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的孩子陶醉于流行音乐的海洋,对广州古老的西关文化已渐渐忘却,作为教育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西关古老文化进行传承。其中,粤剧就是西关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于2015年12月被命名为广州首批粤剧特色学校。本文通过对粤剧课程的开发、研究、实践,从课堂、综合实践、社区活动等不同场所倡导学生学习、研究粤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从而使其在合唱、语言艺术的舞台上得到发展,给古老的粤剧披上新衣。
【关键词】粤剧;校本课程;探索实践;融合创新
新时代的孩子陶醉于流行音乐的海洋,对古老的西关文化已渐渐忘却,也许只有漫步在上下九步行街时,才隐约捕捉到几分西关文化的迷离……那一个个铜质雕塑,西关大屋的“趟栊门”,套着公鸡吹唢呐的“BB榄”,还有偶尔几嗓子的“南国红豆”。针对这種状况,作为教育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西关古老文化进行传承,让优美动听的“荔枝颂”永远在西关、在广州飘香。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增进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由此让学生通过学习粤剧、粤曲,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学以致用,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展示空间,优化学习。就成为传承传统西关文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粤剧这门古老的艺术需要不断传承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校遵循这种艺术发展规律,在当今流行音乐、爵士乐、说唱音乐如潮的时代中深深体会到民族音乐需要发扬,当今的中学生应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目前,我校有良好的研究条件,上级部门也给我们这样的机遇。我校于2015年12月被命名为广州首批粤剧特色学校。因此,我们要借此机会,认真研究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创品牌、显特色、重宣传、视过程、看结果。在研究特色的同时,向全校宣传,使师生共同了解神岗中学的粤剧艺术特色,体验其民族性、传统性,弘扬、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遗产,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一、粤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音乐课堂教学是对“粤剧”传播的最佳途径。柯达依指出的全民教育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学生是通过课堂去学习知识,教师则是通过课堂教学去传播知识。因此,教师在通过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教会学生,对粤剧认识、了解,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确立基础性、创造性和学科综合性的创造目标。
1.基础性
粤剧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学到的,但让学生对粤剧有所了解、掌握,是基础教育中,也是作为广州人有必要认识的一门艺术。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欣赏为主,在此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唱段、身段、工尺谱,使学生对粤剧有所认识、了解。
2.创造性
让中学生坐在课堂中欣赏粤剧的操作性很大,但让他们唱选段、摆身段,则是件有难度的功夫。因此我们有必要大胆与学生一起改革,将曲牌改编,如改歌词,加声部,尝试让学生用新的理念学习古老的粤剧文化。
3.学科综合性
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离不开学科综合,从根本上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得各种艺术门类或音乐形式之间的整合与相融成为必要和可能。因此,粤剧与相关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戏剧、影视都有着相通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粤剧的相关的广州的人文风俗、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表演形式等均可作较为详细的提示,以帮助学生在粤剧的学习中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对学生学习粤剧的倾向性的大致分析,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主要从学习简单的粤剧相关知识为切入口,了解粤剧的唱腔、行当、化妆、唱、念、做、打等。使学生真正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艺”的道理。
通过对粤剧的学习和认识,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家乡的音乐,让学生通过这些熟悉的旋律听到自己熟悉的乡音,激发学习兴趣。经过一年的学习、实践活动,我校从音乐课抓起,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粤剧课,从首批进入我校的四名粤剧特长生所在的班开始试验,让他们当小老师,做示范,从简单的粤曲《彩云追月》《梁祝》学起,让他们尝试用这些曲牌填写有关校园生活的歌词,加上二部合唱,慢慢找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学习身段,一种活生生的新粤剧展现在学生眼前。经过不断大胆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得以推广,渐渐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粤剧,也知道粤剧是古老的西关文化,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其传承和发展。
二、粤剧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粤剧作为我校的特色教学之一,我们大力推广、宣传粤剧文化,因它是最能代表西关文化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我校不仅只对粤剧特长生进行培养,给他们演出机会,更吸引了一批艺术特长生甚至粤剧爱好者学唱粤剧,并尽努力支持他们。在校园里大力宣传,在社会上进行宣传,让“小红豆粤剧社”的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行实践。
三、粤剧艺术社团的融合与创新
