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翣”考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拟对《庄子·德充符》:“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履,无为爱之。”进行分析,考释名物词“翣”。通过从工具书的义项、相似形制名物对比、大小语境等方面切入研究,对“翣”释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庄子·德充符》;翣;棺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庄子·德充符》中有这样一句话:“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履,无为爱之”。其中,有一个今天已经很少见的汉字:“翣”。
  到底这个“翣”的解释是什么?历来大致有如下三种典型的不同见解:
  1.谓武饰。“郭(象)云:翣者,武所资也。战而死者,无武也,翣将安施!成(玄英)云:翣者,武饰之具,武王为之,或云周公作也。其形似方扇,使车两边……”
  2.谓棺饰。“朱桂曜:古未有以翣为武饰者。《说文·羽部》:‘翣,棺羽饰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翣乃自天子诸侯以至于大夫、士所通有,非武人所独有也。是以古人仅谓翣为棺饰,不云武饰。”
  3.谓为“铗”之借。详见近人奚侗见解。
  这三种解释哪一种是正确的?“翣”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带着疑问,我们翻阅了大量工具书。
  同时,我们还查找了一些相关图片资料。
  首先,从大语境上把握。
  该句取自《德充符》篇,德充符全篇,即“德充于内,自有形外之符验也”之义,“这是一篇道德论”“文中以寓言的形式,写了五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完美的形象”,此处具体写了卫之恶人哀骀它,虽然外貌丑恶,但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原因就是他做到了“才全而德不形”,即“外物尽管千差万别,但内心守道,视之为一,视之为自然,以自然之心境迎接自然之外境,物我为一,皆安于自然。”
  看到该句所处的具体段落。它正好是仲尼回答鲁哀公问话,提出“才全而德不形”概念的这一段。   全段围绕“才全而德不形”概念的提出而写。在这段开头,仲尼说了一个故事,即“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随后进一步对这个故事做出总结:“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紧接着,就是该句,这时,我们先跳过前半句,看到它的后半句,即“刖者之屦,无为爱之。”“刖:古代砍脚的一种酷刑。刖者:受刖刑的人。屦:葛麻做的单底鞋。”即“刖者无足,因而也用不着再爱惜屦了。”
  这句话之后,又是一句画龙点睛式的总结——“皆无其本矣”。这句与前面的总结话语相呼应,都是为了说明“本”“使其形者”的重要。
  结合具体语境,融合此处意旨,不难推断,此处“战而死者”,在其“葬”时,“翣”也应该“无其本”“无使其形者也”。
  按人之常理,“古来征战几人回”,战死沙场常常暴尸荒野,抑或就地掩埋,“马革裹尸还故乡”还是一种荣耀,怎会盛殓而葬,用棺,既然棺这“本”都没有,那就更谈不上“翣”(棺饰)资。
  不难发现,从大小语境(全篇、全段直至全句语境)中来看,将“翣”释为“棺饰”可行性强,前面朱桂曜先生的一段话中也断然否决了“谓武饰”的可行性,并且从持“‘铗’之借”观点的仅一家之言的奚侗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更加确定“武饰”的不可通,兹引如下:
  “徧考群经,翣有三义:一为棺饰,见《说文·羽部》及 《礼·檀弓》注、《礼器》注、《周官·女御》注;一为乐器箜虞之饰,见《明堂位》注;一为扇,见《少仪》注及《仪礼·既夕》注。未有谓翣为武所用。”
  但奚氏虽看到了“武饰”的不可行,却又“窃疑古本《庄子》必作‘不以接资’。”从“窃疑”之类字眼来看,他的解释无实可据,更似空穴来风,可信度不高。
  综上所述,“翣”之释义应为“2”,“谓棺饰。”
  参考文献
  [1]古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二十六册)[M].北京:中国文化学院出版社.
  [3]辞源(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9)[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5]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五)[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杨敏姣,女,湖北武汉人,贵州师范学院马列部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关注热爱生命,感受体验生命是人文思想的重要方面。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重视与运行生命体验式写作教学应该是素质教育深入的抓手。本文就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式作文与生命体验式作文教学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生命体验;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健康人格、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已经遍地开花且深入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力求语文的工具性
【摘要】转变中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智能技能和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如何转变中学生语文学习方式进行了如下的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要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语文实践,解决语文问题,进而掌握语
【摘要】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慢、差、费的现象,这和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结论化”倾向有直接关系。本文从这些问题入手,借鉴黄厚江老师共生写作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以及对作文教学中经验同享的重要性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经验共享;共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写作作为运用语言文
【摘要】本文试图从祭礼时间、祭礼地点、祭礼成员与祭礼仪式四个方面来比较郑、陈、鲁三国的祭礼共同点及差异,从而来了解到庶民的祭礼是如何向公式的祭礼变迁的,并从中了解到古代祭礼的一些普遍特点。  【关键词】《诗经》;《论语》;祭礼特点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一、祭礼时间逐渐确定  所谓的“祭礼”,指的就是古代祭祀或祭奠的仪式。从古代的这些祭礼中,我们可以对比出当时不同地区的民俗风
【摘要】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共识。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主阵地,必然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渠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必须从低年级抓起。本文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两点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互动的交际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口语交际的切入点。  【关键词】互动情景;切
【摘要】《菜根谭》是一本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读《菜根谭》,能够让我们从中得到许多的关于教书育人方面的启迪。首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在言行方面要以身作则。其次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师在进行批评教师时应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发挥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菜根谭;教书育人;师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明代洪应
【摘要】每一堂课的结束,是分析的开始,是经验的延续。本次课堂我通过“听—说—唱”三个环节展现,由此分析这次综合性学习课堂,谈我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听歌曲;说感受;唱民歌;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让课堂的效果更好,在《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这堂语文课开始的前一周,我就布置音乐班的学生做课外作业,即收集广西民歌,学唱民歌,感受民歌。  我想通过这样的课堂,
【摘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实践者,而活动就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对阅读教学中活动设计的意义、活动设计的原则进行讨论,以期对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活动设计;学为中心
【摘要】多媒体课件使用得当,就能使课堂充满情趣,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只要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因为有你而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去年秋季,全省掀起了一股“课内比教学”的热潮,我校也积极响应号召并有步骤地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学比武活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被安排在第一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只重视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教师在教读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时,应充分挖掘课文里的美育作用,因势利导,收到教书和育人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育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校的教育任务,除了教书,还有育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而懂得做人的道理和规则是最基本的素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