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完善学生的必备知识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her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的阶段产物,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在当时乃至后世社会生活各方面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理学的重要地位,故无论是岳麓版教材还是新版部编教材,都对其有较大篇幅的介绍。
  但是,由于理学的晦涩难懂,所以无论是岳麓版教材还是新版部编教材,都无法在有限篇幅里对其清楚阐述;而只有十五六岁的高中生,要根据这些只言片语理解理学,更是难上登天。如果无法完善、补充学生的必备知识,那么理学的学习就始终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就无法帮助学生完整理解理学的重要意义。这无论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在应对高考上,都是不利的。
  如何撬动“理学”这块大石?笔者认为这个支点不是程颢、程颐,而是朱熹!朱熹对理学的贡献,在岳麓版和新版部编教材中,都有体现。如岳麓书社教材强调了朱熹的重要贡献,将其定性为“集大成者”,但对朱熹具体贡献的论述较为分散,且这些论述难以支撑“集大成者”这一评价。“对理学的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南宋朱熹(1130—1200)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人们把他们的新儒学统称为‘程朱理学’。‘二程’和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1]相较之下,新版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对朱熹的介绍更加专门化、具体化,如除了总体论述“理学”的宇宙观、方法论等内容外,还突出了朱熹在确立理学的经典依据上的贡献。“朱熹还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入学基础读物。”[2]不过,笔者觉得新版部编教材仍有两个遗憾,一是缺少对朱熹的地位定性,无法从根本上确定朱熹在理学,乃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位置;二是仍然无法凸显理学对后世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及朱熹在其中所做出的贡献。
  笔者认为,要理解理学的前世今生,就必须了解朱熹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要理解理学对后世的重要影响,就必须了解朱熹为了将理学发扬光大而做出的策略选择。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可遵循从发展脉络、策略选择到性质定位的内在逻辑,完善学生的必备知识。
  第一,理学,能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发展脉络,在于朱熹构建了理学的谱系,从而限定理学的边界,即确立所谓的“道统”。
  “统”,是一种虚构的历史系谱,怀有某种意图的思想家们,把“过去”曾经出现过的,又经过他们精心挑选的一些人物或思想凸显出来,按时间线索连缀起来,写成一种有某种暗示性意味的“历史”,给这种历史以神圣的意义,来表达某种思想的合理性与永久性,于是就构成所谓的“统”。据学者研究,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朱熹在乾道二年(1166)就开始收集北宋理学家的事迹和思想,编写《伊洛渊源录》。在这部追溯理学的渊源和传续的著作,从周敦颐开始,然后依次是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兄弟等,直至与朱熹接近的理学传人,以此概括出理学发展的人物谱系。除此之外,朱熹还与吕祖谦共同选辑理学前辈的言论,编成了《近思录》,依照“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分成道体、为学、致知等十四卷,以此概括出理学发展的思想谱系。[3]通过《伊洛渊源录》和《近思录》,从人物谱系和思想谱系两个维度,朱熹确立了以周敦颐为理学的开端,以二程为理学的正宗,以张载为理学的补充的理学谱系。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朱熹的努力得到了正史的确认。在《宋史·道学传》中提到“道学之名,古无是也。……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4]。
  第二,理学,能获得后世统治者、乃至以“清流”自居的知识分子的认可,即在于朱熹确立了理学的经典依据——儒家经典“四书”,并加以诠释,成为理学的经典文本根据。
  朱熹的这一贡献在新版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上有了详细的补充,而这正是岳麓版教材所欠缺之处。如新版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提到“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書’,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入学基础读物”[5]。其实,对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重视,是从韩愈时代开始的。在韩愈时代,当时的孟子并没有真正成为公认的儒家真理的承上启下的阐扬者,而经过朱熹的努力,使从孔子经子思到孟子的历史得到著作的支持。在朱熹笔下,《论》、《孟》、《学》、《庸》被重新确认为最基本、最优先的儒家经典,并依照理学的思路来诠释其中的思想,规定理解的思路。按照朱熹自己的说法,《近思录》是通向四书之阶梯,而四书才是通向最终真理文本六经的阶梯。孟子的地位由此得到了提升。除此之外,朱熹还对“四书”作了简要而且精密的注释和阐发,最终形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四书章句集注》。若我们不了解朱熹在确立理学经典依据上的贡献,没有形成相关的必备知识,那么我们在面对高考时则难以知其然,更难以知其所以然。
  (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第三,理学,能从思想精英影响到下层百姓,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于朱熹将高高在上的思想通过编写书籍的方式,实现世俗化,把日常生活的行为礼仪纳入到儒学的范畴,尤其是通过蒙学教材、乡约、族规等方式加以实现。   朱熹相当注意对初学者启蒙时期的教学,例如亲自撰写《白鹿洞书院教条》“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6]受其影响,朱熹弟子程端蒙、董铢为乡塾教学作《程董学则》。朱熹为之作序,指出“凡为庠塾之师者”都应当以规矩“训导整齐”学生,使他们“群居终日,德进业修,而暴慢放肆之气不设于身体”[7]。至此,私家讲学、书院教育更为兴盛。在地方管理上,他曾经相当细致地对《吕氏乡约》进行修订,不厌其烦地增添细节,比如规定月旦月朔之会仪式的位置、程序以及揖拜应对等等。这种乡约制度,后来也获得了统治者的认可和推广。如2018年全国I卷第41题所介绍的“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而在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朱子家礼》中,他意图借助外在的仪节使人们“谨名分,崇爱敬”,构建“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正如有关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意在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诸如出生、婚礼、丧葬以及祖先祭祀,都纳入儒学指导的领域之内”[8]。这种认识和做法在后世也得到了认可和继承。如2013年江苏高考卷第21题“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盡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综上不难发现,朱熹的贡献主要表现为:通过构建理学的谱系,限定理学的边界;通过把“四书”确立为理学的经典依据,并加以诠释,使其成为理学的经典文本根据;通过蒙学教材、乡约、族规等形式,把高高在上的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行为礼仪中。
  在理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说:程颢、程颐奠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而朱熹则把理学发扬光大!
