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杜十娘是个妇孺皆知的女性形象。她为追求纯真爱情、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而努力与整个社会作斗争,最终却被黑暗社会现实所吞噬。她的爱情,从始至终都笼罩在浓厚的悲剧气氛里。本文将对主人公的情感悲剧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主体意识 命运抗争 社会悲剧
爱情是世界文学史、小说史上不断重复、永不言旧的题材。这一题材的“社会意义和审美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受人的本质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变化所制约的”。冯梦龙笔下的悲剧主题的深度,不是简单地表现薄情郎的无情无义,突出女性的坚贞刚烈,而主要是挖掘悲剧产生的根源。
妓女是畸形社会的产物,从本质上说,她们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一群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杜十娘不幸流落风尘,过早地感受到了人性的丑恶、生活的污秽;七年的卖笑生涯,所受的摧残和侮辱增加了她的阅历,使她了解了自己命运的悲惨,因而“久有从良之志”。她决心从良,不是单纯的苟延残喘,寻找归宿,而是试图争取以纯真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可以说,对爱情的渴望是她顽强生活的唯一动力和精神支柱。
从另一方面来看,妓女们身处青楼,能够摆脱封建制度所制定的用来扼杀良家妇女人性的伦理道德规范的限制。她们不必受三从四德的束缚,因而她们往往性情率真,性格开朗,充满生命的活力。而且她们一般姿色过人,且艺术修养高,之中不乏才华横溢的诗人、说唱文学和戏曲表演的艺术家:薛涛、朱帘秀、马湘兰、陈圆圆、柳如是……这由于是她们经常与封建社会的精英——士大夫相接触,耳濡目染,自然艺术修养日益精湛。这样她们身上也难免会有文人的浪漫主义气息,从追求艺术完美到追求自己生命的完善。而爱情是她们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因而她们往往对爱情抱有幻想,但她们的职业又要求她们排斥爱情,这两者的冲突是产生她们爱情悲剧的基因。
与深居简出的良家妇女不同,她们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三教九流无所不交,因而社会风气往往对她们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在明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一些反封建人士,如李贽提出“百姓日用”为道,首肯了人的自然欲望,强调“士贵适己”,汤显祖则鼓吹爱情至上,认为“情不知所起,一所往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在可以死,死而不复生者,皆非为情之至也”,这种反对禁欲主义、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潮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生活在万历年间的杜十娘当然也不例外。她才貌双全,又正值青春年少,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无限憧憬。眼前的悲惨生活,还没有足以湮没她追求幸福的热情。
经过七年的煎熬,她生活中终于出现了一位对她尚存真情的李甲,因此她倍加珍惜。为了能和心中“忠厚志诚”的李甲比翼双飞,她可谓是费尽心思。一方面,她主动寻求时机,在与老鸨的周旋之下,订下了自己的赎身价;一方面,又用藏金、借银、赠金的办法来付清赎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跳出苦海。
然而,她所深爱的李甲却生性软弱,遇事没主见。在她赎身的过程中,他碌碌无为,遇到困难“只是流涕,不能答一语”,事成之后,他则“喜从天降,笑逐颜开”。这种软弱性缘于他的寄生性,他没有生存能力,这注定他只能按照封建统治者安排他的道路走,否则在社会上将无立锥之地;而他贪图安乐的惰性使他丧失了最基本的反抗能力,因此他骨子里自私自利的品性逐渐生长,最终在家长制的压迫下彻底暴露,将与他一同奋战的杜十娘抛弃。正如一位文人所说“爱情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话,而与女子则是生命之全部”(拜伦)。可见李甲抛弃杜十娘只是迟早的问题。杜十娘得知李甲背叛誓言而抛弃了她,她明白了在黑暗社会里,对爱情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她高洁的灵魂不容她苟且的活着。临死之前,她对破坏她与李甲姻缘的孙富大加斥责,对李甲的绝情表现出无比的愤怒。她要让他们卑琐的灵魂终生受到道德的谴责。
杜十娘身上还折射出情与钱的冲突。明代已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以货币为中介,没有货币,商品流通交换就不可能。金钱在社会生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与身俱来的负面效应,造成了社会普遍的拜金主义心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杜十娘正是生在这样一个“金钱崇拜”的社会。
