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场所。它是新课程的一个窗口,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教学行为,了解教学动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新课标下语文阅读课该如何进行,教师该如何调整教学行为,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课堂预设、师生互动、人文熏陶三方面提出一些做法和想法,旨在与同行们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阅读课;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33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71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场所。它是新课程的一个窗口,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教学行为,了解教学动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课堂教学研究专家余映潮先生这样表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课堂人际关系与课堂结构形态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视野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当然,它也是与我们熟悉的比较传统的教学有着血肉联系的课堂。
走进新课程,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语文阅读课——从事先规定细节的僵化设计走向了多元开放、灵活动态的弹性预设,从教师霸权的“一言堂”走向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从偏重认知能力走向了促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精彩,带来了生机。
穿越昨日和明天的思考,笔者认为,教师是实现新课程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让新课程只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我们除了学习新理念,更应该以自身的探索意识和实践智慧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不断建设、成熟起来,让自己的课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
在此,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三方面谈谈新课标下语文阅读课的新型教学行为。
一、追求弹性预设,共享生成美
反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教学设计,追求教师的权威性,教参的标准化,过程的规定性、细节化,即无视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面,简单、封闭而主观。这种状态,由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的扭曲而愈演愈烈,导致呆板僵化,并由此衍生出烦琐、被动、了无生机的课堂,这样强行灌输的刚性设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符合时代的需要,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优化的设计。而且,课堂教学活动应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立体多边的群体活动,极富创造机制。基于此,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预设,预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展现课堂生命的自由,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预设”的“弹性”并不意味着课堂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师必须胸中有书,心中有人,手中有法,灵活机智地调控课堂。
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应当对教材有独特的处理和整合,在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设计灵活的板块,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尔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二、倡导师生互动,共享和谐美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三千年前的孔孟儒家文化,留下了“师道尊严”这一鲜明的烙印,长期以来,师生之间往往缺乏双向的情感交流和平等沟通,而变得呆板严肃:教师的权威至高无上,学生被动接受。今天,我们越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带来教学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建构,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促使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新课标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说的既是理念,又是对教师讲析行为的限制。)第三,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要学会倾听,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不吝惜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你感悟得很深,说得多好!”“你的语言很有文学色彩”。,“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真诚的投入是教学的催化剂,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维互动,对话才能持续深入,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师生生命力得到共同焕发的过程。
没有师生的互动沟通,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学不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这不仅是知识创生的过程,更是精神生产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师生共享动态和谐的美,保证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三、唤醒生命情感,共享人性美
从人类教育的历史来看,在相当历史时期,都有情感教育的传统,如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情感问题也早为许多教育家所关注,历代一些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对此所作的论述,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实践但一段时间以来,物化世界的缺陷、转型时代的失落,应试教育的功利,师生习惯于从白纸黑字中判断、推理、总结,却漏掉了最有价值最应重视的东西,使教育的情感层面日渐薄弱,处于“灰姑娘”的地位。教育走向了片面。 有人说,今天的孩子是情感缺失的一代,且不说生活中的软弱、冷漠、自私,我们也不断地听到像马加爵杀戮同学、刘海洋浓硫酸泼熊、中学生弑母、自杀、校园暴力等触目惊心的惨案。
我们通过反思,认识到:现代人的教育决不能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今天的语文教学,也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的责任。在中学教学中,语文学科最有可能实践情感、生命教育,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人文性最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资源最丰富,与生活最密切,生命,情感理应在情感教育中欢歌。教书育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阅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针对如上理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建构学生完美的人格。
1. 情境演绎,激发情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很快地进入课文表现的情感境界。因为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把文字背后丰富的信息还原、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形象;另一方面,它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接通学生平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背景介绍,视听结合,结合生活实际提问,教师语言体态感染,启发学生联想等等,都可以使学生缘境入情,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生命情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往往是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手段,其实任何一种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语言参与,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积极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丰富学生的情感。
2. 自主参与,体验情感
可以说,文本就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载体,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生命世界。阅读教学中情感的发现、交融、生成和提升,都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来实现。而且,体验是一个人内在的生动的、特殊的、自己的情感、生命活动的过程,它不能简单地给予、灌输,只能亲自参与。正如鲁迅在《社戏》中所说:从那以后,再也吃不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阅读体验也是如此,它还是一种对文本的自我建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体验策略,如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朗读吟诵中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达到心与心的相通。入情的美文美读远胜于苍白的解说,入境的体味远胜于枯燥的肢解。又如角色扮演、引发联想和想像等等,都不失为自主体验情感教学的好方法。
3. 迁移外化,表达情感
所谓迁移外化,就是使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倾吐出来,并得以拓展、深化。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如个别发言,对话讨论、辩论、朗读等都可以达到这一效果。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又可以得到相互的交流,既能提高学生对情感的理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的情感表达方式。
我们也可以借助书面的文字对情感加以表达。当然这最好能在课堂内形成,到课堂外去实施,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本文的作者(或文中某一角色),当你……时,你会怎么做(想),请您写下来。类似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既得到外化,又得到深入和拓展。
渗透在语文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的教育,正是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的感召下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点和归宿。