据我校开展此课题初期给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孩子认为这门艺术是老一代人的产物,感觉难听、没兴趣。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将粤剧改编合唱、改编小品,让艺术团的孩子们重新了解粤剧,使他们对粤剧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成为随口哼唱的歌曲之一。还在大家聚在一起时不约而同演唱粤剧,这足以证明此课题的成效。粤剧社的孩子不但会演、会唱粤剧,他们在语言艺术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而且剧本也写得不错,广州市中小学艺术节的舞台上又出现了他们的身影。粤剧不可以当声乐作品参赛,粤剧社的小演员就想办法,自编自演了一出《乡村孩子的粤剧梦》的小品参演。他们以弘扬粤剧精神为主线,以他们来到神岗中学后发生的学习与演出为冲突,惟妙惟肖地上演了一出乡村孩子追求粤剧的梦想。当他们演到演员不小心摔倒那一刻,台下的老师上台扶他呢。通过这次表演,不仅让孩子们对粤剧更深的感情,更将古老的粤剧、顽强的“神中人”精神向广大市民进行宣传。该节目获得广州市“羊城美育节”中小学校园音乐剧比赛二等奖。
四、粤剧文化环境的建设
从学生的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对《荔枝颂》熟悉并喜欢。这是因为一提到粤剧,大家都会哼一两句荔枝颂的旋律,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就接受了。学生对粤剧的陌生,是由于学生平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未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了解粤剧的渠道或是氛围,为此,校园文化的建设成为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校园网络、广播发挥了直接而有效的作用:通过校园网络和广播,将实验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整理的粤剧片段、折子戏等在课余时间随时为学生进行介绍、鉴赏,久而久之学生对很多粤剧曲目都已经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
五、粤剧资源的合理利用
粤剧表演教学研究,是我们过去尚未涉及的领域,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摸索其中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资源,如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爱好等。同时,我校还聘请了专业的粤剧老师来校指导,与从化区陆亨曲艺团签署了共建单位,对师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六、粤剧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粤剧普及教学,对于一些有兴趣进一步学习、表演粤剧的学生,我们通过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艺术团、粤剧社让学生获得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使这些学生具有一定演唱特长和自信心,在各自的班级、年级里起着良好的骨干带头作用,成为我们粤剧教学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每年一度的学校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亲自经历音乐表现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校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粤剧,前阶段我们还将粤剧搬上了合唱舞台。在2016年10月举行的“广州市合唱比赛”中,我校大胆地尝试将粤剧小曲改编成合唱曲搬上舞台,几位课题组的老师齐心协力改编合唱、加粤剧伴奏,将高难度的粤剧写钢琴伴奏谱。更难得是如何协调学生合唱的声音。我们尝试让孩子们统一用粤剧的唱法表演合唱,并加上舞蹈动作、舞台造型。这次尝试得到区专家领导的一致肯定。
岁月给古老的广州西关披上神秘的外衣,而我校热爱粤剧的孩子们给古老的广州西关,给传统的粤剧文化披上了新時代的新衣,愿我们从化小红豆能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时代潮流中永不退席的和谐乐章。
【关键词】粤剧;校本课程;探索实践;融合创新
新时代的孩子陶醉于流行音乐的海洋,对古老的西关文化已渐渐忘却,也许只有漫步在上下九步行街时,才隐约捕捉到几分西关文化的迷离……那一个个铜质雕塑,西关大屋的“趟栊门”,套着公鸡吹唢呐的“BB榄”,还有偶尔几嗓子的“南国红豆”。针对这種状况,作为教育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西关古老文化进行传承,让优美动听的“荔枝颂”永远在西关、在广州飘香。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增进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由此让学生通过学习粤剧、粤曲,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学以致用,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展示空间,优化学习。就成为传承传统西关文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粤剧这门古老的艺术需要不断传承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校遵循这种艺术发展规律,在当今流行音乐、爵士乐、说唱音乐如潮的时代中深深体会到民族音乐需要发扬,当今的中学生应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目前,我校有良好的研究条件,上级部门也给我们这样的机遇。我校于2015年12月被命名为广州首批粤剧特色学校。因此,我们要借此机会,认真研究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创品牌、显特色、重宣传、视过程、看结果。在研究特色的同时,向全校宣传,使师生共同了解神岗中学的粤剧艺术特色,体验其民族性、传统性,弘扬、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遗产,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一、粤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音乐课堂教学是对“粤剧”传播的最佳途径。柯达依指出的全民教育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学生是通过课堂去学习知识,教师则是通过课堂教学去传播知识。因此,教师在通过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教会学生,对粤剧认识、了解,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确立基础性、创造性和学科综合性的创造目标。
1.基础性
粤剧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学到的,但让学生对粤剧有所了解、掌握,是基础教育中,也是作为广州人有必要认识的一门艺术。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欣赏为主,在此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唱段、身段、工尺谱,使学生对粤剧有所认识、了解。
2.创造性
让中学生坐在课堂中欣赏粤剧的操作性很大,但让他们唱选段、摆身段,则是件有难度的功夫。因此我们有必要大胆与学生一起改革,将曲牌改编,如改歌词,加声部,尝试让学生用新的理念学习古老的粤剧文化。
3.学科综合性
