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愁没处下金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mnbv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它执行着一种特殊的反馈机制,是克服教学活动对目标的偏差,使教学活动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好的教学评价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情绪变化中丰富评价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没有作秀的表演,而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非常巧妙的点拨来指导学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使课堂充满智慧、充满灵性。
  例如:薛法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课文一到四自然段,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在钓鱼。(一生读)
  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
  生:晚上。
  师:外国人喜欢晚上钓鱼,这叫浪漫。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你再读一次,提醒你,“明月”、“慢慢”这两个词要特别注意一下。(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很有感情,大有进步)
  师:你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再读一个自然段。(生笑逐颜开地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得出你是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
  师:你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
  生:鱼饵抛下水面时的那一圈圈波纹。(众惊叹)
  师: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渔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
  师:他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钓鱼专家不仅要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涟漪。(又一生读,读得更好)
  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却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生读第三自然段)你读着读着,我心里也有涟漪了。(众笑)
  读之前,薛老师先提出了好的朗读标准,在读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在评价中渗透这朗读的方法——要想象、要用心、要能得到别人的赞赏。薛老师的每一句评价都是不游离课文内容的,与文本联系得非常紧密,在激励的同时还理解了“涟漪”等词语,让学生的朗读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提升,课堂因此显得趣味盎然。
  
  二、在自主探求中发展评价
  “自得”相对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特征而言,具有自然生成的習性。“学贵自得”是中国传统为学方法论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独立精神,是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例如:苏教版第三册《识字6》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气象图标中的“霜、雷、雾、雪”。(出示这四个字)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都是雨字头的字。
  师:你还认识哪些雨字头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的。
  生:我认识“霞”字,老师你的名字里有这个字。
  师:生活处处是学问呀!
  生:我认识“霹雳”两个字,是在《科技博览》这本书中看到的。
  师:向课外书请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经常阅读课外书,你一定会认识更多的字,获得更多的知识。
  生:我认识“零”这个字,我是在街头的广告牌上看到的。
  师:真是个会主动识字的好孩子!
  ……
  师:汉字真有趣,相同的偏旁有这么多不同的字。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像这样,将同偏旁的字归类在一起,比较识记。
  像这样的教学,教师的评价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也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学生会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成功点,从而激发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之中,要注意为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发展性提供空间和舞台,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发现、主动探究、自主研究、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在思辨处深化评价
  思辨既指个人的内在思维活动,又指对对方观点的反驳。课堂上教师的巧妙评价会让学生的体会、辩论越加深入、尖锐,质疑、探究意愿越加强烈,理解文本就会越发深刻。
  例如:王崧舟《荷花》教学片段:
  师:这句话写得挺美的,老师也来读读这个句子,你们体会体会,这个句子美在哪里?(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
  生1: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生2:我也觉得“冒”很美,让我们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
  生3: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1:露出来。
  生2:钻出来。
  生3:顶出来。
  ……
  师: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什么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呢?(学生都没有反应)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咀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王老师抓住“冒” 字,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巧妙的评价、点拨,引导学生进行了5个层次的思考、实践:找字——换字——体会——表演——想象,训练的难度逐步加大,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思维得到了发展,一步步攀登智慧的更高峰。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冒”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鲜明,越来越丰满。
  总之,课堂评价也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每位教师都在精心地研究与实践,也曾总结出不少的方法,如,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导读法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理论指导实践,觉得导读法更适合现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此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认识。  导读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启发,学生循导学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
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典范。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其短小精练,一些教师的古诗教学还是停留在“读熟——解释诗意——背诵(默写)”这三部曲上。怎样打破常规,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呢?    一、趣读,唤起诵读的热情  小学教材中出现的诗歌,浅显而又经典,类似于儿童常念的儿歌,文辞优美,押韵上口,便于记诵。  要做到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滋养学生之人生,引领学生诵读是经
“语文味”一词最早由程少堂先生提出。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因而,充盈“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  “语文味”随着年级的递升而变化。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味”,在继续巩固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应“怎样想就怎样表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与习惯,自由自在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令人担忧,怕动笔写作文,写作兴趣索然。加上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将作文单纯地看做考试的题目,让学生多看优秀作文书,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甚至给学生定固定模式要求他们背诵下来
《夕阳真美》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课文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语言优美,情趣盎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教学时,我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触摸文字、感悟语文的魅力。    一、咬文嚼字、入木三分——简简单单教文本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可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质量以及效果的目的。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因此,怎样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语文新课的学习中是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一个成功的教学导入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手段。那么,应如何来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导入呢?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也称为开门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这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许多并无多大价值的“问题”纷纷挤进了课堂;学生往往对于教师的问题疲于应付,收益颇少。下面,笔者就以一次公开课某青年教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段为例进行剖析,谈谈对语文课如何落实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些看法。  案例片段呈现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许多古诗。由于古诗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古诗的诗意按诗句进行支离破碎地分析,而应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韵味。笔者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来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情和诗境。    一、解诗题。知诗人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一首古诗的内涵,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诗题进行解读,并对作者的基本情况进
综观目前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由于许多教师忽视对《课程标准》的审视与解读,缺少对分年段习作教学目标之间联系与区别的研究,制订出的目标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有的目标大而空洞,指向不明;有的目标照搬照抄,内容随意……尤为严重的是:中高年级的习作目标之间存在着越位和错位的关系,使小学的习作课堂呈现出笼统的状况,致使较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本文试以相同的习作题材《参观记》为例,呈现两个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生活的启示”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篇叙事散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落花生”为线索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通过父亲和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道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在记叙过程中以语言描写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