当时进入国子监,并不需要才学,只需“纳粟”就行,做个“太学生”便“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果又有个小小前程”。这样就把封建知识分子所信奉的“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传统在市场中给卖掉了。就连血浓于水的亲戚关系也受到了金钱的支配。当李甲穷困潦倒而向亲戚求助时,一个个“说到钱,便无缘”,不肯周济。而妓女的鸨母见钱行事的势力嘴脸更为可憎。当她发现李甲腰包日亏时,态度也就怠慢了;当杜十娘付完赎身钱,她立刻将门锁上,连衣服头饰都不给。
就在这样一个崇拜金钱,沉溺于感官享乐的社会,杜十娘仍能出淤泥而不染,重情重义。当她看到鸨母贪财寡义,富贵公子无情无义,为一时逐乐而一掷千金时,毅然决心从良。在李甲富贵时,她小心试探;而当李甲“手心愈短”,她却“心头愈热”。比起李甲为了一千两银子而抛弃她,她在当时是多么高洁啊!连一向不信任妓女的柳迎春也赞道:“此妇人真有心人也!既系真情,不可相负。”并且立刻帮李甲凑齐赎金。但金钱并没有放松对纯洁爱情的指染。当他们来到商业发达的瓜州,遇到了一位在他们命运关头起重大作用的孙富。此人作为一位巨商,在他眼里一切都是商品,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当他看见杜十娘后就决心棒打鸳鸯。为了得到她,他一方面用封建礼教向李甲施加压力,让李甲感到自己是“不仁不孝”之子,一方面又用金钱为诱饵,让李甲无后顾之忧。虽然一千两银子数目庞大,然而才貌双全的杜十娘是“奇货”,物有所值。他们在秘密交换时,却没有考虑杜十娘的感情,而只是视其为物,他们方便时便随时出手。一个用钱买到了美人,一个用钱买到了回归封建家庭的门票!此时,杜十娘拿出百宝箱,定也能留住李甲,只是现在的李甲已经不是以前的李甲了。杜十娘也绝不允许金钱玷污了她奉若神灵的感情。可是“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当她发现自己彻底失败之后,她明白金钱的巨大摧毁力,因此她对金钱无比仇视,将世人奉为至宝的百宝箱投入滚滚的江水中。她要让李甲和孙富明白:金钱是买不到金钱的。最终滚滚的长江水带走了这位为世所不容的奇女子。
杜十娘的悲剧,可以说是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复合。她性格的审美价值,实现了对人的尊严与爱的纯真的神圣化的理想追求。但是这种理想追求所采取的个人奋斗方式与顽固的传统势力相抗衡,悲剧的命运便是历史的不可避免的了。
参考文献:
[1]吴功正.小说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2]钱伯诚.新评警世通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东文出版社,1993.
[关键词] 主体意识 命运抗争 社会悲剧
爱情是世界文学史、小说史上不断重复、永不言旧的题材。这一题材的“社会意义和审美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受人的本质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变化所制约的”。冯梦龙笔下的悲剧主题的深度,不是简单地表现薄情郎的无情无义,突出女性的坚贞刚烈,而主要是挖掘悲剧产生的根源。
妓女是畸形社会的产物,从本质上说,她们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一群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杜十娘不幸流落风尘,过早地感受到了人性的丑恶、生活的污秽;七年的卖笑生涯,所受的摧残和侮辱增加了她的阅历,使她了解了自己命运的悲惨,因而“久有从良之志”。她决心从良,不是单纯的苟延残喘,寻找归宿,而是试图争取以纯真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可以说,对爱情的渴望是她顽强生活的唯一动力和精神支柱。
从另一方面来看,妓女们身处青楼,能够摆脱封建制度所制定的用来扼杀良家妇女人性的伦理道德规范的限制。她们不必受三从四德的束缚,因而她们往往性情率真,性格开朗,充满生命的活力。而且她们一般姿色过人,且艺术修养高,之中不乏才华横溢的诗人、说唱文学和戏曲表演的艺术家:薛涛、朱帘秀、马湘兰、陈圆圆、柳如是……这由于是她们经常与封建社会的精英——士大夫相接触,耳濡目染,自然艺术修养日益精湛。这样她们身上也难免会有文人的浪漫主义气息,从追求艺术完美到追求自己生命的完善。而爱情是她们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因而她们往往对爱情抱有幻想,但她们的职业又要求她们排斥爱情,这两者的冲突是产生她们爱情悲剧的基因。
