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英国的生物学学者、作家、鸟类学家,而让他名动世界的,则是他作为一位著名主持人、纪录片导演的身份。
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12月8日开幕,奈吉尔·马文第二次到来,上一次是在2011年。
他是英国的生物学学者、作家、鸟类学家,而让他名动世界的,则是他作为一位著名主持人、纪录片导演的身份。他拍摄的《马文与中国大熊猫》、《未发现的中国》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都有巨大影响,他的代表作《史前公园》曾获得国际电视最高奖“艾美奖”。
马文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电视业发展背景,都与中国同行有明显的区别,而为了拍摄中国自然题材的纪录片,他已经在中国工作了6年,对中国有超越一般西方人的认知。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所思所想,对于观察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12月9日,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南风窗》记者与马文进行了采访交流。
《南风窗》:你怎么看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马文:总的来说,纪录片是一种载体,承载人们对社会现状的认知和分析。比如有一些社会题材的纪录片会探讨贫富阶层鸿沟的现状与原因,有的则会致力于观察社会的整合程度,简单来说,纪录片应该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纪录。
我主要做野生动物的纪录片,我想其功能是提升人们对野生动物乃至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人总是不关心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而人又不可能亲自去了解每一样东西,所以从屏幕上看到这些东西,是了解的途径,人们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保护意识。我刚刚在中国拍了《未发现的中国》,记录了很多中国的珍稀野生动物,这些动物对于普通人而言,不看纪录片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我想片子的重要价值就是让他们知道。
同时我在中国之外也做一些揭露尖锐问题的片子,比如在非洲,有些人把狮子圈养起来,供有钱人去猎杀,我们就做一个叫《Bloody Lion》的项目,把这些事实揭露出来,让人们了解,然后一起去关心,一起去改变。
《南风窗》:你专注于野生动物纪录片已经将近有30年的时间,一个人年复一年做一件事情,总会倦怠,但我看你的片子,一直都能看到一种激情。拍《马文与中国大熊猫》的时候你还是一头黑发,而拍《未发现的中国》的时候已经头发花白,不变的是,你似乎总是充满热情和好奇心。
马文:我的“野生动物激情”,源自于我对它们的一种最真诚的热爱。每回看到一个不曾见过的动物,我都会很兴奋。以后我可能第二次见到它,但环境变了,它又让我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熊猫大家都见过,但当我在野外找到一只野生的正在睡觉的熊猫幼崽的时候,我的感觉又完全不一样。又比如,如果在雪地里见到它,又是另一番情境。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我是真的热爱。
《南风窗》:我的好奇之处在于,你本身是一个有造诣的生物学学者,你那些有影响的作品,很多脚本都是自己撰写的,你同时又是一个很有名的电视人,你把这两行结合得很好。我们往往看到许多做电视的,他们可能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精通于做电视,但很少同时是一个科学领域的专家。
马文:具有对一个领域的非常专业的知识,这在英国做电视行业是一个很必要的素质。如果你想把野生动物的节目做好,首先至少要在生物学上有一定的积累,要热爱这门科学,不能只是对制作影像感兴趣,只是会拍东西。我们拍一个片子可能只需要半年,但前面可能已经花了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做研究,做调查,下足了工夫。就我个人而言,我小时候一直很痴迷野生动物,也想过去当一个研究生物的科学家,但是我的数学不够好,所以我只好去做主持人,当导演,同时不离开我的兴趣。
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12月8日开幕,奈吉尔·马文第二次到来,上一次是在2011年。
他是英国的生物学学者、作家、鸟类学家,而让他名动世界的,则是他作为一位著名主持人、纪录片导演的身份。他拍摄的《马文与中国大熊猫》、《未发现的中国》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都有巨大影响,他的代表作《史前公园》曾获得国际电视最高奖“艾美奖”。
马文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电视业发展背景,都与中国同行有明显的区别,而为了拍摄中国自然题材的纪录片,他已经在中国工作了6年,对中国有超越一般西方人的认知。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所思所想,对于观察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12月9日,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南风窗》记者与马文进行了采访交流。
痴迷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导演
《南风窗》:你怎么看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马文:总的来说,纪录片是一种载体,承载人们对社会现状的认知和分析。比如有一些社会题材的纪录片会探讨贫富阶层鸿沟的现状与原因,有的则会致力于观察社会的整合程度,简单来说,纪录片应该是对人类社会的一个纪录。
我主要做野生动物的纪录片,我想其功能是提升人们对野生动物乃至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人总是不关心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而人又不可能亲自去了解每一样东西,所以从屏幕上看到这些东西,是了解的途径,人们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保护意识。我刚刚在中国拍了《未发现的中国》,记录了很多中国的珍稀野生动物,这些动物对于普通人而言,不看纪录片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我想片子的重要价值就是让他们知道。
同时我在中国之外也做一些揭露尖锐问题的片子,比如在非洲,有些人把狮子圈养起来,供有钱人去猎杀,我们就做一个叫《Bloody Lion》的项目,把这些事实揭露出来,让人们了解,然后一起去关心,一起去改变。
《南风窗》:你专注于野生动物纪录片已经将近有30年的时间,一个人年复一年做一件事情,总会倦怠,但我看你的片子,一直都能看到一种激情。拍《马文与中国大熊猫》的时候你还是一头黑发,而拍《未发现的中国》的时候已经头发花白,不变的是,你似乎总是充满热情和好奇心。
马文:我的“野生动物激情”,源自于我对它们的一种最真诚的热爱。每回看到一个不曾见过的动物,我都会很兴奋。以后我可能第二次见到它,但环境变了,它又让我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熊猫大家都见过,但当我在野外找到一只野生的正在睡觉的熊猫幼崽的时候,我的感觉又完全不一样。又比如,如果在雪地里见到它,又是另一番情境。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我是真的热爱。
《南风窗》:我的好奇之处在于,你本身是一个有造诣的生物学学者,你那些有影响的作品,很多脚本都是自己撰写的,你同时又是一个很有名的电视人,你把这两行结合得很好。我们往往看到许多做电视的,他们可能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精通于做电视,但很少同时是一个科学领域的专家。
马文:具有对一个领域的非常专业的知识,这在英国做电视行业是一个很必要的素质。如果你想把野生动物的节目做好,首先至少要在生物学上有一定的积累,要热爱这门科学,不能只是对制作影像感兴趣,只是会拍东西。我们拍一个片子可能只需要半年,但前面可能已经花了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做研究,做调查,下足了工夫。就我个人而言,我小时候一直很痴迷野生动物,也想过去当一个研究生物的科学家,但是我的数学不够好,所以我只好去做主持人,当导演,同时不离开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