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理而妙 反常出奇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有云:“唐李益词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春风。’此皆无理而妙,吾亦不敢定为所见略同,然较之寒鸦数点,则略无痕迹矣。”开头说的李益词,是抒写闺怨的《江南曲》,词中摹拟女主人公的口吻,说道:“早知道潮水有信用,总是定期归来,我就嫁给那弄潮儿了!”(言下之意是:嫁给弄潮儿还能每年定期相见呢!)这话显然有悖常理,不合闺范,但看似无理的一时愤激之语,却自有一片天然率真之气。对商人丈夫常常耽误归期的极度不满,以及长期蓄积起来的焦躁怨恨之情,都通过这无理的话语发泄出来,确是情趣盎然,曲尽其妙,活画出一个翘首盼望丈夫归来的怨妇形象。
  贺裳提及的另一首词《一丛花》,为宋代张先(字子野)的作品,全词如下: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雙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词中抒写一个女子跟情郎分别后的思念之情。她满怀愁绪,时而登高远眺,时而徘徊池边,时而举头望月,眼前景物无不引发她对往日缠绵情意的怀想追忆。最后,她在深重的离愁别恨中细细思量,终于领悟似地说道:“我竟不如那桃花杏花,她们还懂得要嫁给东风。”女主人公为何会羡慕桃杏有幸能嫁给东风呢?乍一看似乎不合情理,但细想之下就领会到其中奥妙——东风总是一年一度按时归来,而女主人公所爱的人却迟迟不归,她是在抱怨自己怎么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痴情女子内心的无限怨恨,就这样通过无理之语曲折地表达出来。正如贺裳所言,此处写法和“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两句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贺裳所举两例,是作者在诗词中代人言,摹拟女主人公愤激时的无理话语,曲折而巧妙地传达出她们内心的强烈情感。与此类似的“无理而妙”,古诗词中并不鲜见。比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从末句可知,诗中主人公是一位思念征人的女子。在一个明月朗照、秋风吹拂的夜晚,长安城中回荡着千家万户赶制冬装的捣衣声,此时的女主人公满心忧虑,苦苦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丈夫,她多么盼望早日平定胡虏,丈夫能平安归来,从此不再远征。其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之句造语奇特,颇可寻味。秋风可以扫落叶,却不会吹动人类的情感,怎么能指望秋风吹尽“玉关情”呢?诗人用这看似无理的诗句,展现了思妇情感活动异常激烈的内心世界。试想,一阵阵带着凉意的秋风吹过,抚慰了人世多少忧伤的心灵,或许思妇也曾希望风儿能带走她的烦忧,然而,事实是秋风不断送来捣衣之声,使她不禁想到边关的苦寒,忍不住忧心忡忡:远征的丈夫能否得到寒衣呢?在她眼里,那阵阵秋风是恼人的,不仅没能吹走她的愁情,反而更加撩拨起深重的忧思。这样的诗句可谓无理而妙。现今诸如“秋风/这阵秋风/吹乱我的思绪/牵动我的情”(李志刚《秋风》歌词)“为什么一阵恼人的秋风/它把你的人/我的情/吹得一去无踪”(孙仪《恼人的秋风》歌词)之类,似乎都是这两句诗的翻新。
  而诗词创作中更多的情形是,在诗人自己内心十分激动的时候,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往往以无理的语句表现出来,从而取得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例如,李煜的《清平乐》词: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全词句句都写离恨别绪,其中“路遥归梦难成”一句曲折别致,令人回味无穷。还家的梦能否做成,跟归路的远近毫无关系,这是一般生活常识。而作者却说由于路途遥远,连归梦都难以做成。这看似无理的词句,让读者想见远行之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奈。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回家,所以只希望能在梦中回家,可偏偏回家的梦也做不成,怎不使人恼恨?于是竟然忘了常识,认为是路程太远以致归梦难成。这样“无理”的想法,恰恰表现了极为急切深沉的思乡怀归之情,将天涯孤客抑郁悲凉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
  古诗词中诸如此类的“无理”,只要仔细体味,就能感觉到其中妙处。再如,范仲淹的《苏幕遮》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的上片纯是写景,而把羁旅之思、怀乡之情都寄寓在所写景物之中,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下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将“乡魂”“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笔法曲折摇曳,抒情意味强烈。末尾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两句,乍看无理,实则大妙。从事理上讲,酒喝入肚中是不会化为眼泪的,但这无理的词句,让人仿佛看见作者因思乡怀远而愁肠百结、泪眼迷茫的形象——他本想借酒浇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杯酒下肚以后,不仅没能消释胸中块垒,反而使得思念越发深重,于是,伤感的眼泪禁不住涌了出来。“莫不是那酒化作了相思泪!”这也许就是作者在那一刻的真切感觉,他无暇也无须去深入细想,而直接将之写入词中,就有了这无理而妙的句子。
  其实,“无理而妙”的生动例子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如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一段著名的曲词: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其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也曾被古人称为“无理而妙”。此处“霜林醉”是指秋天经霜的枫林变成了红色,这本是自然现象,不足为奇。然而,说是离别之人的眼泪染红了枫林,这就太奇怪了,无论从物理学或是生物学的角度看,都毫无道理可言。可是,在女主人公崔莺莺的主观感觉里,这却是一种十分真切鲜明的经验和印象:离别的早晨,抬眼看见霜林,忽然觉得,那是被离人的眼泪一夜之间染红的。这两句曲词,细腻而传神地表现了崔莺莺送别张生时悲伤忧愁、缠绵悱恻的心理状态,婉曲而高妙。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也有这样几句:“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这是张生的唱词,是强烈的抒情,不过相比而言,显得直白而少有韵味。
