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人人生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一时期同样也是心理问题较突出而自身又缺乏独立解决能力的特殊时期。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渠道。课题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至2016年新生心理普测分析和需要关注对象的约谈情况为研究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与探索。经过两年课程实践,通过课程满意度调研,梳理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升授课质量,有效发挥心理课程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构建以符合学校学生心理特点,适应学生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探析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社会转型的深入变化,高职高专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和生活竞争的压力,个体心理负荷加重,心理矛盾冲突增多,心理疾患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危机个案频发,引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是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的现实需求,也是未来步入社会后个体发展的需要。沪教委德[2005]2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相结合。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教思政厅[2011]5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建设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堂教育。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从2003年开始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拓展资源,充分实践,打造了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为优势的品牌活动,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实践主渠道。2014年,通过各方资源的积极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正式纳入学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计入总学分,作为公共必修课,进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在新生第一学期利用第一课堂集中授课,帮助新生逐步适应新环境,学会接纳、互助成长,提升健心能力,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本课程以《基本要求》为依据,以新生心理健康普测研究分析数据为基础,制定符合学校学生心理特征和现实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施课程满意度调研,进一步提升授课质量,有效发挥心理健康课堂教育主渠道的关键作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一、 课程建设的内容概述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以下简称《建设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基本要求》,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特制定《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案》,为开展课程提供基本依据与制度保障。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1]
在第一课堂中,面向全校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针对共性问题进行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 新生心理普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掌握新生入学后的各方面适应情况。2011年学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活动,并实施心理健康状况排摸,逐步完善筛查、干预、跟踪的系统化工作机制,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约谈工作制度及特殊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档案。为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实际状况,在心理健康普测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测量工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简称UPI)和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简称16PF)两个测量量表。通过整体取样的方法,使用网络版心理测评系统进行团体施测,可信度较高,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新生心理普测时多使用这两种量表。
2015级学生参加测试的有1258人,实测有效人数为1258人,2016级学生参加测试的有1243人,实测有效人数为1243人。根据UPI的筛选标准,结果显示,在2015和2016年实测有效的2501名学生中,筛选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即可能存在严重心理困扰的人数共71名,占学生总人数的2.84%;需要“一般关注”的学生,即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共218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72%;其余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的学生人数为2213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8.44%。根据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筛选结果,与需要关注对象进行一对一约谈,对学生个人家庭背景、在校适应情况、学业发展状况、人际关系与交往问题和恋爱情感等各方面进一步了解,对需要关注的学生情况汇总梳理,并对其心理问题的表现进行系统整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新环境的适应度、自我探索与心理调适、个人学业发展、情绪控制与压力管理、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等问题。 根据以往新生心理普测的分析数据为研究基础,重点结合2015至2016年心理普测需要关注对象的约谈梳理结果,考查近年来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特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增加互动体验活动,设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案》。根据课程实施的实际课时,基本确定教学内容主题涉及心理健康导论、新生适应问题、人格发展、自我意识与探索、人际交往与沟通、情绪管理、恋爱与性、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教学内容。
三、 课程满意度调研分析
本调研对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授课群体即2015至2016年入校学生,2015级学生抽样的样本数量为577人,占2015级学生总数的45.87%(2015级学生总人数为1258人),2016级学生抽样的样本数量为972人,占2016级学生总数的78.20%(2016级学生总人数为1243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满意度调研安排在集中授课完成后,随机抽取人数进行,数据较为客观与科学。
调研问卷采用自编问卷,共包含18道选择题和2道问答题,第一题至第三题内容涉及新生进校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以及对心理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第四题至第十八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授课的满意情况,以及新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了解和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与接纳度,入校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情况调研;第十九题和第二十题为简答题,针对课程各方面的其他建议进行简要叙述,以及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目前自身最需要解决和帮助的重点版块,如学习习惯适应、人际关系问题等。
问卷2015级一共回收577份问卷,其中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48人和429人,2016级一共回收972份问卷,其中男女生人数分别为282人和690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人数2015级为336人和24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8.23%和41.77%,2016级为519人和453人,53.4%和46.6%,可以看出参加满意度调研的独生子女相对较多些。2016级学校机构改革,成立二级学院,参与调研的学生中酒店与烹饪学院学生占35.49%、旅游与休闲学院学生占23.97%、旅游与外语学院学生占23.66%、会展与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占16.87%。学校13个专业中,参与调研学生专业人数分布前六位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占20.88%、旅游管理专业占14.51%、旅游英语专业占10.08%、旅游会计专业占9.47%、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占7.41%、旅游日语专业占6.79%。
本次课程满意度调研报告表明,2015年至2016年入校学生普遍认为在大学期间十分有必要在第一课堂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新生第一学期集中授课得到了2015和2016级学生的认可,满意度较高。进入大学后,学生对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意识较高,对于调整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视程度较高,在课堂的参与度方面表现较为积极。在课程改善建议方面,提出提高自身对课程的兴趣度,增加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意见。总体而言,在完善课程建设方面,需要积极拓展资源,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如增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视频分享、团训游戏、心理测试等互动活动,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在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主动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意识,提高自我健心能力和朋辈互助技巧,真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塑造,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有效作用。
