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落实教学的质和效从矛盾到和谐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现在的教育目标,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素养进行培养,教学任务重于以往——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共赢,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和法制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小学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我们根据课本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只有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并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重视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前准备工作叫备课,现在我们强调是课前教学设计。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实是推翻了原來的教学架构,对教学进行重新组装。原先,备课只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流程,以及怎样把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经过几次备课和实践之后,我们就可以套用经验和固有方法。而现在不同,因为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理念,还要同时进行素养建设。需要在课前考虑的东西就比较多,比如,某节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某个(或多个)素养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一定是要多效的;再比如,培养学生素养就不能用传授知识的方法,就需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他们更多体验、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堂学习过程就有一些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态下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多进行一些可能的假设,甚至随时准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强调要设计教学,而不是准备教学的原因。
二、遵循规律,科学施教
联系生活,认识社会,这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很多都是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为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生活中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利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究。例如,在学习《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是,首先可以引领学生去识别植物的种类。学校、公园、小区中,都能看到植物。可以带着孩子出去看看,让他们说一说植物的名称。这样开展教学,我们就发现学生的能量是很大的,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的,把大部分见到的植物名称说了出来。回来之后,我们把拍好照片的植物有进行处理:分类,先按照花草、树木分,还可以按照着开花与不开花分类。然后就是进行照片展览。进行照片咱俩,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把拍摄画面好的照片按类展览,培养学生美感;给植物写说明。这样就是拓展学生能力的环节,学生需要查资料,还要进行语言表达等。学生对植物观察以及后续的活动,其实就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德国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其次,就是要让学生对植物的特性进行认识。植物的在地区中的生活了几十亿年。在这种情况下,说明了他们的进化的本领的强大。比如说爬山虎,为了生存,可以爬到很高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植物的本领,可以请学生首先他们相关的本领的材料,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要突出“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去学会关心,学会爱,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成为好公民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指向实践
教学的有效性会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教学目标下,我们能把思想理念正确传导给学生,让他们记住并能在考试时正确答题就算是有效的;而现在,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之外,还要他们具有相应的发展性素养才算是有效的教学。这其中,就有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素养——实践力。
新的教育观特别强调了学生能够将知识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即学以致用。这是一种现代人才观下所必要的素养。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能够将思想品德理念落实到行为上、将学到的分析问题方法服务于生活,就不是灌输式教学能够达到的了。要有效地落实对学生这个素养的培养,可以关注两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教学,使学生调动自身的经验和情感去捕捉我们所要传导的精神理念,从而内化并回馈于生活。比如教“我很诚实”这一节时,我没有讲课本中的案例,而是举了一个学生的真实事件,“小明(本班学生)上次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把教室窗玻璃打破了。他没有溜之大吉,而是主动去向老师汇报情况”。同学们都知道这件事,马上就产生了真切的效仿意愿。
第二个策略是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来促使他们正确思想理念的自我生成,并以实践来强化实践意识。比如教“家是温暖的地方”这一课,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捶腿、给他们唱个歌、陪他们聊会儿天——这种实践活动,既是教学,又是实践,其有效性显然比在课堂上讲理论要来得实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谓的教学有效性,是指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和谐统一。在当下素养教育的目标下,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教师需要在课前教学设计上多花些心思,需要转换师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实践。这些,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安子琴.德法融合助力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8(1):5-7.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和法制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小学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我们根据课本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只有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并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重视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前准备工作叫备课,现在我们强调是课前教学设计。看似只是两个字的变化,其实是推翻了原來的教学架构,对教学进行重新组装。原先,备课只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流程,以及怎样把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经过几次备课和实践之后,我们就可以套用经验和固有方法。而现在不同,因为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理念,还要同时进行素养建设。需要在课前考虑的东西就比较多,比如,某节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这种方法还要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某个(或多个)素养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一定是要多效的;再比如,培养学生素养就不能用传授知识的方法,就需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他们更多体验、探究的空间。那么,课堂学习过程就有一些不可预知性,我们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态下会出现什么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多进行一些可能的假设,甚至随时准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就是我们强调要设计教学,而不是准备教学的原因。
二、遵循规律,科学施教
联系生活,认识社会,这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很多都是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为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生活中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利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究。例如,在学习《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是,首先可以引领学生去识别植物的种类。学校、公园、小区中,都能看到植物。可以带着孩子出去看看,让他们说一说植物的名称。这样开展教学,我们就发现学生的能量是很大的,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的,把大部分见到的植物名称说了出来。回来之后,我们把拍好照片的植物有进行处理:分类,先按照花草、树木分,还可以按照着开花与不开花分类。然后就是进行照片展览。进行照片咱俩,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把拍摄画面好的照片按类展览,培养学生美感;给植物写说明。这样就是拓展学生能力的环节,学生需要查资料,还要进行语言表达等。学生对植物观察以及后续的活动,其实就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德国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其次,就是要让学生对植物的特性进行认识。植物的在地区中的生活了几十亿年。在这种情况下,说明了他们的进化的本领的强大。比如说爬山虎,为了生存,可以爬到很高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植物的本领,可以请学生首先他们相关的本领的材料,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要突出“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去学会关心,学会爱,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成为好公民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指向实践
教学的有效性会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教学目标下,我们能把思想理念正确传导给学生,让他们记住并能在考试时正确答题就算是有效的;而现在,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之外,还要他们具有相应的发展性素养才算是有效的教学。这其中,就有一个特别需要注重的素养——实践力。
新的教育观特别强调了学生能够将知识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即学以致用。这是一种现代人才观下所必要的素养。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能够将思想品德理念落实到行为上、将学到的分析问题方法服务于生活,就不是灌输式教学能够达到的了。要有效地落实对学生这个素养的培养,可以关注两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教学,使学生调动自身的经验和情感去捕捉我们所要传导的精神理念,从而内化并回馈于生活。比如教“我很诚实”这一节时,我没有讲课本中的案例,而是举了一个学生的真实事件,“小明(本班学生)上次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把教室窗玻璃打破了。他没有溜之大吉,而是主动去向老师汇报情况”。同学们都知道这件事,马上就产生了真切的效仿意愿。
第二个策略是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来促使他们正确思想理念的自我生成,并以实践来强化实践意识。比如教“家是温暖的地方”这一课,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捶腿、给他们唱个歌、陪他们聊会儿天——这种实践活动,既是教学,又是实践,其有效性显然比在课堂上讲理论要来得实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谓的教学有效性,是指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和谐统一。在当下素养教育的目标下,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教师需要在课前教学设计上多花些心思,需要转换师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实践。这些,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安子琴.德法融合助力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