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离不开学科综合,从根本上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得各种艺术门类或音乐形式之间的整合与相融成为必要和可能。因此,粤剧与相关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戏剧、影视都有着相通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粤剧的相关的广州的人文风俗、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表演形式等均可作较为详细的提示,以帮助学生在粤剧的学习中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对学生学习粤剧的倾向性的大致分析,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主要从学习简单的粤剧相关知识为切入口,了解粤剧的唱腔、行当、化妆、唱、念、做、打等。使学生真正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艺”的道理。
通过对粤剧的学习和认识,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家乡的音乐,让学生通过这些熟悉的旋律听到自己熟悉的乡音,激发学习兴趣。经过一年的学习、实践活动,我校从音乐课抓起,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粤剧课,从首批进入我校的四名粤剧特长生所在的班开始试验,让他们当小老师,做示范,从简单的粤曲《彩云追月》《梁祝》学起,让他们尝试用这些曲牌填写有关校园生活的歌词,加上二部合唱,慢慢找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学习身段,一种活生生的新粤剧展现在学生眼前。经过不断大胆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得以推广,渐渐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粤剧,也知道粤剧是古老的西关文化,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其传承和发展。
二、粤剧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粤剧作为我校的特色教学之一,我们大力推广、宣传粤剧文化,因它是最能代表西关文化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我校不仅只对粤剧特长生进行培养,给他们演出机会,更吸引了一批艺术特长生甚至粤剧爱好者学唱粤剧,并尽努力支持他们。在校园里大力宣传,在社会上进行宣传,让“小红豆粤剧社”的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行实践。
三、粤剧艺术社团的融合与创新
据我校开展此课题初期给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孩子认为这门艺术是老一代人的产物,感觉难听、没兴趣。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将粤剧改编合唱、改编小品,让艺术团的孩子们重新了解粤剧,使他们对粤剧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成为随口哼唱的歌曲之一。还在大家聚在一起时不约而同演唱粤剧,这足以证明此课题的成效。粤剧社的孩子不但会演、会唱粤剧,他们在语言艺术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而且剧本也写得不错,广州市中小学艺术节的舞台上又出现了他们的身影。粤剧不可以当声乐作品参赛,粤剧社的小演员就想办法,自编自演了一出《乡村孩子的粤剧梦》的小品参演。他们以弘扬粤剧精神为主线,以他们来到神岗中学后发生的学习与演出为冲突,惟妙惟肖地上演了一出乡村孩子追求粤剧的梦想。当他们演到演员不小心摔倒那一刻,台下的老师上台扶他呢。通过这次表演,不仅让孩子们对粤剧更深的感情,更将古老的粤剧、顽强的“神中人”精神向广大市民进行宣传。该节目获得广州市“羊城美育节”中小学校园音乐剧比赛二等奖。
四、粤剧文化环境的建设
从学生的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对《荔枝颂》熟悉并喜欢。这是因为一提到粤剧,大家都会哼一两句荔枝颂的旋律,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就接受了。学生对粤剧的陌生,是由于学生平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未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了解粤剧的渠道或是氛围,为此,校园文化的建设成为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校园网络、广播发挥了直接而有效的作用:通过校园网络和广播,将实验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整理的粤剧片段、折子戏等在课余时间随时为学生进行介绍、鉴赏,久而久之学生对很多粤剧曲目都已经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
五、粤剧资源的合理利用
粤剧表演教学研究,是我们过去尚未涉及的领域,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摸索其中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资源,如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爱好等。同时,我校还聘请了专业的粤剧老师来校指导,与从化区陆亨曲艺团签署了共建单位,对师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六、粤剧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粤剧普及教学,对于一些有兴趣进一步学习、表演粤剧的学生,我们通过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艺术团、粤剧社让学生获得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使这些学生具有一定演唱特长和自信心,在各自的班级、年级里起着良好的骨干带头作用,成为我们粤剧教学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每年一度的学校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亲自经历音乐表现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校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粤剧,前阶段我们还将粤剧搬上了合唱舞台。在2016年10月举行的“广州市合唱比赛”中,我校大胆地尝试将粤剧小曲改编成合唱曲搬上舞台,几位课题组的老师齐心协力改编合唱、加粤剧伴奏,将高难度的粤剧写钢琴伴奏谱。更难得是如何协调学生合唱的声音。我们尝试让孩子们统一用粤剧的唱法表演合唱,并加上舞蹈动作、舞台造型。这次尝试得到区专家领导的一致肯定。
岁月给古老的广州西关披上神秘的外衣,而我校热爱粤剧的孩子们给古老的广州西关,给传统的粤剧文化披上了新時代的新衣,愿我们从化小红豆能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时代潮流中永不退席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