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母亲的女人们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角色的多元化,使得相当多的女性不再注重,或是不敢注重母亲这一身份。
  
  调查
  为什么生孩子?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为什么不生孩子, 在《家人》记者的调查中却不外乎以下
  几点:还年轻,没准备好;收入低,经济压力大;事业正好,生孩子影响前途;生存环境这么恶劣, 不生反而是负责任的态度……当我们指责年轻人不敢要孩子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那些阻碍他们生育的因素。
  
  钱钟书有一句名言:“做媒和做母亲是女人的两个基本欲望。”还有人说,怀孕是女人最美丽的时候。如同春天到了花要开,生育原本是很自然的事,如今对相当一部分女性来说却成了难事。
  
  做母亲的条件
  谭美美不打算要孩子,这急坏了她的婆婆。但她的理由说出来也无人辩驳:大学毕业就结婚,小夫妻收入不足9000元,如果生孩子,不算生产的费用,单是孩子出生后基本的奶粉、尿布加上一家人的开销、保姆工资,四五千元还捉襟见肘。而两人刚买的新房,每月按揭就要2000多元。“不是不想生,实在没办法,经济压力太大。”
  当最神圣的母爱被金钱阻隔,大约是世上最可叹的遗憾。但很多职业女性都持谭美美相同的看法。她们受过高等教育,对个人未来、孩子的未来和整个生活有较高的期望,不愿轻易降低标准。过去那种“多个孩子多双筷子”的观念在她们看来是对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不负责任。想给孩子能够给予的最好的物质条件,记者调查中,有三成受访者把这一条作为不要孩子的首要原因。
  谭美美说,“没有10万元我不敢生孩子。”排除一部分富裕家庭,绝大多数女性的收入都是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多少。很多受访者坦言,她们的家庭很需要她这部分收入,养一个孩子需要的投入谁都知道,没有一夜暴富之前,谁都不敢笑言赚钱只为“买花戴”。
  
  好工作与孩子为敌
  现代女性普遍追求经济独立,追求自身价值,职业是最重要的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已婚、已育女性受到的就业歧视在减少,但仍然有许多限制。不管职业女性如何做到面面俱到,生孩子影响工作都是用人单位的普遍印象。一位大型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说:“我们一般不招孩子两岁以内的女员工,她们经常会因为孩子的事请假,而且她们要带孩子,心思不可能完全放在工作上,精力也要受影响……”
  事实如此。职业女性面临职业与家庭的双重任务与责任,孩子的成长和抚育、家务劳动的增加、夫妻关系的协调等等问题,都对职业女性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女员工更是担心因失去好岗位而不敢生孩子。女性面临的现实是,尽管社会地位日益提升,但在职场中仍然要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来自社会固有观念的禁锢,来自性别差异的不公正等等。成功跨越必然付出相应的努力,包括一部分家庭责任的牺牲。
  对很多母爱尚未唤醒的女性来说,不要孩子不是不爱他们,而是把他们作为整个人生的一部分,不是不要,时间未到。只是,很多人为了等待一个最完美的生育“时机”,往往会错过最佳生育年龄,面临高危、不育等问题。记者采访中,超过两成的受访者因为早年追求个人发展,如今事业有成却因身体原因生不出孩子,不得不走上漫漫求医路。
  
  能否两全其美
  这个时代的女性,既要有事业,又要有家庭,似乎才是令人羡慕的对象,才不枉为人一遭。但令人沮丧的是,二者往往不能兼顾,即便是那些被认为是事业家庭平衡得很好的“楷模”,也经常会觉得做得还不够好。于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出现,甚至爆发家庭危机。
  生活和家庭如何平衡,这是一个很热门的心理学的课题,至今都没有统一的答案。职业规划师张平建议,如果女性对家庭看得比较重要的话,就不要选择挑战性和主动性要求比较强的职业,比如销售和市场,而可以选择比较被动的职业,比如客服和物流管理。这无损于女性个人价值的实现。如同能量守恒,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家庭中的付出,不一定比打拼事业做出的贡献更小。他指出,如果鱼和熊掌想兼得,那就只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时间管理。
  说到底,以家庭为重还是以事业为重,是个人选择,全在于女性的内心。有些女性可能以家庭为主,甚至做个全职的家庭太太,在家相夫教子;有些女性可能以职业为主,放弃家庭平衡,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发展中,追求在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有些女性可以以家庭职业平衡为主,追求职业安全与稳定、家庭和谐与幸福。
  总之,只要合乎自身情况和内心需要,就都是合理的。
  
