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思考是有效阅读的关键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L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会思考,是有效阅读的关键,是检验一个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本人把语文教学基点始终定位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上:驱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质疑;开动学生脑筋,学会立体分析;进行异构阅读,生成独特感悟。
  【关键词】 思考 质疑 分析 异构 感悟
  
  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懂得:学生会思考,是有效阅读的关键,是检验一个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于是,我把我的语文教学基点始终定位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上。下面结合苏教版八上《最后一课》的相关教学,谈谈本人这方面的心得体会,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1 驱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要指导学生思考。
  1.1 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成绩差的甚至一般的同学不知问什么,成绩好的、对语文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认为,已经学会,没啥可问。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显得非常必要。为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有什么疑问吗?”“还可以怎么问?”“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好吗?”“有没有其他说法?”“综合一下怎么说?”“这一问有价值!”“你真会想!”“你的看法很独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滿兴趣和疑问,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进而产生研究的欲望,主动地去阅读思考。
  1.2 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学生阅读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形成能力。不妨从以下方面点拨指导。
  1.2.1 让学生抓住关键点质疑。文眼、字眼、特殊含义的词句、修辞手法、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主题等。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迅速深入课文,体验到质疑成功的快乐。如“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一句中“我还能管住自己”对情节的发展和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有什么作用?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是全文的一个关键点。
  1.2.2 让学生抓住疑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疑难点。如小说中详写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师生两人,为什么还要略写郝叟老头儿等镇上的人?这正是文章的重难点。
  老师要不断拓展学生质疑的思维深度,避免所提问题简单和重复。
  2 开动学生脑筋,学会立体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1]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漠视学生阅读感受的现象,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训练以一元为主,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我在教学中不断实践,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阅读。
  2.1 调整视角,明白言外之意。有这么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开伞店的;二女儿成为洗衣店的主管。这样,老太太晴天怕大女儿家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二女儿家衣服晒不干,整天忧心忡忡。后来,有人对老太太说:“老太太,您真有福气,晴天二女儿家顾客盈门,雨天大女儿家生意兴隆。”老太太这么一想,哎,还真是!从此,整天无忧无虑。
  故事启示我们,对同一文段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评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可以避免认识上的片面和肤浅,有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如课文中有这么一段:“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学生对这段话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正面有批评家长、责备自己的意思,反面可理解为韩麦尔先生对教育、对工作的无比热爱。
  2.2 变换对象,解开思维之结。阅读的时候,能根据文章背景、作者意图、不同人物等,进一步探究深层的含义,从而打开思路,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里两次用了“最后”一词,这表现了人物怎样不同的感情?“又柔和又严肃”一组词语在这里矛盾吗?
  让学生变换对象思考,不难明白:前一个“最后”是从教者角度说的,表现韩麦尔先生对敌人的愤恨;后一个“最后”是从学生的角度说的,希望珍惜机会,用心学习,表现韩麦尔先生对学生寄予无限深情;“又柔和又严肃”针对的对象也不同。
  2.3 纵横旋转,织成思维之网。阅读时,把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考察,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同中见异,异中求同,不仅可以避免支离破碎味同嚼蜡的阅读,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如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感情在上学路上和在课堂上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抓住了这个问题,课文教学可说是纲举目张了。
  通过多角度解读课文,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章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
  3 进行异构阅读,生成独特感悟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被动接受型的同构阅读,而应是主动批判性的异构阅读”。[2]感悟是指把感知、理解的结果重新联系起来,让具体局部与整体框架,表层形象与深层意蕴,作者本意与文本意义等方面合成一个整体,对其进行宏观性的审视和鉴别,从而悟出作品的真谛。它是回味,是重构。
  比如,对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分析,许多参考资料像是贴标签式的认为,他是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人。请结合课文,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下面是本人课堂上的一段实录。
  生1:他是一位知识广博,情感丰富的老师。文中说他教法语、教习字、教历史,他对学生是柔和的、对侵略者是愤慨的。
  生2:他是一位兴趣广泛,热爱生活的人。他平日里不是常常钓鱼、伺花弄草吗?
  生3:他是一位善于因势利导,富于教学创新的好老师。能不失时机的教育沦陷区人民,能设计特殊的字帖。
  生4:他是一位战士,把课堂当作战场,用语言作为武器,结尾的手势俨然是战斗的号角。
  生5:韩麦尔先生的这一堂课,可能是时间关系,如果注意一下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听课的人交流一下自己的心得,就更完美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理有据。这就不难理解“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一句了。刚才,大家说的都是他平日里的形象,而在最后一课中,作者就是要凸现人物灵魂中最闪光的一面——爱国情操。
  学生只有主动地进行异构解读,才能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才能逐步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学生从学着去思考到会思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有效阅读教学的至关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7
  2 郭根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1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其他文献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理论,简单而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其核心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当的是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来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这个问题作浅要的论述。  确立“为理解而学习”的教学目标。学
期刊
强调句型是高中英语中一个重要的语法点,是高考重要考点之一。我们先来看几个高考试题:  ①It is not who is right but what is right is of importance.(2007高考 重庆27)  A. whichB. itC. thatD. this   ②Itwe had stayed together for a couple of weeks  I fo
期刊
我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曾发现过不少差生,这些差生是教学过程中呈现的偏态学生,亦称“困难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差生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但长期成绩不佳,会使学生产生一些不利学习的心理特征,甚至畸形变化,从而可能厌弃学习,不思进取,荒芜学业,恶性循环。  教育上出现的暂时差生,实际上是一种失误,会给教育带来很大的浪费,我们的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减少这种失误和浪费,因此,这就必须认真研究差生的成因,分
期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些名言道出了读书对人们的重要性有多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肩负的责任就更大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期刊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曾十分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但仅停留在“听话、说话”的层次上,忽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弱化了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工具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口语交际已经成为现代交际社会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发展
期刊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青年教师决定着未来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命运,赢得青年教师就是赢得教育的未来。近年来,学校建设和发展步入快车道,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创造了诸多辉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教书育人,勇挑重担的青年才俊,并使其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鲜活力量和主力军。新时期,新形势,又面临新要求,新任务。为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秀群体,
期刊
【摘 要】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景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进孩子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孩子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关键词】 幼儿 挫折 教育    片段一:今天俊杰的数学操作没有完成,放学时他爷爷来接,俊杰见到爷爷马上哭了,爷爷问
期刊
【摘 要】 因式分解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学好这一节,才能更好的理解有关一元二次方程求根的问题。如何将因式分解的应用更好地推广是极其重要的,在本文章中,着重介绍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关键词】 因式分解 教法    学习目标:学生要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定义和方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同学们既快速又准确的得出结果。  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习的乘法公式,反向演绎因式分
期刊
于永正老师曾强调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可是,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却时时看到这样的教学现状:若要求背诵时朗朗有声,不要求背诵时则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停顿、拖腔、唱读现象严重;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缺乏感情,索然无味;自由朗读时,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心不在焉,乱翻书本,甚至发呆。于是很多专业人士都指出,应让语文课堂上重新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朗读为何
期刊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字眼,而创新教育也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務。那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1 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