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况:信丰二中创办于1960年,系江西省重点中学、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江西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校。学生4400余人,教职工311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人,江西省优秀班主任2人,江西省模范教师1人。自2006年起,连续四年荣膺赣州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先进单位。
理念:以课改为契机,促进全体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既求人人升学,更求个个成才。
感言:课改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自2008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开始实验。一年多来,新课程实验为全省高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问题和挑战也陆续浮出水面:课改后的高考怎么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怎么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必修课的课时分配存在的矛盾如何处理;选修课尤其是选修Ⅱ怎么开设,以什么形式开设才合理;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学生成长记录袋与发展性评价如何操作,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高中学校,并促成了目前一方面热热闹闹,另一方面又涛声依旧的课改局面。甚至有人断言:如果不采取灵活而实际的办法解决以上问题,课改就会是一场华而不实的闹剧。
带着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我省课改样本校之一的信丰二中,对该校校长谢方明进行了访谈。
记者:尽管专家反复强调高中课改不是为了高考,但高考的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是全社会的“神经中枢”,课改成功与否,全依赖这个“神经中枢”,而我省尚未明确此次改革的方案。因此,有些学校认为谁改谁吃亏,以致目前一些学校对课改持观望态度。对此,您是怎样看待的?
谢方明:课改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而实施的。目前,一些重点中学在观望,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按课改要求开足各类课程,必然要降低基础文化课时的比例,从而影响到高考质量。同时,一些条件相对差的二类高中,则囿于师资水平和硬件设施,不知道怎么改,想改也改不了。作为原来意义上的二类高中,我校高考质量一直列全市同类学校前列,而自从去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学以来,我们早就在考虑学校今后的发展问题。若以过去的方式走下去,很难在全市重点中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突破这一发展瓶颈的途径就是课改。因为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再加上生源因素,学校大部分学生是无法考上二本以上院校的,既然考不上,就不如改革,也必须改革。因此,我们没有老牌重点中学对高考质量的太多顾忌。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们具备了一定的课改设施条件,暂时缺少的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更主要的是,自2008年秋季以来,我校共选派了230多位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课改培训、研讨、交流、参观,课改思想已深入人心,领导层也掌握了一定的实施方法,我校已为课改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刚才您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课改的目的,又说不进行课改,学校大部分学生也考不上二本以上学校。那么,您是否认为实施课改后,这些学生就一定能考上呢?
谢方明:不改,大部分学生考不上二本以上院校,这是现实;改了,希望大部分学生能考上,这是愿景。虽然课改后他们可能还是考不上,但如果按照课改要求认真实施,抓实“课内课外”两条课改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体验机会,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强的能力,使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提升其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我曾在对学校教师的讲话中,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说明“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观点,那就是在我校读完高中的青年,即使毕业后在街上摆摊谋生,也要比其他摆摊的人更能赚钱。
记者:课内课外是课改的两条主线,能具体说说吗?
谢方明:课内是指课堂教学改革,课外是指这样几项工程:学生社团的建设,选修Ⅱ的开设,学生成长记录袋与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记者:这几项工程实施下来,会不会像其他学校担心的那样,出现学生负担加重、课时不足、内容讲不完的问题?