  讨论:到底生不生孩子?
  到底生不生孩子,从有育龄夫妻选择丁克开始,就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生是顺应天性,不生似乎也并非强词夺理。尽管两派网友各执一词,却并无绝对对错,生与不生,无非是做出切合自身的选择。
  
  赞成派:生孩子天经地义
  
  孩子是情感的下一代,没有孩子的时候可以讲出一堆道理来不要孩子,可有了孩子后,才明白孩子的重要性。感受孩子的成长历程,其实对父母来说也是另一次成长。
  ——美儿妈,26岁,外企职员
  
  有人看到了社会不公,有人体会着生活的艰辛,大谈条件成熟才要孩子。但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资讯发达,没有战争瘟疫。为什么只盯着坏的一面去看,而不肯让孩子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清梵,32岁,媒体人
  
  为什么不要孩子呢?独二代是有些毛病,但不是范本,不能因此去怀疑“一代不如一代”。目前美国的中坚力量正是他们“垮掉的一代”,归根结底还是父母要承担起教育责任,而不是用不生来推卸!
  ——琉璃,29岁,公务员
  
  我今年31岁,算得上中产阶层。我儿子2岁,但我不一定会让他穿名牌、送他上名校。我不打算将这些成人的价值观过早灌输给我的儿子,我更希望他成为一个正直谦和的人。
  ——王琪,31岁,青年企业家
  
  结婚生子天经地义,任何事情都存在风险,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去要孩子,而是尽力去克服、解决,寻求大家的建议和帮助。
  ——江南以南,34岁,公司高管
  
  我是一个80后母亲,目前跟老公开了个小餐馆。曾经我也一度为没钱没房焦虑,但孩子突然来了,我也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怀孕时我想的是,有了孩子,我要加倍努力地赚钱。现在店里生意不错,我们也买了房,我很庆幸,是孩子让我和老公学会面对,并且更有动力。
  ——圈圈,28岁,餐饮业主
  
  反对派:拿什么生养孩子?
  贫贱夫妻百事哀,要房没房,要钱没钱,整日郁郁寡欢,活得没有尊严。如果要孩子,孩子的抚养
  费、生活费和教育投入没有着落,生了,就是极度不负责。
  ——破晓,25岁,普通职员
  
  做父母,最担心的不是成绩,而是孩子会不会变坏。现在孩子学习欲望很强,而当下社会的资讯能给
  孩子提供多少有益的东西?看着报纸上说一群少年打架导致某人死亡真能感觉到什么叫心惊肉跳,所以在这个社会环境里,我是不敢要孩子的。
  ——白夜又九拍,28岁,快餐店主
  
  社会对儿童的保护还是不够,这种保护不仅是立了多少法律,而是真正实施和监督到位了多少。三
  鹿是被灭了,但还有成千上万的毒食品潜伏在我们身边,想想这些,孩子不要也罢。
  ——沧衍,34岁,自由职业者
  
  别看我结婚三年了,我总觉得自己都还是一没长大的小孩,有了孩子太不自由了。而且我又没有“养
  老送终”的老观念,不管亲戚朋友说再多最终都要生,我也还是不想要。
  ——车到山前,30岁,助理
  
