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的教学生态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4665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永平 设计
  戴 铜 评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4.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和表达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探究兴趣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我们数学课上经常要用到数学书,你知道数学书较长边的长是多少吗?
  请看三个小朋友的测量结果。(课件展示、说明)(板书:7寸,9英寸,24厘米)
  为什么量同样长的边,三个人量得结果的数据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他们测量时所用工具不同,计量单位是不一样的。甲同学用市尺量的结果是7“寸”,市尺是中国人发明的,属于“市制”单位,现在农村还有使用;乙同学用英尺量是9“英寸”,英尺是英国人发明的,属于“英制”单位;丙同学用学生尺来量是24“厘米”,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属于“公制”单位。
  现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人们的交流很多很广,为了方便,大家觉得我们在测量时应该选用哪种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我们知道了“厘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1厘米有多长呢?如何用“厘米”作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
  【评析:学习之初,引导学生观察分别用“市尺”、“英尺”、“米尺”来量自己熟悉的数学书较长边的长,得出不同数据的结果,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市制”单位和“英制”单位的好奇,以及寻求“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探索,体会学习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逐步展开
  1.认识学生尺
  要认识厘米,我们首先要认识一种测量工具——以“1厘米”为单位的小尺。(展示学生尺)
  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尺,仔细观察,你从小尺上发现了什么?同座的两个小朋友可以相互说一说。(课件配合展示)(板书:0、1、2、3…… 刻度线cm……)
  小结:小尺上的“0”是尺上“开始的数,”表示测量的“起点”;长短不一的竖线叫“刻度线”;长刻度线对应的数0、1、2、3……叫“刻度数”;“cm”是英文“厘米”的缩写,表示测量的单位是“厘米”。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测量工具上或测量结果用“cm”表示时,就知道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评析:作为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二年级学生并不陌生,对此已有一些表象认知,但对于“学生尺”的构成以及要素的内在含义并不一定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突出“0”在尺上“起点”作用,让学生对以“1厘米为单位的学生尺”有新的认识,为后面认识1厘米、几厘米和测量长度做好了准备。】
  2.认识1厘米
  我们在学生尺上认识了刻度线,发现尺上有一些数,特别是“0”这个数在尺上表示起点,还知道一个国际长度单位叫厘米。下面我们就来认识1厘米。(板书:1厘米)
  作为一个长度单位,1厘米有多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
  在小尺上,从几到几是1厘米?0到1、1到2、2到3……(课件)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相邻两个刻度数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考考大家,在尺上找到数3,说一说,从3到几是1厘米?
  (从3到4是1厘米,从3到2也是1厘米。)
  那从7到几是1厘米?
  【评析:让学生在小尺上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度,初步形成1厘米的表象。从3到几是1厘米?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鼓励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开放性。】
  在自己的小尺上找到1厘米长,看清楚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在心里记住1厘米的长度。
  下面,我们试着比划表示1厘米有多长。
  a.用拇指和食指“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用小尺试一试比画的长度,看是不是大约1厘米长。
  b.用你比画的1厘米去量一量你手指头的宽度,看哪一个手指头的宽度接近1厘米?
  c.再找一找学具盘里的实物,看有没有是大约1厘米长的?(实物)
  d.生活中有许多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课后到自己家里去找一找,好不好?
  【评析:在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通过在尺上找、闭眼想象、身边找、用手比划、实践验证等,进一步强化对1厘米表象的认知,逐步建立长度观念,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为后继学习提供铺垫。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应用意识。】
  3.认识几厘米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厘米,还认识了1厘米,知道1厘米是比较短的。为了更好地应用知识,我们还要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
  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为什么?
  0到1是1厘米长,1到2是1厘米长,两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2厘米。
  刻度0到刻度5是几厘米?刻度3到刻度6又是几厘米?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刻度数之间包含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比较:在尺上找出几厘米长,是从0刻度找起,还是从其他刻度找起方便呢?为什么?
  体会:从0刻度这个“起点”找起比较方便,从“0”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所以,我们在测量长度时,一般从0刻度开始量。
  用手比画一下:2厘米、3厘米、5厘米的长度,并用尺验证一下。
  【评析: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就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通过在尺上直观地“数”出几个1厘米合起来长度就是几厘米,到用心去“想”出两个刻度之间包含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进一步深化对“几厘米”的认知。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从刻度“0”算起长度比较方便,为后面量线段、画线段提供方法基础。】
  4.量物体的长度
  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会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吗?
