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物理教学;导学探究法;基础;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3—0112—01
一、导学探究法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导学探究法”教学呢?“导”是指高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即将学习的这一节课的指导,即因势利导,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其中有些是自然现象中经常出现的物理现象,有些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物理问题,以此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望。而“学”呢,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看书,让他们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如何突破提出的一个个问题,从而在看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实践能力。把“导”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在高中物理“三维目标”的要求下,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呈现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二、导学探究法基本内容
“导学探究法”是有别于高中物理教学传统模式“讲读”的另一种新概念、新模式,也是与新课程理念“探究式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双主体”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高中物理的教学艺术。“导学探究法”要灵活应用,要因人、因课、因时、因地而异,要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的被动学习局面。改变教师提问题、学生拼命在课本上找答案的弊端。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忙于完成任务,疲于奔命。一节课上完了,学生不知道学了什么。而“导学探究法”的引入,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教师有效地“导”,学生主动地去“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地交流,根据学生阅读的心理,结合教师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四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地球质量是多少?”“有能够称出地球质量的天平吗?”“若没有,那如何‘称量’地球的质量?”“谁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太阳的质量能不能计算出来呢?”“要计算太阳的质量,还得知道哪些物理量?”“哪颗行星是‘笔尖下发现的行星’?谁预言的?又是谁发现的?这颗行星的名字又叫什么?”再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提问“在太阳系黑暗寒冷的边缘还存在什么未知神奇的现象呢?”等等。当教师提出这些有趣而又能刺激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时,同学们便会急不可耐地读起课本,探寻这些神奇的问题,这样在学生自学之前,已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再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在自学中,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注意的问题,提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诱导出学生的疑惑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决疑难问题。自学后,帮助学生解决前面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对本节知识归纳总结,完成配套练习册上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便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导学探究法的基本形式
1.“问题”导学,教师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做到有备而学。
2.有序导学,根据教学程序,把学生的自学过程分为一个个步骤,使学生按程序对本节课逐步深入理解。
3.图示导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图,指导同学们的思考方向,本节的要点结构,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帮助同学们直观、形象地按艺术的图示进行学习,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4.“主辅”导学,以本节课为主,辅以相关相近的知识点,从而厘清相近知识点的关系,明确相似的地方,强调内在的区別,这样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了明确的区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逻辑导学,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导,在以前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学。如在进行“功”的教学时,给同学们提出问题:在初中就学了功的知识,初中课本上对功怎样定义的?现在高中阶段继续要学习“功”,那么初高中在这部分知识上有没有不同点?区别在哪里?这样的“导学探究”既保障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同时又提升了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6.比较导学,把新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的相近相对的知识点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强化理解记忆的效果。如在进行《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时,要求同学们把动量和动能进行比较,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把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进行比较,一个强调合外力的冲量,一个强调合外力做的功,这样一比较,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导学探究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但不论怎样都要要求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读一遍明白本节所学内容的大致轮廓;读两遍弄懂本节知识大意;读三遍时就要质疑问难了。同时在自己把本节课看完后,教师还要“导议”,指导同学们就本节知识进行议论,“议重点,议难点,议学法”,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环境和机会。
编辑:张 昀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3—0112—01
一、导学探究法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导学探究法”教学呢?“导”是指高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即将学习的这一节课的指导,即因势利导,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其中有些是自然现象中经常出现的物理现象,有些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物理问题,以此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望。而“学”呢,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看书,让他们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如何突破提出的一个个问题,从而在看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实践能力。把“导”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在高中物理“三维目标”的要求下,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呈现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二、导学探究法基本内容
“导学探究法”是有别于高中物理教学传统模式“讲读”的另一种新概念、新模式,也是与新课程理念“探究式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双主体”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高中物理的教学艺术。“导学探究法”要灵活应用,要因人、因课、因时、因地而异,要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的被动学习局面。改变教师提问题、学生拼命在课本上找答案的弊端。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忙于完成任务,疲于奔命。一节课上完了,学生不知道学了什么。而“导学探究法”的引入,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教师有效地“导”,学生主动地去“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地交流,根据学生阅读的心理,结合教师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四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地球质量是多少?”“有能够称出地球质量的天平吗?”“若没有,那如何‘称量’地球的质量?”“谁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太阳的质量能不能计算出来呢?”“要计算太阳的质量,还得知道哪些物理量?”“哪颗行星是‘笔尖下发现的行星’?谁预言的?又是谁发现的?这颗行星的名字又叫什么?”再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提问“在太阳系黑暗寒冷的边缘还存在什么未知神奇的现象呢?”等等。当教师提出这些有趣而又能刺激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时,同学们便会急不可耐地读起课本,探寻这些神奇的问题,这样在学生自学之前,已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再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在自学中,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注意的问题,提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诱导出学生的疑惑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决疑难问题。自学后,帮助学生解决前面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对本节知识归纳总结,完成配套练习册上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便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导学探究法的基本形式
1.“问题”导学,教师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做到有备而学。
2.有序导学,根据教学程序,把学生的自学过程分为一个个步骤,使学生按程序对本节课逐步深入理解。
3.图示导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图,指导同学们的思考方向,本节的要点结构,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帮助同学们直观、形象地按艺术的图示进行学习,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4.“主辅”导学,以本节课为主,辅以相关相近的知识点,从而厘清相近知识点的关系,明确相似的地方,强调内在的区別,这样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了明确的区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逻辑导学,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导,在以前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学。如在进行“功”的教学时,给同学们提出问题:在初中就学了功的知识,初中课本上对功怎样定义的?现在高中阶段继续要学习“功”,那么初高中在这部分知识上有没有不同点?区别在哪里?这样的“导学探究”既保障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同时又提升了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6.比较导学,把新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的相近相对的知识点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强化理解记忆的效果。如在进行《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时,要求同学们把动量和动能进行比较,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把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进行比较,一个强调合外力的冲量,一个强调合外力做的功,这样一比较,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导学探究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但不论怎样都要要求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读一遍明白本节所学内容的大致轮廓;读两遍弄懂本节知识大意;读三遍时就要质疑问难了。同时在自己把本节课看完后,教师还要“导议”,指导同学们就本节知识进行议论,“议重点,议难点,议学法”,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环境和机会。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