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操作:在感知中探寻数学规律

来源 :天津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wy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要学到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形成实践的能力、抽象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教师要善于“让学”,改变枯燥的讲授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手脑合一、智情共进,在操作中获得数学经验的积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材料、挂图、学具等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画、拼、摆,直观地感受实物的特征,从而使主体意识得到发挥,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形式多样,有感知型活动,教师设置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调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比、剪、折、分、掂、量等形式的操作,将抽象的内容变直观,将远离学生生活的问题变得熟悉。有探究型操作,学生运用“前概念”“前技能”,调动自己的“数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知规律,在计算、实验、测量等操作中获得结论,形成数学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观的线段图,解决相遇、植树等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尺、秤、量角器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角度,可以通过测量求出书本、黑板、操场的周长与面积。学生还可以通过科学的实验,探求数学规律,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但在诸多数学观摩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为操作而操作”,以“花架子”吸睛,由于循着固定的答案,缺少思维的融入,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在一些课堂中,由于教师对课堂缺乏有效的掌控,“活而无序”,有的学生借机搭车玩耍,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分一分的活动演变成搭积木,场面完全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操作的形式过于单一,手段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思维难以获得发展。操作虽“大行其道”,但往往只见教师示范、媒体播放,难有学生参与,只有少数参与交流的学生能把握数学规律。部分教师操作目标不明,过于追求形式,花费时间较多,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原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较为片面,浮于表面,没有融入“做中学”“教学合一”等理念,操作不能根植于思维活动,滋生大量无效的操作。部分教师错误地解读了操作的本质,认为传统的教法“一无是处”,轻视知识、技能的运用,对操作活动过于依赖,认为操作活动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部分学生过于强调“学生中心观”,当学生答错时、思维偏离重点时不纠错、不指正,没有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只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规范操作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长期以来,教师牵着学生的“牛鼻子”,不敢过多放手,学生的思维与操作技能难以获得训练,学生的兴趣难以得到激发,因而学生视数学活动为枯燥的任务,他们只是记忆表面的内容,没有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因而感到数学越来越难学。教师往往“矫枉过正”,没有正确解读“主体”的内涵,不去干涉学生的错误操作。教师要为学生的操作、表达进行有效导引,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低年级段小学生的分析、类比能力不足,如果要求过于笼统,会令学生无所适从,教师要规范要求,为学生提出明确的指令。教师要让学生将学具摆在固定的位置,在操作前不要碰学具,也不要“玩学具”,要倾听教师的要求。在教师、其他同学讲解前,要停止操作,认真听讲,与同伴一起操作,逐步培养合作意识。教师要循循善诱,规范学生操作、倾听、表达的习惯,采用相应的策略,促进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
  二、合理选择学具,激发参与热情
  学具是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媒介,教师要恰当地使用学具,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实践的空间,如果使用不当,会成为数学学习的障碍。过于繁杂、花哨的学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令学具失去辅助学习的功能。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具,在使用前要通过尝试操作,掌握运用的方法,了解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操作可能得到的结论,这样有利于教学环节的落实,有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前要充分地接触学具,这样才会得心应手,避免学生因好奇心的流露而令注意力分散。
  三、创设有效情境,调动感官参与
  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与数学学科特点,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也能为知识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苏教版三上《认识周长》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呈现遮住部分,露出3个角的三角形、4个角的长方形、5个角的五角星和部分圆,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探究角的基本特征的兴趣。教师让学生观察操作,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找出课本封面的周长。教师呈现瓷砖、手帕、作业本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片,指出游泳池口的周长、三角板、黑板面的周长。教师让学生拿出钉子板,并在钉子板上围成不同的图形,并指出该图形的周长。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通过分组操作量出它的周长。学生在導学案上描出每个图形的边长,量出每个图形各边的长度,然后利用各边长的长度再计算出周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能通过测量计算出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获得直观的经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等感官,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苏教版二下《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摸一摸角的模型、三角尺、四边形,让他们用手摸一摸,并说说锐角、钝角是什么样子的,能感受到锐角是尖尖的,有点刺手,钝角如同“扇子”,学生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表象。又如在学习三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在美丽的花丛中飞来一只小蝴蝶和小蜻蜓,它们争论不下,都认为自己是最美的,一朵小花建议由它们各出一半组成新的图形,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小蝴蝶、小蜻蜓的图案比较美,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它们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有学生预习了课本,说出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将枯燥的概念融入有趣的情境之中,引学生加以观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感知,体会到图形的两边分别对应相等。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并将之对折,在一侧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图形,并用剪刀把它剪下来,再打开纸片,学生会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从而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四、强化及时指导,把控活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回应、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介入操作过程,对学生存在的困难予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操作要求不明确,就会使课堂变得混乱、无序,使教学的节奏被打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明确要求,要以精准的语言叙述活动的步骤、方法,对操作有明确的指向,让操作变得富有实效。在操作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为学生作必要的演示、指导,让学生在操作中习得知识、发展思维。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采用以问引思的策略,为学生的思考指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苏教版一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13根小棒能捆成一捆吗?该如何放?教师以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满十进一”的表象。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很多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将操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先让学生尝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予以针对性的示范,解决学生存在的疑惑。如在度量角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说说自己对量角器的认识,学生能说出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度刻度线,能感知1°的大小,再尝试用量角器量角,边量边思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要注意什么?在度量中做到“两重合”,要将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零度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教师针对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点对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的口诀,在边不够长时延长,能正确地量出角的度数。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探寻数学规律中掌握数学本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 林 娟)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改革步入深水区,校本课程的建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两个文件的指引下,已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特色当中,成为学校紧跟时代步
会计信息的披露要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何时进行会计确认,直接影响到所揭示和呈报的会计信息质量.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本文阐述了学校图书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职院图书馆;校园文化  1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总称,包括学校物质、制度文化及由课余生活文化、舆论导向文化等组成的精神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面结构,学校制度文化是中间结构,学校精神文化才是深层结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
我站辖区的16个行政村均处于城市郊区,由于农村养猪有限制,主要是针对规模养殖场,要求选址不能位于环境敏感区(例如住宅区)的上风向、要与敏感区有一定的防护距离(防止牲畜粪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课堂教学中越发注重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基本前提是要有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课堂教学,目前如何提升課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重视起对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有效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学生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就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探索,希望可以为数学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一些经验借鉴和思路启发。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读出恰当的语气和重音”。每篇课文后面的习题和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中,均对这一教学重点进行了提示。《古诗二首》“朗读课文”渗透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