  (1)量铅笔刀的长
  老师这儿有一个削铅笔的小刀子,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是几厘米吗?
  先想一想,再相互说一说:你打算怎么量?
  小结:测量时,小刀的左端对着小尺的刻度0,小尺的边和小刀的边放一致,小刀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量的过程)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量小纸条较长边的长(实物)
  请拿出学具袋里的长方形小纸条,量一量这条较长边是几厘米长?
  学生汇报、展示量的过程。老师:长边的长是几厘米?短边呢?
  辨别练习:P51想想做做第1题。(老师故意做出错误的量法)
  a.长方形纸的左端没对着尺的0刻度线;
  b.长方形纸的左端对着0刻度线,但小尺的边没有和纸的边对齐;
  大家说一说,这样量的结果准确吗?应该怎么量?
  (3)量线段的长
  课件:长方形一条长边抽象出来的线段。
  a.想一想,说一说,量一量,同桌相互交流。
  b.辨别练习:数学书P51想想做做第2题。
  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图中哪条线段长?你能知道红色线段比蓝色线段长几厘米呢?(讨论)
  小结: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用较长线段的长度减去较短线段的长度;第二方法是先截取较长线段比较短线段长的部分,再直接量出这部分线段的长。两种量法的结果是一样的,都可以。
  【评析: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认识厘米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从小刀实物、长方形纸片,再抽象出线段,循序渐进,在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规范的测量方法。通过开放题练习,加深学生对线段“长、短”内涵的理解,既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又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画定长的线段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我们认识了厘米,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会画已知长度的线段吗?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P51例题图)
  相互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多媒体展台演示画的过程)
  小结:先在学生尺上找到刻度“0”这个起点,由此沿尺的边沿画到刻度“4”,再标出所画线段的两个端点,这样就画好了长4厘米的线段。
  (2)同桌两人请对方画一条整厘米长的线段,相互说一说画的方法。
  展示作品成果,请一名同学介绍自己画的方法,同桌来量一下,检验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多媒体展台演示画的过程、量的方法)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学生尺、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线段长度的基础上,画整厘米线段的教学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尝试实践,自己来验证总结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自主意识、探究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升华,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6.估测物体长度
  我们学会了量线段、画线段,能否不用学生尺量就能估计出线段是几厘米呢?
  (1)认识大约几厘米(P51想想做做第3题)
  大家仔细观察,这两条线段它们都接近几厘米呢?
  预测:看不出来;8厘米;7.8厘米;8.2厘米。
  填空:蓝色线段比(8)厘米(短一些),红色线段比(8)厘米(长一些)。像这样两条线段它们都接近8厘米,我们就说它们“大约”都是8厘米长。
  (2)估一估物体的长度(P51想想做做第4题)
  我们知道了线段和某个整厘米长度比较,“长一些”或“短一些”都可以用“大约”是这个整厘米来表示。
  下面考考大家的眼力:
  a.请同学们估一估老师的手掌的宽有几厘米?
  (展示宽度——估计——测量——比对结果,看谁估得最接近)
  b.你自己手掌的宽有几厘米?先估一估,把估的结果放在心里,再量一量,比对一下,看自己估得是否合理?
  c.还想估吗?你再估一估自己的食指长,然后再量一量看是否接近。
  【评析:学生在认识整厘米长度后,还要感知非整厘米长度物体的存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感悟“大约”的含义。通过老师的示范引导和同学的亲身体验,认识到有些物体的测量不需要准确数,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估计——测量——比对”估测长度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体现知识学习的意义与应用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应用水平。】
  三、总结思考,拓展延伸
  刚才,我们学习了认识厘米,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用尺子画整厘米长的线段,还能估计物体大概有多长。尽管在学习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难题,但是我们都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大家真是了不起!   刚才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很快估出了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如果让你还用厘米作单位来估教室的长度、操场的长度,你也能很快估出来吗?
