇,他的品德被大加赞赏,可是早已长眠于地下的孔子,看不到了,也听不见了。难道说,唯有消逝才能成就不朽吗?  好像的确是这样。卡夫卡生前大部分作品都未能发表,默默无闻,死后著作却陆续被出版,扬名世界;朱熹生前提倡的理学为当朝统治者所不容,但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对其大肆宣扬;
闻一多先生在诗作《红烛》中写道:“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然而,难道我们就要为了避免泪流而欣然接受吹灭我们心火的风吗?  每一個人的心,在最初始的阶段,就像一根未被划过的火柴。它很完整,没有被火焰熏烤过的焦黑,没有因燃烧而残缺不全。它完整,是因为它平静,它未被某种精神的烈火唤醒。  它完整,但它不美。  为什么不美?因为它平静得好似忘记了它的使命。人的心,生来便注定要燃烧!也许是为民族
子弹裹挟着惨淡而冰凉的光,舔舐着鲜血,将一个个生命终结。那只蝴蝶,那只朝着蝴蝶伸去的手,是对生命最后的敬畏。  ———题记  蝉鸣如网,浮于市声之上。在夏末的一个黄昏,我踏着这长夏欢悦的咏叹调,缓步走进影院,轻手轻脚地找位子坐下。《西线无战事》的黑白大字沉沉地跌入我的眼中……  这是一部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同名小说的黑白影片。它扯开那用历史厚重尘埃制成的遮羞布,炮火轰鸣的夜晚、残酷的杀戮挣脱黑白画
本期推荐文章:《命若琴弦》  推荐理由  贾平凹说:“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在史铁生看来,所有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出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里的《故乡》一文。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阿Q精神”,还有“回字有四样写法”,也都出自鲁迅的《呐喊》。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呐喊》可以说是小说里的第一名,站在绝对的顶峰。它被看作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呐喊》一共收录了鲁迅的14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明天》《一
我试图将认识的每一位作家归为天地间的一部分,且从未停止天真地构筑这个宇宙。  圣-埃克苏佩里属于苍穹的深处,那里有他的战机、星辰和小王子;托尔金属于天空的对流层,那里有云雨风尘、灿烂霞光;陀思妥耶夫斯基行走于大地,那里有芸芸众生、阡陌纵横;艾米莉·勃朗特扎根荒原的石缝中,却因野风的吹拂而沾染了天空的气息;詹姆斯·乔伊斯漂泊于海天相接的地方,在漫长的流亡中思念故乡。  然而,屈原应当魂归何处?我似乎
题目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是苏轼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感慨人生如寄的无常;有人说,这是叹息人事聚散的偶然;有人说,这是看透人世沉浮、不计得失的豁达:还有人说,即使人生充满偶然也不应放弃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请你根据自己对苏轼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题目解析  我们常说“千古文章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