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命题形式与选材特点
从命题形式看,2021年高考作文题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均为“不限文体”“根据材料写作”或依据材料“结合自身”表达“理解与感悟”“体验与思考”“认识与评价”的形式。其中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为“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令人眼前一亮。北京卷则一如既往地分“微写作”与“作文”两部分,“微写作”为名著人物、活动策划与诗文创作三选一,具有鮮明的自主选择性和写作开放性;“作文”是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议论文和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记叙文的二选一形式。因此,2021年高考作文题总体呈“材料作文为主、命题作文为辅”“整篇作文为主、微型写作为辅”“不限文体为主、指定文体为辅”“一道作文为主、多题选写为辅”的形态。
从材料特点看,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话题引导式,例如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全国乙卷“关于理想追求”、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北京卷“论生逢其时”和“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均通过材料引导考生明确写作的话题,有利于考生明确方向、聚焦构思。二是漫画寓意式,主要是新高考Ⅱ卷“由漫画谈对人生的思考”,其提示语就在漫画的文字上———“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及“人”“描红”。三是理解思辨式,如上海卷“时间沉淀下事物的价值”、浙江卷“得与失”,均先引导考生对材料语段或语句进行理解、体验、感悟、思考,进而表达看法。四是情境任务式,如北京卷的“微写作”,其一是要求考生从名著《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评说,属情境任务自选创作;其二“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主题活动策划和其三“醒来的瞬间”诗文创作,则属于情境式或任务型的定向写作。
2021年高考作文材料形式的多样化,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灵活性。试题在引导考生定向写作的同时,也体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与表达的自主性。尤其是“不限文体”(含北京卷两种文体自选)的写作要求,使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写作积累与特长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个性表达和创意思考。
二、命题指向与价值追求
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史学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五育”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等有机融合,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生活、聚集思想文化、思考人生未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聚焦党史教育,贴近时代生活。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材料,回顾了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引导考生深刻领会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的历史规律,进而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可为”并“有为”。天津卷作文题“纪念日”,以富有意义的纪念日为切入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考生体味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激扬奋斗精神,进而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续写时代新篇。北京卷“论生逢其时”同样聚焦“特定的时代”,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引导考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而北京卷的“微写作”,无论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设计班级“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主题活动的核心环节,还是以“醒来的瞬间”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也都是贴近时代生活的命题。
二是注重“五育”并举,引领人生成长。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的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明确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促使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发展。北京卷“这,才是成熟的模样”,材料特别指出“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引导考生不仅关注身体的成熟,更应注重精神的成熟,从而内外兼修、健康成长。全国乙卷“关于理想追求”的材料,引导当代青年站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方法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新高考Ⅱ卷“由漫画谈对人生的思考”,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蕴含着“为人之道”,引导考生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三是关注学生思维,引导理性思辨。例如上海卷“时间沉淀下事物的价值”,就是引导考生针对无须时间检验的“现实意义”和需要时间积淀的“历史意义”进行理性思辨,提醒考生看待事情或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时不能只看眼前,还应“风物长宜放眼量”,才能正确、准确地认识事情或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浙江卷的“得与失”本身就是对立关系型材料作文,把得或失看成终点、把得或失看成起点、把得或失看成过程实际上代表了三种生活态度:重结果、重目标、重体验,谈不上谁对谁错,这本身就有较大的思辨空间。此外北京卷的“微写作”,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谈人物何以让人感到遗憾又给人启迪,同样充满了思辨的色彩。
三、命题启示与备考指导
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2021年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形式,还是价值追求,都体现了“相对的稳定性中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相对的限制性中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遵循这样的命题趋势,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仍将是:命题形式上以“根据材料”“不限文体”为主;材料话题上贴近时代生活与现实情境;价值追求上聚焦“立德树人”与“人生成长”。为此,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要做到三个“聚焦”。 一要聚焦家国精神与时代生活。家国精神与时代生活,既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应考的落脚点。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仍将瞄准家国精神,紧贴时代生活,引导考生将个人成长与家国建设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关注社会时事,自觉增强时代担当的责任意识,日常写作表达也要紧密关联家國精神与时代生活,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荣誉感、责任感,并为实现中国梦而放飞青春梦想、投身伟大实践。
二要聚焦经典阅读与文化传承。不仅北京卷的微写作涉及《红楼梦》《红岩》等经典名著与红色文化传承,全国甲卷作文材料中涉及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及文学作品《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也均为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中选用的《体育之研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文献。为此,对于经典名著,对于文化传承,学生应进行广博厚实的积累,而且最好是专题式的积累,比如“儒家思想系列”“古典戏曲系列”“革命文化系列”等。素材积累要力求独特脱俗,要加强对专人专著的研究,积极阅读相关文学评论以加深理解。此外,还要注意素材的定向转换与多向运用,即对素材进行有目的的裁剪。要立体化地看待素材,多角度地解剖素材,以多元思维审视素材,做到“一材多用”,让素材准确指向作文核心概念,与论点紧密联系,充分发掘经典名著素材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要聚焦多元思维与理性思辨。2021年上海卷“时间沉淀下事物的价值”、浙江卷“得与失”本身就是富有思辨色彩的命题,就连新高考Ⅰ卷的“体育之效”中也隐喻“强弱之变”,注重对考生内在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因而2022年作文备考时,学生要加强思维积累和理性思辨。首先,要学会从不同视角审察生活现象,既要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常规思维,更要运用一分为二、正反对比、辨析比较、理性批判、创造发现等非常规思维。其次,要强化思维训练的深度与广度,看待问题力求多层面、立体化、理性化,要兼听则明,才能见解独到。最后,要做好片段训练的循环巩固和整篇训练思维的有机协调。片段训练是为了加强局部写作的规范性和特色性,整篇训练要关注思维的有机协调。要确保中心明确,或递进思维,或逆向思维,或创新思维,或批判思维,着力突出一两个特色思维,才能落笔写出情思独到、真切深刻的好文章。
总之,高考作文的命题指向与价值追求是考查“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住这个大方向,作文备考才会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与国家人才战略相呼应,进而响应时代召唤,写出贴近时代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