  综上,“无理而妙”是诗词创作中运用无理之语而体现艺术之妙的手法。所谓“无理”,是就一般情理而言的。其实,作品中那些看似违背常情常理的语句,反映的是人们真实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读者可从中感受到那种激荡在内心的强烈情感。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通过香菱之口谈学诗的体会,说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确为个中人语。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人的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认识和判断能力会减弱,理智渐渐丧失,乃至于模糊了真假、对错、美丑、主客的界限,进入一种如梦似幻的心理状态,这时自然会有一些随意的联想,自由的想象,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当然是无理的。如果将这些无理的想法直接写入作品,有时不但不会妨碍诗意的表达,反而使诗中境界更为曲折和深远,从而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独特审美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
其他文献
文学作品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教学的一切重心应当在作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和体味,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智慧。  一、自由之慧  創作本身就是作者思想的展现,如果思想得到禁锢,那就不会有好的作品出现,同样,阅读其实是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传输,即使是知识、阅历都还没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也不仅仅只能做所谓接受者。创造力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如果真的能读进去,每一位学生都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汉乐府中的这首《长歌行》是一首礼赞青春、珍惜光阴的诗:春天——四季的起始,清晨——一日的开端,朝阳——生命的起源。一切都闪耀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光辉,青春的少年如同青青的葵菜,尽情享受生命中最灿烂的年华。首四句生机勃勃,活力四溢,呈现出一派明朗向上的景象。以叠字“青青”发端,一股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奠定了全诗的色彩基调。要知道,在中国文化
语法是长期的语言实践约定俗成的,无论说话、写作都必须遵循的“语言法则”。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借助语法现象理解语言,能让学生更自觉地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美妙、表情达意的精妙、文脉结构的奇妙,从而享受到汉语言文学无穷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那么,在文本阅读中,如何适时适当地引入语法知识的学习,从而打开深入阅读之门呢? 
比赛要求: 4强选手根据主题,进行1分钟的即兴演讲,专家评委根据选手表现进行投票,依照最终得票数评选出冠亚季军。  评分标准:演讲能力(3分),演讲内容(3分),思辨能力(3分),现场表现力(1分)。满分10分。  题目说明:  請说出一个对你影响深刻的国学人物,并说明原因。  请说出一本对你影响深刻的国学典籍,并说明原因。  请说出一首对你影响深刻的诗,并说明原因。  请说出一首对你影响深刻的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到“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是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2015年——2017年浙江省各地市的语文中考卷,我们发现各地市都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和词语意义的理解的考查。为了更好地研究试题的命制,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把握
[摘 要:“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英语专业作为高校基本专业之一,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学子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政建设,很有必要。本文以江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为主题,以访谈的形式,调研英语专业老师对课堂思政的了
[摘 要:学生在性格的意志、情绪以及理智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其个性方面的差异。走进学生的个性世界,采取差异化教学方式,引起被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体验到历史学习的工具性价值;帮助盲目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满足自尊感强的学生对“尊重”的需要;增强自卑学生的历史学习效能感;适应学生的认知风格;加强学生“努力-结果协变”的信念,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  关键词:个性;历史学习动机;差异化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应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及日常生活中加强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笔者了解到,现阶段口语交际教学尚未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伴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部编教材的使用,口语交际教学已提上议事日程。七年级
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在于阅读教学,往往轻视甚至忽视了字词教学,那么要不要对字词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才能较好地落实字词教学呢?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到了十四五岁还会写出那么多的错别字,是不是我们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忽视了字词方面的教学?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与一些语文教师交流过,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
[摘 要: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创作涉及多个领域。钢琴奏鸣曲Op31.Nr1是贝多芬创作中期的作品,也是他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1.Nr1的分析研究,明确了贝多芬创作中期的音乐特点以及该作品的情感表达,从而使演奏者更加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诠释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特点;情感表达]  一、作品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