谢方明:其实,这是怎样处理教材、处理课内与课外关系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这几项工程必须同时实施。比如,由于生源基础差,有的教师可能担心学生学不会而满堂灌。对此,我们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在部分备课组试点实施学案导学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学案导学制的实施,适当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地实施分层教学。教学如生活,舍与得是辩证的。再比如,由于生源基础差,有些学生可能学不进、缺乏信心。对此,我们利用课外的这几项措施去跟进,让学生找回信心,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能力,同时感到学校的学习生活既充实又美好。
记者: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选修课的安排设置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一方面要开足选修等规定课程,另一方面要兼顾高考。尤其是选修Ⅱ的开设,一些学校认为它与高考无必然联系,又要走班,教师能力也参差不齐,很难实施,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谢方明:刚才所提到的确实是一些实际问题,如果不切实解决,选修课的开设必然会流于形式。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在时间上予以保证,比如学校安排每周4节课的时间来确保选修Ⅱ、研究性学习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是让教材到位。虽然由于课程资源问题和教师经验不足导致学校暂时不能开发教材,但我们引进了其他学校的校本教材来开课,同时以奖励的形式鼓励校内有能力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其三是实施走班制。我校自2008年秋季课改开始之日起,音体美就已经实施了走班制。一年多来,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只要管理到位,走班已不是问题,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也是如此。它们看似与高考无必然联系,但除高考以外的能力却均有赖于从这些活动中培养起来,学生们动起来了,思维活跃了,反过来必然会促进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可见是有利于高考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这就是舍与得的关系。
记者:对学生如何开展过程性评价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难题,要把必备的学分管理、探究性作业、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都纳入评价体系中,并建立个性化成长记录袋,必然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难持续。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谢方明: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摆在课改面前的重大难题之一,这需要统筹解决,即把过程性评价、研究性学习、选修Ⅱ的开设、社团活动综合起来考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师的工作量。我们的做法是:对每个行政班参与上述几个工程的学生的指导工作相对集中于该班任课教师身上,尽量不交叉,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比如一个语文教师指导了一个社团,这个社团由他所教的两个班的30名学生组成,那么,这30名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与发展性评价也由他负责,他还可以把这个社团活动的内容当成选修Ⅱ的课程来开设,那么他指导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也是这30名。这样看似复杂,其实并未增加太多工作负担,和我校原先实施的全员育人的跟踪式管理模式是一致的。
记者:您介绍的这些是否已成为学校课改的一个管理体系?
谢方明:是的。我校为实施课改专门制订了《课改行动方案》,各责任部门还制订了相应的子方案。《方案》的落实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抓好宣传发动,包括对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层面的宣传,以争取理解和支持;二是掌握好行动方法,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组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于2009~2010学年下学期整体推进;三是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实行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有无实施课改行动、行动实施过程到位与否、行动实施结果的优劣等加以区分,以评价来鞭策和鼓励教师参与课改。当然,推进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会边实施边解决。我始终相信,要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培养目标,课改实施的过程远比其结果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 xuyajian@126.com
理念:以课改为契机,促进全体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既求人人升学,更求个个成才。
感言:课改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自2008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开始实验。一年多来,新课程实验为全省高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问题和挑战也陆续浮出水面:课改后的高考怎么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怎么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必修课的课时分配存在的矛盾如何处理;选修课尤其是选修Ⅱ怎么开设,以什么形式开设才合理;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学生成长记录袋与发展性评价如何操作,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高中学校,并促成了目前一方面热热闹闹,另一方面又涛声依旧的课改局面。甚至有人断言:如果不采取灵活而实际的办法解决以上问题,课改就会是一场华而不实的闹剧。
带着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我省课改样本校之一的信丰二中,对该校校长谢方明进行了访谈。
记者:尽管专家反复强调高中课改不是为了高考,但高考的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是全社会的“神经中枢”,课改成功与否,全依赖这个“神经中枢”,而我省尚未明确此次改革的方案。因此,有些学校认为谁改谁吃亏,以致目前一些学校对课改持观望态度。对此,您是怎样看待的?
谢方明:课改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而实施的。目前,一些重点中学在观望,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按课改要求开足各类课程,必然要降低基础文化课时的比例,从而影响到高考质量。同时,一些条件相对差的二类高中,则囿于师资水平和硬件设施,不知道怎么改,想改也改不了。作为原来意义上的二类高中,我校高考质量一直列全市同类学校前列,而自从去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学以来,我们早就在考虑学校今后的发展问题。若以过去的方式走下去,很难在全市重点中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突破这一发展瓶颈的途径就是课改。因为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再加上生源因素,学校大部分学生是无法考上二本以上院校的,既然考不上,就不如改革,也必须改革。因此,我们没有老牌重点中学对高考质量的太多顾忌。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们具备了一定的课改设施条件,暂时缺少的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更主要的是,自2008年秋季以来,我校共选派了230多位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课改培训、研讨、交流、参观,课改思想已深入人心,领导层也掌握了一定的实施方法,我校已为课改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刚才您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课改的目的,又说不进行课改,学校大部分学生也考不上二本以上学校。那么,您是否认为实施课改后,这些学生就一定能考上呢?
