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社会建设基础领域之一的教育系统,创新型组织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教育系统创新型组织建设的特殊意义
(一)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度轰动中国知识界的“钱学森之问”。其实,这个问题,钱老自己是有答案的。他曾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有人评价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没有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展个性。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中国学生知识太多,能力太小。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顺从权威,美国的学生挑战权威。”哈佛大学有一年设计出这样一道考查学生能力的测试题:请将一把砍刀推销给布什总统。推销成功者,将获得哈佛大学校长奖学金。一个普通的学生能否同总统做成一笔小生意,这就是美国学校评价学生能力的一个标准。美国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能力为手段,增强创新能力为根本,弘扬个性为目的的。其结果是,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的100多年来,在全世界7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就占40%以上。而我国的教育是以理解知识为基础,崇尚课本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系统规范为目的,催生了“千校一面、万人一书、万教一法”的局面。其结果是新中国成立61年来,在科技领域一直没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国学生“高分低能”成为一种现象。
由此可见,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从自身抓起,建设创新型机关、创新型学校,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才能使创新型人才、世界级大师脱颖而出早日变为现实。
(二)这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现实要求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制定了“20字工作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重要内涵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纲要》最大的亮点就是通篇贯穿改革创新。我们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政策水平并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才能圆满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教育系统建设创新型组织的主要对策
创新型组织建设说到底是创新文化建设。所谓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系统建设创新型组织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进行发明、创造、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一要树立创新愿望。愿望可以燃起人的激情和潜能。著名的黎巴嫩旅美作家纪伯伦曾经说过:“愿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美国的莱特兄弟之所以能够发明出飞机,起因就是他们小时候跟父亲放羊时看到天空飞翔的大雁,于是产生了让人也能飞上天空的念头。有关研究表明,人有无限的潜能,但平时使用的只是几万分之一而已。一个人只要用自己潜能的50%,就可以精通40多个国家的语言,还可以得到10个以上的博士学位。尤其是到危急时刻,平时弱不禁风的人,一下子就能力百倍;平时拙于言谈的人,遇到挑衅,也会伶牙俐齿。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树立远大理想,立足现实,思创新、议创新、搞创新。
二要历练创新的勇气。有人说,一流的领导者做别人想不到的;二流的领导者做别人想到的;三流的领导者原地踏步。日本有一家编织公司的董事长,名叫大原总一郎,他曾提出一项改革计划。但是,这项计划在公司内部遭到普遍的反对。大原总一郎不屈不挠,坚持推行自己的计划,终于大获成功。大原总一郎之所以能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是因为他坚信父亲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一项新事业,在10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四五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山东杜郎口中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课改的发源地之一,与崔其升校长改革创新的勇气有很大关系。起初,他提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不理解,并提出反对,但是他没有放弃,终于成功探索出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辽宁省盘锦市建市26年来,一直不办重点小学、初中,一直均衡发展,老百姓一直不交择校费,连续16年把重点高中公费招生名额100%分配到区域内初中,连续18年进行教师业务考试,结果该市的高质量教育闻名全国。它的成功奥秘何在?主要得益于魏书生和他所领导的团队的创新勇气。无数事实证明,成功者绝不等待时机成熟,而是竭力抓住每一次机遇,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每一点优势立即投身进去。这告诉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要一劳永逸地等待上级的文件,不要看别人干了没有,不要考虑会不会失败,只要自己认准的事,就要大胆地去尝试,全身心地去抓,直至抓出成效。
三要焕发创新的激情。激情,是源自内心对某种事业的认同和追求。它不是年少无知,不是轻率鲁莽,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是失败一万次也要开始第一万零一次尝试的坚忍和毅力。成功的领导者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有多么稳重和谦恭,而在于他是否有火一样的激情:要有一种“躺着想事,坐着议事,站着干事”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有一种“视信任为责任,视责任为使命,视使命为生命”的卓越境界。要把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作为一种兴趣,面对机遇,敢为人先;面对问题,敢于探索;面对竞争,敢于挑战。
(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是勤学习。学习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电一次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断地充电,才能不断地释放能量。古人说得好:“读书使庶人变为贵人,不读书使贵人变为庶人。”近100多年来,为什么最伟大的思想家有许多是犹太人,为什么最有钱的人也有许多是犹太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书读得多,而变得智慧。因此,我们要在教育系统大兴读书之风,引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使每个人都将读书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第一要精通业务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第二要博览群书,使自己成为杂家。诸如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历史、公文写作、网络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涉猎。第三要关心时事。坚持学习党报党刊和教育报刊以及重要会议文件,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是教育方面的最新动态。了解本地教育工作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第四要不耻下问。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
二是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创新思想之所以落空,良好的愿望没有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付诸实践。在进行创新实践过程中,要做到五个坚持:一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是扬弃。最近,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撰文《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文章指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思路不持续会使基层无所适从,难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路观和创新观,保持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要坚持在借鉴中创新。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处理好“首创”与“借鉴”的关系,虚心学习兄弟单位和外地同行的成功经验。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都模式,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優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异地建分校的邯郸模式;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三要坚持在总结经验中创新。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并注重把零散的经验系统化、具体的做法理性化、带规律性的东西制度化。四要坚持在解决问题中创新。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寻找新路子,拿出新方法,开辟新途径,使创新的过程成为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的过程。五要坚持在上下结合中创新。要注意吃透上级的文件精神,摸清下面的真实情况,把上面的指示精神作为创新的依据,把下面真实情况作为创新的依托,找准上下情的最佳结合点,确保创新措施的顺利落实。
