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地理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实施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地理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提出在初中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存在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初中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
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对此问题予以探析。
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四人为宜人。依据学习基础,每组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又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责任,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开展有效学习。四人小组内,除了组长外,还设置一名副组长,一名发言人,一名纪律委员。组内分工落实后,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学生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调整或轮换,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展开。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教师还要参与学习讨论,及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要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3.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予以多元评价。
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班级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采用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予以多元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以上三点笔者以人教版教材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为例说明,本节的教学目标是: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并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各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后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课前在小组长的带领或督促下,组员预习教材,收集资料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中老师进行必要的导入后,检查或展示小组的预习情况,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适当加以引导。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对知识用不同的形式加以检测后,预定的教学目标自然会实现。当然,教师不要忘记对学生的学习予以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任何教学模式切忘生搬硬套,同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搞一刀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开展有效教学。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线教师要力争解决,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创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胡青春.浅谈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03).
[2]嵇海燕.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J].祖国·教育版,2013(5).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实施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地理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提出在初中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存在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初中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
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对此问题予以探析。
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四人为宜人。依据学习基础,每组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又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责任,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开展有效学习。四人小组内,除了组长外,还设置一名副组长,一名发言人,一名纪律委员。组内分工落实后,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学生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调整或轮换,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展开。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教师还要参与学习讨论,及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要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3.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予以多元评价。
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班级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采用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予以多元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以上三点笔者以人教版教材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为例说明,本节的教学目标是: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并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各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后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课前在小组长的带领或督促下,组员预习教材,收集资料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中老师进行必要的导入后,检查或展示小组的预习情况,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适当加以引导。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对知识用不同的形式加以检测后,预定的教学目标自然会实现。当然,教师不要忘记对学生的学习予以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任何教学模式切忘生搬硬套,同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搞一刀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开展有效教学。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线教师要力争解决,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创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胡青春.浅谈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03).
[2]嵇海燕.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J].祖国·教育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