与深居简出的良家妇女不同,她们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三教九流无所不交,因而社会风气往往对她们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在明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一些反封建人士,如李贽提出“百姓日用”为道,首肯了人的自然欲望,强调“士贵适己”,汤显祖则鼓吹爱情至上,认为“情不知所起,一所往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在可以死,死而不复生者,皆非为情之至也”,这种反对禁欲主义、宣扬个性解放的思潮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生活在万历年间的杜十娘当然也不例外。她才貌双全,又正值青春年少,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无限憧憬。眼前的悲惨生活,还没有足以湮没她追求幸福的热情。
经过七年的煎熬,她生活中终于出现了一位对她尚存真情的李甲,因此她倍加珍惜。为了能和心中“忠厚志诚”的李甲比翼双飞,她可谓是费尽心思。一方面,她主动寻求时机,在与老鸨的周旋之下,订下了自己的赎身价;一方面,又用藏金、借银、赠金的办法来付清赎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跳出苦海。
然而,她所深爱的李甲却生性软弱,遇事没主见。在她赎身的过程中,他碌碌无为,遇到困难“只是流涕,不能答一语”,事成之后,他则“喜从天降,笑逐颜开”。这种软弱性缘于他的寄生性,他没有生存能力,这注定他只能按照封建统治者安排他的道路走,否则在社会上将无立锥之地;而他贪图安乐的惰性使他丧失了最基本的反抗能力,因此他骨子里自私自利的品性逐渐生长,最终在家长制的压迫下彻底暴露,将与他一同奋战的杜十娘抛弃。正如一位文人所说“爱情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话,而与女子则是生命之全部”(拜伦)。可见李甲抛弃杜十娘只是迟早的问题。杜十娘得知李甲背叛誓言而抛弃了她,她明白了在黑暗社会里,对爱情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她高洁的灵魂不容她苟且的活着。临死之前,她对破坏她与李甲姻缘的孙富大加斥责,对李甲的绝情表现出无比的愤怒。她要让他们卑琐的灵魂终生受到道德的谴责。
杜十娘身上还折射出情与钱的冲突。明代已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以货币为中介,没有货币,商品流通交换就不可能。金钱在社会生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与身俱来的负面效应,造成了社会普遍的拜金主义心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杜十娘正是生在这样一个“金钱崇拜”的社会。
当时进入国子监,并不需要才学,只需“纳粟”就行,做个“太学生”便“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果又有个小小前程”。这样就把封建知识分子所信奉的“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传统在市场中给卖掉了。就连血浓于水的亲戚关系也受到了金钱的支配。当李甲穷困潦倒而向亲戚求助时,一个个“说到钱,便无缘”,不肯周济。而妓女的鸨母见钱行事的势力嘴脸更为可憎。当她发现李甲腰包日亏时,态度也就怠慢了;当杜十娘付完赎身钱,她立刻将门锁上,连衣服头饰都不给。
就在这样一个崇拜金钱,沉溺于感官享乐的社会,杜十娘仍能出淤泥而不染,重情重义。当她看到鸨母贪财寡义,富贵公子无情无义,为一时逐乐而一掷千金时,毅然决心从良。在李甲富贵时,她小心试探;而当李甲“手心愈短”,她却“心头愈热”。比起李甲为了一千两银子而抛弃她,她在当时是多么高洁啊!连一向不信任妓女的柳迎春也赞道:“此妇人真有心人也!既系真情,不可相负。”并且立刻帮李甲凑齐赎金。但金钱并没有放松对纯洁爱情的指染。当他们来到商业发达的瓜州,遇到了一位在他们命运关头起重大作用的孙富。此人作为一位巨商,在他眼里一切都是商品,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当他看见杜十娘后就决心棒打鸳鸯。为了得到她,他一方面用封建礼教向李甲施加压力,让李甲感到自己是“不仁不孝”之子,一方面又用金钱为诱饵,让李甲无后顾之忧。虽然一千两银子数目庞大,然而才貌双全的杜十娘是“奇货”,物有所值。他们在秘密交换时,却没有考虑杜十娘的感情,而只是视其为物,他们方便时便随时出手。一个用钱买到了美人,一个用钱买到了回归封建家庭的门票!此时,杜十娘拿出百宝箱,定也能留住李甲,只是现在的李甲已经不是以前的李甲了。杜十娘也绝不允许金钱玷污了她奉若神灵的感情。可是“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当她发现自己彻底失败之后,她明白金钱的巨大摧毁力,因此她对金钱无比仇视,将世人奉为至宝的百宝箱投入滚滚的江水中。她要让李甲和孙富明白:金钱是买不到金钱的。最终滚滚的长江水带走了这位为世所不容的奇女子。
杜十娘的悲剧,可以说是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复合。她性格的审美价值,实现了对人的尊严与爱的纯真的神圣化的理想追求。但是这种理想追求所采取的个人奋斗方式与顽固的传统势力相抗衡,悲剧的命运便是历史的不可避免的了。
参考文献:
[1]吴功正.小说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2]钱伯诚.新评警世通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东文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