四、 对实施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1年2月和5月,教育部颁布了《建设标准》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标准和工作重点,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各地方相继出台了适合地方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标准和心理课程建设方案,高职高专院校也不例外。上海旅专以往没有在第一课堂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专题心理普及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月为主的第二课堂来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综合两年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针对课程满意度调研等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数据,结合近几年新生心理普测和需要关注对象的约谈分析结果,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进行相应探索,构建以符合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和适应学生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化建设。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提升学校全体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营造良好积极的校园环境。
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类意见和实施标准为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在第一课堂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随着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整体就业竞争压力不断扩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仅只立足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是要有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学生的成长性问题,如自我评价、人格发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婚恋态度、潜能开发、社会适应等课题。[2]我们需要全体教师提升意识,共同来关注学生,关照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和谐氛围。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适当增加学时数,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推进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的建立。
《基本要求》中指出“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学分,32~36个学时。”目前,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在有效管理方面,虽然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但并未单独设置2学分,授课时间也只有半学期,18个学时,课程教学进度较紧张,很难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预期效果。目前授课采用的是自编讲义,没有相对固定的试用教材,由于资源问题,也还尚未进行自编校本教材的开发。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团队的系统培训,不断优化课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目前学校课程授课团队共13人,其中有心理专业背景的共3人,其他为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教师,大多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而获得相关资质证书后承担课程授课任务,但因为是半路出家,对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系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作用等方面的认识还不深刻。学校需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同时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内部的系统培训,优化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授课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 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有效针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实际需求,强化与专业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建设理念,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要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以职业为导向,将“热爱职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等教学理念融入课程的整体设计。根据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模块设置情况,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业而设,构建适应学校学生专業特点的教学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的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立足现实,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职业。[4]如针对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等旅游相关专业,要考虑酒店服务行业工作条件的艰苦性和环境的复杂性,教学要充分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心理特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内涵。
参考文献:
[1]教思政厅[2011]5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阳艳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3,(1).P105-106.
[3]张鹏超,叶星.引入项目教学 建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P54-56.
[4]朱小根,刘鹏飞,蒙剑芳.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3,(5).P106-11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探析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社会转型的深入变化,高职高专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和生活竞争的压力,个体心理负荷加重,心理矛盾冲突增多,心理疾患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危机个案频发,引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是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的现实需求,也是未来步入社会后个体发展的需要。沪教委德[2005]2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相结合。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教思政厅[2011]5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建设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堂教育。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从2003年开始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拓展资源,充分实践,打造了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为优势的品牌活动,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实践主渠道。2014年,通过各方资源的积极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正式纳入学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计入总学分,作为公共必修课,进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在新生第一学期利用第一课堂集中授课,帮助新生逐步适应新环境,学会接纳、互助成长,提升健心能力,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本课程以《基本要求》为依据,以新生心理健康普测研究分析数据为基础,制定符合学校学生心理特征和现实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施课程满意度调研,进一步提升授课质量,有效发挥心理健康课堂教育主渠道的关键作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一、 课程建设的内容概述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以下简称《建设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基本要求》,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特制定《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案》,为开展课程提供基本依据与制度保障。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1]
在第一课堂中,面向全校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针对共性问题进行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 新生心理普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掌握新生入学后的各方面适应情况。2011年学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活动,并实施心理健康状况排摸,逐步完善筛查、干预、跟踪的系统化工作机制,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约谈工作制度及特殊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档案。为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实际状况,在心理健康普测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测量工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简称UPI)和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简称16PF)两个测量量表。通过整体取样的方法,使用网络版心理测评系统进行团体施测,可信度较高,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新生心理普测时多使用这两种量表。
2015级学生参加测试的有1258人,实测有效人数为1258人,2016级学生参加测试的有1243人,实测有效人数为1243人。根据UPI的筛选标准,结果显示,在2015和2016年实测有效的2501名学生中,筛选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即可能存在严重心理困扰的人数共71名,占学生总人数的2.84%;需要“一般关注”的学生,即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共218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72%;其余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的学生人数为2213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8.44%。根据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筛选结果,与需要关注对象进行一对一约谈,对学生个人家庭背景、在校适应情况、学业发展状况、人际关系与交往问题和恋爱情感等各方面进一步了解,对需要关注的学生情况汇总梳理,并对其心理问题的表现进行系统整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新环境的适应度、自我探索与心理调适、个人学业发展、情绪控制与压力管理、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等问题。 根据以往新生心理普测的分析数据为研究基础,重点结合2015至2016年心理普测需要关注对象的约谈梳理结果,考查近年来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特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增加互动体验活动,设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案》。根据课程实施的实际课时,基本确定教学内容主题涉及心理健康导论、新生适应问题、人格发展、自我意识与探索、人际交往与沟通、情绪管理、恋爱与性、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教学内容。
