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学生作文编造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游离“课标”之外,不明作文教學切实目标;二是过于强调“思想性”,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三是功利于应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针对这些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 真实 真情
无意间,看到一个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我的妈妈”。题目要求从妈妈的外貌、性格、特长等方面来介绍。他是这样写的:我的妈妈长得一头黑黑的头发,一双大大的眼睛,嘴唇红红的……她的特点是乐于助人。有一次,看到一位老太太过马路不敢走,我妈妈就跑过去,把老太太送过了马路……读到这里,我不禁笑了起来。学生笔下的人物长得都是一个样儿,特点也都差不多,一般就是拾金不昧、乐于助人之类。
这样“假、大、空”的作文现象存在了很多年,也有不少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至今仍然普遍存在?到底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呢?这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学生作文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意呢?笔者想,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游离“课标”之外,不明作文教学切实目标
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作文教学而言,“工具性”主要侧重在让学生懂得“写什么内容,怎么把内容写好”;而“人文性”则侧重在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写”。这三个问题就组成了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
作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写”这个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再去引导学生解决“写什么内容、怎么把内容写好”这两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那么写出的文章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二)过于强调“思想性”,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
学生在写作时,笔者也会强调作文的“思想性”,要求学生写作文时一定要写“有意义”的事情,最好能从所叙述的事情里悟出道理来,总觉得这样的文章才有深度。现在想来,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很少会有什么深度的启发。这些启发都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为了附和老师,学生往往会仿造别人的故事,以寻找所谓的大道理。这样一来,学生的习作往往会出现不说实话、不表真情的情况。
(三)作文教学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交际性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很长时间以来,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在学生看来,自己写的作文都是写给老师看的,要评分的,只要达到了老师的要求,顺从了老师强调的思想性,自然就能得高分。学生的思想由此受到了禁锢。因此,就有很多的学生开始“依葫芦画瓢”,按照老师所谓的一种模式来写作文,自然的,写出的作文都是写空话、套话、假话了。
二、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根据以上几点思考,笔者认为,小学生作文教学要改变这种虚情假意的状况,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一)确立读者意识,明确写作目的
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写什么内容,怎么把内容写好”,忽视了“为什么要写”。写作目的的不明确导致了立意上的盲目性和写作上的随意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应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作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是人与人之间的书面交际凭借。只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是为了与“读者”交流,而不是为了给老师判分,才能让学生慢慢从“虚情假意”中解脱出来。
(二)先“求真、求实”,而后才能“求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告诉我们: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真实地、语句通顺地说清楚事情,讲明白道理,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既是在教作文,也是在教做人。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真实陈述,不回避不良事实
教写作文,也是在育人。语文教师的正面引导不仅要让学生能写一篇作文,更要把优秀的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格情操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渗透进去,且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感受世界美好的一面,并把这些美好写进作文。同时,也不要回避社会的阴暗面,要引导学生正视不好的一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中仔细观察,细心思考,并懂得分辨是非,敢于表达真实情感,作文所涵盖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
2.用心感受真实,用手写真心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一般都是先出示文题,再告知学生这类作文该如何写,然后让学生在脑海中搜集资料完成习作,但这样的作文内容总是千篇一律,思想空泛,或者是“假情假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用心感受真实世界,再用手写出真心感悟”。
学生每天都在和一些琐碎的小事打交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感受真实的世界,同时去观察、发现,提炼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再把这些真实情感整合起来,在作文时,用手中的笔将这些写下来就可以了。这样的作文挣脱开了教师条条框框的“思想性”的束缚,内容真实可感。
(三)呵护独特思维,张扬个性习作
语文新课标在作文教学方面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积极创设更广阔的天地、更自由的场景、更有挑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独特的思想迸发,从而能够主动地写出具有个人色彩的文字,展示他们的率真个性和最真实的一面。
(四)转变评价模式,激励写作
“你的作文语言优美、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打开学生作文后面的批改,这样的评价语言几十年如一日,味如嚼蜡。语文新课标一直都提倡: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作为现代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再生硬地把以前老套的评价方式搬来了,而要创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现在学生心理特点的评价,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写作。
1.改变评价目的,从“文”转向“人”
“作文”,它只是一种物质介体,评价的目的最终还是指向育人。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激励方式,且这些方式要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把“纠正错误”改成“发现闪光点”,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学生,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发展。
2.关注评价过程,由“结果”转向“过程”
评价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作文评价也急需要转变理念,教师不要只关注作文文本的好坏,还是要把目光转向习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评价。例如,在学生开始写作文之前,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否已经收集到了真实而又丰富的资料,他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来搜集资料的;在写作时,要观察学生有没有独立自主地思考,能不能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习作完成后,还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有效的修改,经过修改的作文有没有真正的提升。这样,才能把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逐渐转化为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和素养。
3.重审评价主体,把“单向”改为“多向”
过去,对学生作文作出评价的基本是语文教师。现在,教师们需要改变这种老观念,要认识到,对于一篇作文的有效评价,不应该仅仅是语文教师,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评价。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他们会在此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与缺点,以此来促进自己优点的发扬,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而达到提升习作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对作文进行评价时,语文教师要积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和创造评价作文的实践机会,学会作文评价的方法,在评价中得到真实的成长。