  【注释】
  [1]曹大为,赵世瑜:《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沙:岳麓书社,2015年,第15—16页。
  [2][5]教育部:《中外历史纲要(上)》(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66页。
  [3][6][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01—208页。
  [4][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868—877页。
其他文献
一日,有家长来访,谈及其子将来欲投身IT研发,且有成为乔布斯第二之志。话语间颇不以为然,斥之为年少轻狂。可能因为职业习惯使然,我忽而想到有如此想法的家长何止一二?其实,这样的“轻狂”根本不是错,更非年少惹的祸。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是成就非凡伟业的肇始,恰是谱就精彩未来的起点。  忆往昔,多少英雄年少语出“轻狂”——  陈胜,一介草民,佣耕田畴,一句“苟富贵,毋相忘”招来同伴多少嘲弄?可日后真的
幸福乡村 图/赵志岸  开门见山,山外有山,这是游客对马山的第一印象。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治理重点片区,也曾是南宁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  对于马山人来说,家门口的悬崖峭壁曾经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拦路石。但马山绿色资源、文旅资源丰富,拥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黑山羊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会鼓之乡、国家生态示范区等闪亮名片。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马山县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体
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想方设法保障资金安全,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问题,也是对制度设计的挑战。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扶贫的投入逐年增加,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到1060.95亿元,比2017年同口径增加200亿元,2013至2017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超过2800亿元。对于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来说,扶贫资金就如同“救命钱”,是谁都不得伸手触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赛马与马术运动在古代也称为“驰逐”或“走马”,是以马的骑乘与饲养为基础的体育活动。早在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晚期,人工饲养马匹并将马用于骑乘和争战就已经出现,至春秋战国时,赛马和马术活动就已形成,因此赛马活动迄今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赛马活动的产生是以远古的游猎生活为基础的。马的骑乘文化发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那里曾是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回
立体几何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是以中档题或是中档偏下试题与考生见面,是我们主要得分之题.因此,我们说:它是我们必须坚守的阵地.当我们面对这一内容进行复习时,该如何进行呢?本文带你一起进入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常规方法与必备能力的全面复习与欣赏.  一、近三年全国(1)卷的考情报告与分析  1.(1)理科试题分布情况  (2)文科试题分布情况  2. 考情分析  对于理科,由上表可以清晰的
第1课  粗看上去,这两道题目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说溺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好像同样的话题,用同样的立意和素材就可以行文了。但仔细分析却大不一样。  第1题,包含着一个隐藏的话题,需要分析、概括,还要用恰当词语置换。材料中三个人物三句话,各有各的态度:孩子的态度明显是抱怨,“穿秋裤”不是因为冷,而是在“忍受”妈妈,他知道其中有爱,却感觉不到幸福,冷暖自知,他是从需要不需要穿秋裤的角度出发的,显得很无奈
7月22日,某勤务支援旅奉命加固新乡市上焦村孟姜女河段大堤,连续奋战20余小时,成功守住大堤。  7月中旬以来,河南多处遭遇恶劣天气影响,罕见的特大暴雨以瞬时速度笼罩中原大地。郑州、新乡、安阳等地出现洪涝险情,大坝决堤、坝道破裂、村庄被淹。  第83集团军闻令而动,急速驰援。  7月21日深夜,南水北调多段突发管涌险情。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抽调由55人组成的精干应急力量,于22日子夜时分到达任务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不断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古人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阶梯,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1]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课堂的提问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开放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师不懈追求的共同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1]等要求。其中,历史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众多的历史情境类别中,“生活情境”因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等特
自2019年秋起,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开始正式使用。据学者专家的建议、试教同仁的反馈及自身的体会,笔者想运用镜头语言来优化新教材施教。所谓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意思,常见于影视制作。它包括镜头拍摄角度、移动方式、后期镜头加工、剪接手法等等。目前镜头语言的运用已跳出影视艺术的范畴,在语文的诗词鉴赏,英语记叙文写作等教学中也频频出现。笔者以统编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