谢方明:不改,大部分学生考不上二本以上院校,这是现实;改了,希望大部分学生能考上,这是愿景。虽然课改后他们可能还是考不上,但如果按照课改要求认真实施,抓实“课内课外”两条课改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体验机会,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强的能力,使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提升其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我曾在对学校教师的讲话中,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说明“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观点,那就是在我校读完高中的青年,即使毕业后在街上摆摊谋生,也要比其他摆摊的人更能赚钱。
记者:课内课外是课改的两条主线,能具体说说吗?
谢方明:课内是指课堂教学改革,课外是指这样几项工程:学生社团的建设,选修Ⅱ的开设,学生成长记录袋与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记者:这几项工程实施下来,会不会像其他学校担心的那样,出现学生负担加重、课时不足、内容讲不完的问题?
谢方明:其实,这是怎样处理教材、处理课内与课外关系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这几项工程必须同时实施。比如,由于生源基础差,有的教师可能担心学生学不会而满堂灌。对此,我们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在部分备课组试点实施学案导学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学案导学制的实施,适当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地实施分层教学。教学如生活,舍与得是辩证的。再比如,由于生源基础差,有些学生可能学不进、缺乏信心。对此,我们利用课外的这几项措施去跟进,让学生找回信心,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能力,同时感到学校的学习生活既充实又美好。
记者: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选修课的安排设置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一方面要开足选修等规定课程,另一方面要兼顾高考。尤其是选修Ⅱ的开设,一些学校认为它与高考无必然联系,又要走班,教师能力也参差不齐,很难实施,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谢方明:刚才所提到的确实是一些实际问题,如果不切实解决,选修课的开设必然会流于形式。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在时间上予以保证,比如学校安排每周4节课的时间来确保选修Ⅱ、研究性学习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是让教材到位。虽然由于课程资源问题和教师经验不足导致学校暂时不能开发教材,但我们引进了其他学校的校本教材来开课,同时以奖励的形式鼓励校内有能力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其三是实施走班制。我校自2008年秋季课改开始之日起,音体美就已经实施了走班制。一年多来,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只要管理到位,走班已不是问题,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也是如此。它们看似与高考无必然联系,但除高考以外的能力却均有赖于从这些活动中培养起来,学生们动起来了,思维活跃了,反过来必然会促进基础文化课的学习,可见是有利于高考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这就是舍与得的关系。
记者:对学生如何开展过程性评价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难题,要把必备的学分管理、探究性作业、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都纳入评价体系中,并建立个性化成长记录袋,必然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难持续。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谢方明: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摆在课改面前的重大难题之一,这需要统筹解决,即把过程性评价、研究性学习、选修Ⅱ的开设、社团活动综合起来考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师的工作量。我们的做法是:对每个行政班参与上述几个工程的学生的指导工作相对集中于该班任课教师身上,尽量不交叉,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比如一个语文教师指导了一个社团,这个社团由他所教的两个班的30名学生组成,那么,这30名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与发展性评价也由他负责,他还可以把这个社团活动的内容当成选修Ⅱ的课程来开设,那么他指导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也是这30名。这样看似复杂,其实并未增加太多工作负担,和我校原先实施的全员育人的跟踪式管理模式是一致的。
记者:您介绍的这些是否已成为学校课改的一个管理体系?
谢方明:是的。我校为实施课改专门制订了《课改行动方案》,各责任部门还制订了相应的子方案。《方案》的落实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抓好宣传发动,包括对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层面的宣传,以争取理解和支持;二是掌握好行动方法,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组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于2009~2010学年下学期整体推进;三是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实行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有无实施课改行动、行动实施过程到位与否、行动实施结果的优劣等加以区分,以评价来鞭策和鼓励教师参与课改。当然,推进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会边实施边解决。我始终相信,要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培养目标,课改实施的过程远比其结果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 xuyaj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