  总有人喜欢拿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我也真心相信那些生了孩子并为此感觉幸福的人是发自内心。但
  苦口婆心劝别人要孩子的人,从没想过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情况,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极端?当情况并不允许有小孩的时候,生孩子只会是孩子受苦、整个家庭受累!
  ——豆豆,27岁,平面模特
其他文献
一边是传二胎政策试点放开有人跃跃欲试,一边却是另一些人喜爱孩子却坚决不生。生养孩子,不再是“生活方式”这么简单,生与不生,成了个人观念与现实环境的角力。    我们不能断子绝孙    敢不敢要孩子?这并非一句套用网络流行语的调侃。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更开放的资讯扩充了人们的眼界,在生养孩子这个严肃问题上,一部分育龄夫妻选择了不生。理由很简单,也很无奈——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繁衍后代,是人
期刊
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下一代都保护不力,恐怕也没有人会觉得生活幸福。    也许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生存环境,“毒奶粉”、“烫脸门”、“山西疫苗”等代表社会乱象的关键词,已令人在衣食住行上倍感举步维艰,又遑论给孩子一个有保障的未来?    拿什么喂你,我的孩子  2008年9月初,毒奶粉事件见诸报端。事件背后商家不择手段赢利的失德,及国家食品监管体系失责的事实,无疑给中国父母拔凉的心,再添上了更深层次
期刊
调情的目的,是向伴侣传递自己想与对方亲密的欲望。    “调情”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中一种花卉的名称“弗洛斯”,后来在英语中成为一个动词,调情乃人的天性,是男女之间的相互游戏。调情的目的不是性交,而是向伴侣传递自己想与对方亲密的欲望。  生物进化学家研究发现,那些善于调情的人往往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人脉,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延续后代和发展事业,当一个披着兽皮的原始人帅哥对旁边正拿鱼骨头剔牙的原始人MM大献
期刊
这个世界上,很难再出现像鲍勃·迪伦这样另类的人——他就像一块滚石,永不驻足地流浪。不屑世俗  桀骜不驯、崇尚自我、神秘莫测、衣衫褴褛、矛盾集合体,关于他的一切,除了音乐,都是谜。而他像吉普赛人一样的流浪,更为他的情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2011年4 月,年近七旬的鲍勃·迪伦(Bob Dylan)首次来华,掀起了惊天波澜。这位出生于1941年二战时期的音乐奇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最重要、最有影
期刊
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你的孩子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成人做事,有时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展示不好的东西,对孩子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带来重大影响。我们教孩子诚恳,但孩子诚恳后又在外面受别人欺负;我们教孩子善良,结果发现善良的孩子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反思,是不是该教孩子投机取巧一点?及更加凶悍一点?其实,这是我  们的教育方针出了问题。 
期刊
母亲去世不足百天,父亲就交了女朋友,两人感情一路升温,现已在谈婚论嫁。一直深爱父亲的女儿内心难以接受,愤怒的她为母亲抱屈,抱怨……    来信 我有一个薄情寡义的父亲    张娓:  你好,犹豫了许久,还是决定给你写信求助。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家丑不外扬。但我觉得家丑不外扬的结果是在家里包着烂,最终是全家人遭受毁灭性伤害。基于这个考虑,我决定勇敢来揭自家的家丑。其实,在给你写信之前,我已经跟家丑
期刊
如果将敢不敢生孩子的标准,定义为必须保证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未来,那只能说明这对育龄夫妻并没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大环境的优化或恶化,永远在掌控之外,孩子的未来并非父母能包办,最好的未来,无疑是理想主义者的强迫式追求。  金钱的多少、房产的数量、车子的品牌、权力的强弱,是物质匮乏一代的需要;绝对的食品安全、教育优良、医疗保障,则是面对不良现状而生的不安全心理的外向投射;进口奶粉、高档尿片、各种早教、兴趣班
期刊
“被抱大的一代”、“只生不养”、“妈妈男孩/女孩”,这些不光彩的头衔其实与独一代父母的家庭架构、接受的教育有因果关系。    七成年轻父母“只生不养”  “你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独立?”几乎每个周末夏颖都会被母亲质问。已经28岁、为人母的她在母亲眼中依旧是个孩子。“她不会做饭,不会给孩子洗澡,不知道哪些食物是一岁大的孩子不能吃的,她也懒得打扫整理房间。至于女婿的表现,我更不想说了。”夏颖的母亲说。 
期刊
从生理上看,人在25岁彻底结束生长发育期,但心智的发育却一直持续,许多人往往要人到中年时心理才算完全成熟。  通往成熟的道路上,要经过几个关卡。一是上学,代表个体生活向社交群体生活的融合;二是就业,表示承担起独自生存养活自己的社会责任;三是婚姻,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人组成新家庭,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四是为人父母,表示个体彻底摆脱“孩子”身份,担负起抚育下一代的重责。  养育孩子成为父母,是最重要也是对人
期刊
“E型女人”无疑是完美主义的忠实拥趸,一旦证明自己可以做到多少、做得多好,其自我苛求又将更加恶性扩张。    你总是有太多要做的事,并且每件都力求尽善尽美。你的目标是努力扮演好各种角色,成为每个人赞不绝口的对象。你将自己设定成无所不能女超人成日超负荷运转,稍有不慎则自怨自艾。你为何如此在意他人审视你的眼光及热衷满足他人的期望?好吧,也许你正是我们目前谈论的“E型女人”。    E型女人综合征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