三、 课程满意度调研分析
本调研对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授课群体即2015至2016年入校学生,2015级学生抽样的样本数量为577人,占2015级学生总数的45.87%(2015级学生总人数为1258人),2016级学生抽样的样本数量为972人,占2016级学生总数的78.20%(2016级学生总人数为1243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满意度调研安排在集中授课完成后,随机抽取人数进行,数据较为客观与科学。
调研问卷采用自编问卷,共包含18道选择题和2道问答题,第一题至第三题内容涉及新生进校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以及对心理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第四题至第十八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授课的满意情况,以及新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了解和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与接纳度,入校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情况调研;第十九题和第二十题为简答题,针对课程各方面的其他建议进行简要叙述,以及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目前自身最需要解决和帮助的重点版块,如学习习惯适应、人际关系问题等。
问卷2015级一共回收577份问卷,其中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48人和429人,2016级一共回收972份问卷,其中男女生人数分别为282人和690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人数2015级为336人和24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8.23%和41.77%,2016级为519人和453人,53.4%和46.6%,可以看出参加满意度调研的独生子女相对较多些。2016级学校机构改革,成立二级学院,参与调研的学生中酒店与烹饪学院学生占35.49%、旅游与休闲学院学生占23.97%、旅游与外语学院学生占23.66%、会展与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占16.87%。学校13个专业中,参与调研学生专业人数分布前六位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占20.88%、旅游管理专业占14.51%、旅游英语专业占10.08%、旅游会计专业占9.47%、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占7.41%、旅游日语专业占6.79%。
本次课程满意度调研报告表明,2015年至2016年入校学生普遍认为在大学期间十分有必要在第一课堂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新生第一学期集中授课得到了2015和2016级学生的认可,满意度较高。进入大学后,学生对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意识较高,对于调整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视程度较高,在课堂的参与度方面表现较为积极。在课程改善建议方面,提出提高自身对课程的兴趣度,增加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意见。总体而言,在完善课程建设方面,需要积极拓展资源,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如增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视频分享、团训游戏、心理测试等互动活动,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在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主动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意识,提高自我健心能力和朋辈互助技巧,真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塑造,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有效作用。
四、 对实施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1年2月和5月,教育部颁布了《建设标准》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标准和工作重点,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各地方相继出台了适合地方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标准和心理课程建设方案,高职高专院校也不例外。上海旅专以往没有在第一课堂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专题心理普及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月为主的第二课堂来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综合两年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针对课程满意度调研等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数据,结合近几年新生心理普测和需要关注对象的约谈分析结果,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进行相应探索,构建以符合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和适应学生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化建设。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提升学校全体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营造良好积极的校园环境。
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类意见和实施标准为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在第一课堂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随着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整体就业竞争压力不断扩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仅只立足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是要有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学生的成长性问题,如自我评价、人格发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婚恋态度、潜能开发、社会适应等课题。[2]我们需要全体教师提升意识,共同来关注学生,关照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和谐氛围。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适当增加学时数,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推进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的建立。
《基本要求》中指出“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学分,32~36个学时。”目前,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在有效管理方面,虽然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但并未单独设置2学分,授课时间也只有半学期,18个学时,课程教学进度较紧张,很难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预期效果。目前授课采用的是自编讲义,没有相对固定的试用教材,由于资源问题,也还尚未进行自编校本教材的开发。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团队的系统培训,不断优化课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目前学校课程授课团队共13人,其中有心理专业背景的共3人,其他为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教师,大多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而获得相关资质证书后承担课程授课任务,但因为是半路出家,对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系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作用等方面的认识还不深刻。学校需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同时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内部的系统培训,优化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授课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 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有效针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实际需求,强化与专业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建设理念,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要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以职业为导向,将“热爱职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等教学理念融入课程的整体设计。根据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模块设置情况,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业而设,构建适应学校学生专業特点的教学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的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立足现实,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职业。[4]如针对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等旅游相关专业,要考虑酒店服务行业工作条件的艰苦性和环境的复杂性,教学要充分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心理特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内涵。
参考文献:
[1]教思政厅[2011]5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阳艳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3,(1).P105-106.
[3]张鹏超,叶星.引入项目教学 建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P54-56.
[4]朱小根,刘鹏飞,蒙剑芳.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3,(5).P1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