三是善思考。韩愈在《进学解》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句千古不朽的遗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没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就谈不上创新。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进行长时间的思考罢了。”因此,我们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无论干什么事,事前事中事后都要认真思考,反复琢磨,不断反思,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更加科学的工作思路。
(三)改善创新环境
创新需要良好的个人素质,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人都具有创造性,但不一定都能显示出来,那是因为个体有时会出于安全的需要,而不得不适应现实社会文化环境的阻力和压力的结果。因此,改善创新环境对于建设创新型组织,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
一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世界著名企业都有各自的创新文化格言。如三星公司的创新理念是“除了妻儿,一切都要变”,摩托罗拉公司的创新理念是“不断自我更新”。我们要积极倡导“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大力弘扬“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创新作风,彻底摒弃“枪打出头鸟”的落后观念,打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维定式和“过去都是这样办”的思维惯性,培养广大教职工对新事物的宽容度和良好心态。要把创新融入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在教育系统形成崇尚创新、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要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广大教职工中蕴藏着极大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能,要想使他们的创新热情释放出来,创新潜能挖掘出来,创新才华展示出来,需要机关和学校广泛开辟创新载体,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可以举办“局长论坛”“校长论坛”“教师论坛”“优秀调研报告评选”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职工的创新欲望和工作激情。
三要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这主要包括体现创新因素的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和用人机制。要把创新情况作为教职员工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级、提拔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用人导向上,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上岗,打破用人常规,做到年龄服从本领、资历服从能力、文凭服从水平,让那些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人受重用、得实惠,让那些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让我们以献身的情怀,求真的品格,創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组织建设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本栏责编 刘艳红)
一、教育系统创新型组织建设的特殊意义
(一)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度轰动中国知识界的“钱学森之问”。其实,这个问题,钱老自己是有答案的。他曾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有人评价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没有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展个性。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中国学生知识太多,能力太小。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顺从权威,美国的学生挑战权威。”哈佛大学有一年设计出这样一道考查学生能力的测试题:请将一把砍刀推销给布什总统。推销成功者,将获得哈佛大学校长奖学金。一个普通的学生能否同总统做成一笔小生意,这就是美国学校评价学生能力的一个标准。美国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能力为手段,增强创新能力为根本,弘扬个性为目的的。其结果是,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的100多年来,在全世界7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就占40%以上。而我国的教育是以理解知识为基础,崇尚课本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系统规范为目的,催生了“千校一面、万人一书、万教一法”的局面。其结果是新中国成立61年来,在科技领域一直没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国学生“高分低能”成为一种现象。
由此可见,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从自身抓起,建设创新型机关、创新型学校,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才能使创新型人才、世界级大师脱颖而出早日变为现实。
(二)这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现实要求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制定了“20字工作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重要内涵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纲要》最大的亮点就是通篇贯穿改革创新。我们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政策水平并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才能圆满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教育系统建设创新型组织的主要对策
创新型组织建设说到底是创新文化建设。所谓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系统建设创新型组织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进行发明、创造、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一要树立创新愿望。愿望可以燃起人的激情和潜能。著名的黎巴嫩旅美作家纪伯伦曾经说过:“愿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美国的莱特兄弟之所以能够发明出飞机,起因就是他们小时候跟父亲放羊时看到天空飞翔的大雁,于是产生了让人也能飞上天空的念头。有关研究表明,人有无限的潜能,但平时使用的只是几万分之一而已。一个人只要用自己潜能的50%,就可以精通40多个国家的语言,还可以得到10个以上的博士学位。尤其是到危急时刻,平时弱不禁风的人,一下子就能力百倍;平时拙于言谈的人,遇到挑衅,也会伶牙俐齿。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树立远大理想,立足现实,思创新、议创新、搞创新。