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是目前最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性文件。走进新课程,必须学习、研究、内化其中的理念和思想,更必须有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这将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困惑和痛感。但我们必须坚定而热情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新店中学 361102)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阅读课;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33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71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场所。它是新课程的一个窗口,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教学行为,了解教学动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课堂教学研究专家余映潮先生这样表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课堂人际关系与课堂结构形态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视野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当然,它也是与我们熟悉的比较传统的教学有着血肉联系的课堂。
走进新课程,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语文阅读课——从事先规定细节的僵化设计走向了多元开放、灵活动态的弹性预设,从教师霸权的“一言堂”走向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从偏重认知能力走向了促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精彩,带来了生机。
穿越昨日和明天的思考,笔者认为,教师是实现新课程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让新课程只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我们除了学习新理念,更应该以自身的探索意识和实践智慧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不断建设、成熟起来,让自己的课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
在此,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三方面谈谈新课标下语文阅读课的新型教学行为。
一、追求弹性预设,共享生成美
反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教学设计,追求教师的权威性,教参的标准化,过程的规定性、细节化,即无视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面,简单、封闭而主观。这种状态,由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的扭曲而愈演愈烈,导致呆板僵化,并由此衍生出烦琐、被动、了无生机的课堂,这样强行灌输的刚性设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符合时代的需要,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优化的设计。而且,课堂教学活动应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立体多边的群体活动,极富创造机制。基于此,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预设,预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展现课堂生命的自由,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预设”的“弹性”并不意味着课堂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师必须胸中有书,心中有人,手中有法,灵活机智地调控课堂。
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应当对教材有独特的处理和整合,在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设计灵活的板块,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尔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二、倡导师生互动,共享和谐美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三千年前的孔孟儒家文化,留下了“师道尊严”这一鲜明的烙印,长期以来,师生之间往往缺乏双向的情感交流和平等沟通,而变得呆板严肃:教师的权威至高无上,学生被动接受。今天,我们越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带来教学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建构,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促使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新课标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说的既是理念,又是对教师讲析行为的限制。)第三,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要学会倾听,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不吝惜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你感悟得很深,说得多好!”“你的语言很有文学色彩”。,“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真诚的投入是教学的催化剂,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维互动,对话才能持续深入,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师生生命力得到共同焕发的过程。
没有师生的互动沟通,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学不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这不仅是知识创生的过程,更是精神生产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师生共享动态和谐的美,保证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三、唤醒生命情感,共享人性美
从人类教育的历史来看,在相当历史时期,都有情感教育的传统,如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情感问题也早为许多教育家所关注,历代一些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对此所作的论述,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实践但一段时间以来,物化世界的缺陷、转型时代的失落,应试教育的功利,师生习惯于从白纸黑字中判断、推理、总结,却漏掉了最有价值最应重视的东西,使教育的情感层面日渐薄弱,处于“灰姑娘”的地位。教育走向了片面。 有人说,今天的孩子是情感缺失的一代,且不说生活中的软弱、冷漠、自私,我们也不断地听到像马加爵杀戮同学、刘海洋浓硫酸泼熊、中学生弑母、自杀、校园暴力等触目惊心的惨案。
我们通过反思,认识到:现代人的教育决不能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今天的语文教学,也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的责任。在中学教学中,语文学科最有可能实践情感、生命教育,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人文性最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资源最丰富,与生活最密切,生命,情感理应在情感教育中欢歌。教书育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阅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针对如上理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建构学生完美的人格。
1. 情境演绎,激发情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很快地进入课文表现的情感境界。因为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把文字背后丰富的信息还原、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形象;另一方面,它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接通学生平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背景介绍,视听结合,结合生活实际提问,教师语言体态感染,启发学生联想等等,都可以使学生缘境入情,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生命情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往往是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手段,其实任何一种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语言参与,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积极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丰富学生的情感。
2. 自主参与,体验情感
可以说,文本就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载体,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生命世界。阅读教学中情感的发现、交融、生成和提升,都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来实现。而且,体验是一个人内在的生动的、特殊的、自己的情感、生命活动的过程,它不能简单地给予、灌输,只能亲自参与。正如鲁迅在《社戏》中所说:从那以后,再也吃不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阅读体验也是如此,它还是一种对文本的自我建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体验策略,如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朗读吟诵中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达到心与心的相通。入情的美文美读远胜于苍白的解说,入境的体味远胜于枯燥的肢解。又如角色扮演、引发联想和想像等等,都不失为自主体验情感教学的好方法。
3. 迁移外化,表达情感
所谓迁移外化,就是使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倾吐出来,并得以拓展、深化。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如个别发言,对话讨论、辩论、朗读等都可以达到这一效果。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又可以得到相互的交流,既能提高学生对情感的理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的情感表达方式。
我们也可以借助书面的文字对情感加以表达。当然这最好能在课堂内形成,到课堂外去实施,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本文的作者(或文中某一角色),当你……时,你会怎么做(想),请您写下来。类似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既得到外化,又得到深入和拓展。
渗透在语文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的教育,正是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的感召下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点和归宿。
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是目前最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性文件。走进新课程,必须学习、研究、内化其中的理念和思想,更必须有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这将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困惑和痛感。但我们必须坚定而热情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新店中学 3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