总而言之,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树立“作文即做人”的基本教育思想,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真实地感受真切的社会生活,真正地提升“思想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做真人、表真情、写真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真实 真情
无意间,看到一个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我的妈妈”。题目要求从妈妈的外貌、性格、特长等方面来介绍。他是这样写的:我的妈妈长得一头黑黑的头发,一双大大的眼睛,嘴唇红红的……她的特点是乐于助人。有一次,看到一位老太太过马路不敢走,我妈妈就跑过去,把老太太送过了马路……读到这里,我不禁笑了起来。学生笔下的人物长得都是一个样儿,特点也都差不多,一般就是拾金不昧、乐于助人之类。
这样“假、大、空”的作文现象存在了很多年,也有不少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至今仍然普遍存在?到底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呢?这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学生作文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意呢?笔者想,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游离“课标”之外,不明作文教学切实目标
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作文教学而言,“工具性”主要侧重在让学生懂得“写什么内容,怎么把内容写好”;而“人文性”则侧重在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写”。这三个问题就组成了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
作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写”这个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再去引导学生解决“写什么内容、怎么把内容写好”这两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那么写出的文章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二)过于强调“思想性”,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
学生在写作时,笔者也会强调作文的“思想性”,要求学生写作文时一定要写“有意义”的事情,最好能从所叙述的事情里悟出道理来,总觉得这样的文章才有深度。现在想来,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很少会有什么深度的启发。这些启发都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为了附和老师,学生往往会仿造别人的故事,以寻找所谓的大道理。这样一来,学生的习作往往会出现不说实话、不表真情的情况。
(三)作文教学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交际性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很长时间以来,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在学生看来,自己写的作文都是写给老师看的,要评分的,只要达到了老师的要求,顺从了老师强调的思想性,自然就能得高分。学生的思想由此受到了禁锢。因此,就有很多的学生开始“依葫芦画瓢”,按照老师所谓的一种模式来写作文,自然的,写出的作文都是写空话、套话、假话了。
二、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根据以上几点思考,笔者认为,小学生作文教学要改变这种虚情假意的状况,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一)确立读者意识,明确写作目的
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写什么内容,怎么把内容写好”,忽视了“为什么要写”。写作目的的不明确导致了立意上的盲目性和写作上的随意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应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作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是人与人之间的书面交际凭借。只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是为了与“读者”交流,而不是为了给老师判分,才能让学生慢慢从“虚情假意”中解脱出来。
(二)先“求真、求实”,而后才能“求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告诉我们: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真实地、语句通顺地说清楚事情,讲明白道理,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既是在教作文,也是在教做人。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真实陈述,不回避不良事实
教写作文,也是在育人。语文教师的正面引导不仅要让学生能写一篇作文,更要把优秀的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格情操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渗透进去,且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感受世界美好的一面,并把这些美好写进作文。同时,也不要回避社会的阴暗面,要引导学生正视不好的一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中仔细观察,细心思考,并懂得分辨是非,敢于表达真实情感,作文所涵盖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
2.用心感受真实,用手写真心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一般都是先出示文题,再告知学生这类作文该如何写,然后让学生在脑海中搜集资料完成习作,但这样的作文内容总是千篇一律,思想空泛,或者是“假情假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用心感受真实世界,再用手写出真心感悟”。
学生每天都在和一些琐碎的小事打交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感受真实的世界,同时去观察、发现,提炼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再把这些真实情感整合起来,在作文时,用手中的笔将这些写下来就可以了。这样的作文挣脱开了教师条条框框的“思想性”的束缚,内容真实可感。
(三)呵护独特思维,张扬个性习作
语文新课标在作文教学方面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积极创设更广阔的天地、更自由的场景、更有挑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独特的思想迸发,从而能够主动地写出具有个人色彩的文字,展示他们的率真个性和最真实的一面。
(四)转变评价模式,激励写作
“你的作文语言优美、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打开学生作文后面的批改,这样的评价语言几十年如一日,味如嚼蜡。语文新课标一直都提倡: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作为现代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再生硬地把以前老套的评价方式搬来了,而要创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现在学生心理特点的评价,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写作。
1.改变评价目的,从“文”转向“人”
“作文”,它只是一种物质介体,评价的目的最终还是指向育人。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激励方式,且这些方式要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把“纠正错误”改成“发现闪光点”,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学生,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发展。
2.关注评价过程,由“结果”转向“过程”
评价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作文评价也急需要转变理念,教师不要只关注作文文本的好坏,还是要把目光转向习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评价。例如,在学生开始写作文之前,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否已经收集到了真实而又丰富的资料,他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来搜集资料的;在写作时,要观察学生有没有独立自主地思考,能不能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习作完成后,还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有效的修改,经过修改的作文有没有真正的提升。这样,才能把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逐渐转化为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和素养。
3.重审评价主体,把“单向”改为“多向”
过去,对学生作文作出评价的基本是语文教师。现在,教师们需要改变这种老观念,要认识到,对于一篇作文的有效评价,不应该仅仅是语文教师,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评价。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他们会在此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与缺点,以此来促进自己优点的发扬,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而达到提升习作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对作文进行评价时,语文教师要积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和创造评价作文的实践机会,学会作文评价的方法,在评价中得到真实的成长。
总而言之,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树立“作文即做人”的基本教育思想,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真实地感受真切的社会生活,真正地提升“思想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做真人、表真情、写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