二要历练创新的勇气。有人说,一流的领导者做别人想不到的;二流的领导者做别人想到的;三流的领导者原地踏步。日本有一家编织公司的董事长,名叫大原总一郎,他曾提出一项改革计划。但是,这项计划在公司内部遭到普遍的反对。大原总一郎不屈不挠,坚持推行自己的计划,终于大获成功。大原总一郎之所以能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是因为他坚信父亲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一项新事业,在10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四五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山东杜郎口中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课改的发源地之一,与崔其升校长改革创新的勇气有很大关系。起初,他提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不理解,并提出反对,但是他没有放弃,终于成功探索出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辽宁省盘锦市建市26年来,一直不办重点小学、初中,一直均衡发展,老百姓一直不交择校费,连续16年把重点高中公费招生名额100%分配到区域内初中,连续18年进行教师业务考试,结果该市的高质量教育闻名全国。它的成功奥秘何在?主要得益于魏书生和他所领导的团队的创新勇气。无数事实证明,成功者绝不等待时机成熟,而是竭力抓住每一次机遇,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每一点优势立即投身进去。这告诉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要一劳永逸地等待上级的文件,不要看别人干了没有,不要考虑会不会失败,只要自己认准的事,就要大胆地去尝试,全身心地去抓,直至抓出成效。
三要焕发创新的激情。激情,是源自内心对某种事业的认同和追求。它不是年少无知,不是轻率鲁莽,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是失败一万次也要开始第一万零一次尝试的坚忍和毅力。成功的领导者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有多么稳重和谦恭,而在于他是否有火一样的激情:要有一种“躺着想事,坐着议事,站着干事”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有一种“视信任为责任,视责任为使命,视使命为生命”的卓越境界。要把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作为一种兴趣,面对机遇,敢为人先;面对问题,敢于探索;面对竞争,敢于挑战。
(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是勤学习。学习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电一次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断地充电,才能不断地释放能量。古人说得好:“读书使庶人变为贵人,不读书使贵人变为庶人。”近100多年来,为什么最伟大的思想家有许多是犹太人,为什么最有钱的人也有许多是犹太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书读得多,而变得智慧。因此,我们要在教育系统大兴读书之风,引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使每个人都将读书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第一要精通业务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第二要博览群书,使自己成为杂家。诸如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历史、公文写作、网络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涉猎。第三要关心时事。坚持学习党报党刊和教育报刊以及重要会议文件,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是教育方面的最新动态。了解本地教育工作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第四要不耻下问。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
二是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创新思想之所以落空,良好的愿望没有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付诸实践。在进行创新实践过程中,要做到五个坚持:一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是扬弃。最近,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撰文《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文章指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思路不持续会使基层无所适从,难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路观和创新观,保持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要坚持在借鉴中创新。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处理好“首创”与“借鉴”的关系,虚心学习兄弟单位和外地同行的成功经验。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都模式,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優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异地建分校的邯郸模式;在新课程改革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三要坚持在总结经验中创新。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并注重把零散的经验系统化、具体的做法理性化、带规律性的东西制度化。四要坚持在解决问题中创新。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寻找新路子,拿出新方法,开辟新途径,使创新的过程成为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的过程。五要坚持在上下结合中创新。要注意吃透上级的文件精神,摸清下面的真实情况,把上面的指示精神作为创新的依据,把下面真实情况作为创新的依托,找准上下情的最佳结合点,确保创新措施的顺利落实。
三是善思考。韩愈在《进学解》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句千古不朽的遗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没有思考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就谈不上创新。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进行长时间的思考罢了。”因此,我们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无论干什么事,事前事中事后都要认真思考,反复琢磨,不断反思,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更加科学的工作思路。
(三)改善创新环境
创新需要良好的个人素质,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人都具有创造性,但不一定都能显示出来,那是因为个体有时会出于安全的需要,而不得不适应现实社会文化环境的阻力和压力的结果。因此,改善创新环境对于建设创新型组织,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
一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世界著名企业都有各自的创新文化格言。如三星公司的创新理念是“除了妻儿,一切都要变”,摩托罗拉公司的创新理念是“不断自我更新”。我们要积极倡导“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大力弘扬“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创新作风,彻底摒弃“枪打出头鸟”的落后观念,打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维定式和“过去都是这样办”的思维惯性,培养广大教职工对新事物的宽容度和良好心态。要把创新融入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在教育系统形成崇尚创新、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要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广大教职工中蕴藏着极大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能,要想使他们的创新热情释放出来,创新潜能挖掘出来,创新才华展示出来,需要机关和学校广泛开辟创新载体,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可以举办“局长论坛”“校长论坛”“教师论坛”“优秀调研报告评选”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职工的创新欲望和工作激情。
三要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这主要包括体现创新因素的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和用人机制。要把创新情况作为教职员工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级、提拔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用人导向上,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上岗,打破用人常规,做到年龄服从本领、资历服从能力、文凭服从水平,让那些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人受重用、得实惠,让那些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让我们以献身的情怀,求真的品格,創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组织建设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本栏责编 刘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