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我曾担任初一(3)班的班主任,刚接班不久,发现班有个学生叫吴彬同学,上课时经常找别人讲话,课堂爱扰乱,影响他人学习;下课时大吵大闹,搞得同学不得安宁;作业经常不做,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同学们都嫌弃他。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来告状,他的表现真让我头痛。
经过了解,吴彬同学是个“留守学生”,父母常年在外,跟他奶奶生活,平时缺少管教。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甚至觉得或许他就是“不可雕的朽木”。但作为班主任,教育学生是我的职责。我必须正视现实,想办法教育他。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我设法接近他,消除隔阂,拉近关系。课外时间经常和他交流讨论生活,讨论学习。潜移默化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他失落时就给他鼓劲,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和同学的关系也改善了。趁着良好势头,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我安排副班长与他同桌,交流讨论学习生活。在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启发教育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吴彬不仅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试着让他当值日班干部。果然在他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
到了初二,开学之初,我让吴彬当体育委员兼纪律委员。在他的努力下,班级的纪律更加良好,每月纪律常规评比常夺取“流动红旗”,还获得学校“文明班级”称号。老师同学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他的学习成绩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看着他上课聚精会神的神态,看着他课外时间和学习委员一起讨论交流的身影,看着他书写清秀工整的作业,看着他劳动课大汗淋漓的样子……我舒心地笑了。
【剖析】
1.敞开心扉,触动心弦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对于吴彬这样的后进生,我放下了架子亲近他,多次个别谈心,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帮助他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多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尊重宽容,感受温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位教育大师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保护儿童成长。”班主任接任班级时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热爱、教育每一位学生,对后进生应当特殊爱护,倾注更多的心血,加强引导,精心培养,绝不能歧视挖苦他们。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能以宽恕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了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改正错误的余地,而且其宽大胸怀和巨大智慧,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因此,我与吴彬同学从交朋友做起,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与尊重,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教育中我注重情理结合,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真正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因材施教,正确诱导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做到“细微之处投真情,撒向学生都是爱”。对于吴彬同学这样的“留守学生”,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实行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学校还要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和沟通,建立爱心的桥梁,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以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感悟】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如果说犯错误的学生是“石”,那么教师就是要做让“石”臻于完美的“水”,因为只有那样,粗糙的石头才会被打磨成美丽的“鹅卵石”。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如果我们没有发现它,那是我们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通过对吴彬学生的教育,我深切体会到,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每一个闪光点,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要求他们,培养他们,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让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用爱心去弹奏孩子的“情弦”,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中,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行之有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育。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安溪九中
(栏目责编 潘静波)
我曾担任初一(3)班的班主任,刚接班不久,发现班有个学生叫吴彬同学,上课时经常找别人讲话,课堂爱扰乱,影响他人学习;下课时大吵大闹,搞得同学不得安宁;作业经常不做,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同学们都嫌弃他。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来告状,他的表现真让我头痛。
经过了解,吴彬同学是个“留守学生”,父母常年在外,跟他奶奶生活,平时缺少管教。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甚至觉得或许他就是“不可雕的朽木”。但作为班主任,教育学生是我的职责。我必须正视现实,想办法教育他。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我设法接近他,消除隔阂,拉近关系。课外时间经常和他交流讨论生活,讨论学习。潜移默化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他失落时就给他鼓劲,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和同学的关系也改善了。趁着良好势头,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我安排副班长与他同桌,交流讨论学习生活。在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启发教育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吴彬不仅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试着让他当值日班干部。果然在他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
到了初二,开学之初,我让吴彬当体育委员兼纪律委员。在他的努力下,班级的纪律更加良好,每月纪律常规评比常夺取“流动红旗”,还获得学校“文明班级”称号。老师同学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他的学习成绩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看着他上课聚精会神的神态,看着他课外时间和学习委员一起讨论交流的身影,看着他书写清秀工整的作业,看着他劳动课大汗淋漓的样子……我舒心地笑了。
【剖析】
1.敞开心扉,触动心弦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对于吴彬这样的后进生,我放下了架子亲近他,多次个别谈心,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帮助他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多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尊重宽容,感受温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位教育大师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保护儿童成长。”班主任接任班级时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热爱、教育每一位学生,对后进生应当特殊爱护,倾注更多的心血,加强引导,精心培养,绝不能歧视挖苦他们。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能以宽恕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了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改正错误的余地,而且其宽大胸怀和巨大智慧,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因此,我与吴彬同学从交朋友做起,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与尊重,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教育中我注重情理结合,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真正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因材施教,正确诱导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做到“细微之处投真情,撒向学生都是爱”。对于吴彬同学这样的“留守学生”,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实行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学校还要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和沟通,建立爱心的桥梁,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以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感悟】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如果说犯错误的学生是“石”,那么教师就是要做让“石”臻于完美的“水”,因为只有那样,粗糙的石头才会被打磨成美丽的“鹅卵石”。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如果我们没有发现它,那是我们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通过对吴彬学生的教育,我深切体会到,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每一个闪光点,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要求他们,培养他们,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让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用爱心去弹奏孩子的“情弦”,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中,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行之有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育。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安溪九中
(栏目责编 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