  要很快估出较长物体的长度,我们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来估,这些问题,我们以后一起去认识它,同学们课后也可以自己先去了解和研究。
  完成实践题:P52想想做做第5题。
  【评析: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了总结,也是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进行梳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1厘米长度表象的建立,巩固和提高了用尺量物体长度、画整厘米线段的操作技能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知,用自身的智慧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予以肯定和鼓励,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提供方法基础。还有通过估测教室和操场的长度,让学生体会用“厘米”作单位已不能解决问题,自然产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的学习需求,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向课后延伸,起到了“曲虽终,意未尽”的效果。】
  【总评】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从知识的角度看,这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而“认识厘米”又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前学基础几乎空白;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刚刚从一年级升上来,对于“数学概念”的建立,对于“空间观念”的确立,既缺乏感性的积累,又缺少理性的认知。因此,“认识厘米”的教学要充分遵循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精神,循循善诱,扎实推进,水到渠成。
  纵观全课设计,可谓是一顿“有滋有味、营养丰富”的教学大餐。
  一是“儿童的味道”。儿童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最重要的参与人和受益者。全课设计真正体现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数学的味道”。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是其最重要的学科特质,也是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设计中重视数学概念、空间观念的建立,重视富有思考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数学问题的设置,重视数学观察、数学操作、数学思维、数学表达的教学引导,努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三是“文化的味道”。文化是人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量要素,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市制”、“英制”、“公制”长度单位的引入,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又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还让学生体验国际统一通用“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在观察、思考、操作、表达等学习过程中,无不蕴含数学文化的魅力与影响。四是“生活的味道”。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设计中能注重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基础,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生活素材开发成有效的数学学习资源,同时激发学生学好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有机结合。五是“成长的味道”。学生成长是数学教育核心的价值追求,多元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是衡量一节数学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本课设计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体现,通过“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量物体长度、画整厘米长线段、估测”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方法,激发数学兴趣,发展数学情感,提升数学素养。
  由此,我想到杨九俊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一段话:“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大鱼带小鱼”的生态场景,是一种多美的意境啊!大鱼引导、保护、支持小鱼学习、体验、探究,小鱼之间,大小鱼之间,应有民主、有合作,使小鱼的自主性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不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的教学生态吗?
  (刘永平、戴铜,淮安市实验小学,223002)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评教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有效的学生评教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为例,通过调研学校专业和课堂特色,试图探索构建中职生评教指标体系,并根据学生评教成绩,对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  关键词: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构建;效度;信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摘要:基于“学教整合”的视角,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教师成长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在资源体系、策略框架、实践模式和教师知能四方面采取适当措施解决相应问题,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教整合;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6-0075-03  “学教整合”能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建构
摘要: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坚持“让品牌教师支撑品牌专业,让品牌专业支撑品牌学校”的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实施“三大策略”,推进“三大工程”,开展“五个一”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质量,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关键词: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6
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当下,重提“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能够防止认识产生偏颇。我们知道,“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它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以人为本”“教与学统一”。笔者以为,要真正做到“有意义”,关键在于我们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  一、立足教学双视角,提供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  新课标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
孙 娜 每天种下100粒橡树籽  杨九俊 “化新”育红写华章  金松武 让学校成为儿童幸福栖息的乐园  徐澄范 静水深流  李建成 让学校在建构和追寻自己的梦想中成长  冯章葆 做最好的自己 品幸福的滋味  姚虎雄 一师一卷:重构教育生态  陈冠群 黄树生  抛锚问题情境 激发主动探究  邵龙霞 图画书阅读教学的“三弃三重”  徐洁萍 “动”感十足 “社”彩缤纷  曹 祎 考量情境设置的三个维度 
加快课程化进程,提高课程化实施水平,是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水平的必由之路。我校长期坚持“活动课程化、课程项目化”的发展思路 不断探索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以1—6年级综合实践校本教材和《手指尖上的智慧》校本研修丛书为标志,我校的综合实践进入了从“活动”走向“课程”的实质性发展阶段。  一、在模式建构中增强课程自信  长期的实践,让我们总结出了适合低、中、高各个学段学生开展综合实践
摘要:化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在化学实践活动课例设计中,应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实验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有效、主动构建知识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实践活动;课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52
巍巍云台山,养育了他的淳朴与厚重;滚滚黄海潮,灵动了他的思想与智慧。35年的从教经历,20余年的学校管理的经验,使他成熟睿智,淡泊从容。  爱老师,他赢得了教职工的敬重;爱学生,他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爱戴;爱事业,他谋求学校发展,创新教学模式,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向全员德育要效益,向特色办学要成果。他以校为家,无私奉献,带领全体教职工默默耕耘,在特色办学的道路上奋力开拓,努力为港城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贡
摘要: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前途。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强调学校系统化模式的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多举措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关键词:教研;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73-
摘要:企业实践是中职校教师提升专业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并实践了共谋、共培、共管、共享的“四共”型中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运行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7-0094-03  一、中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存在的主要困难  2012年以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