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扁平人物”是作家按照一个单纯的意念或特征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具有单一性、固定性、夸张化和漫画化的特点。自E·M·福斯特在其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首次提出以来,其在不同文学类型中都有独特表现。系统分析“扁平人物”在不同文学类型中的叙事表现,发掘其在作品中的文本价值及结构功能意义,是对经典理论的重新审视,亦是对现实创作的有力指导。
[关键词]“扁平人物” E·M·福斯特 《小说面面观》 文本表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65-01
不同文学观之下有不同的人物评判标准和文学追求。由于社会历史状况的不同以及文学创作自身的发展变化,扁平人物在各类不同的文学发展阶段和文学流派中都广泛存在,且各具特点。
一、现实主义文学观中的“扁平人物”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是“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观主要的生存土壤。现实主义文学家主张用“清醒的目光”看待世界,创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福斯特的“圆形人物”观和“扁平人物”观,正是在总结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里蒙·凯南在其《叙事虚构作品》中写道:“‘现实主义’的论点——如今处于守势——认为,人物在行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脱离他们生存于其中的事件的独立性,可以在离开特定上下文一定距离时得到有益的讨论。……所谓的‘现实主义’论点是把作品人物看作对一般人的模仿,并且倾向于把他们当作我们的邻居或朋友来对待——加工程度有所不同,同时也把他们从作品的语言组织中抽取出来。”①这个时期的文学人物大多是丰满鲜明、复杂变化的圆形人物。然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扁平人物”依然成就斐然。狄更斯、莫泊桑、欧·亨利、马克·吐温等一些作家就以自身创作需求为根本,在作品中着力塑造扁平人物形象,极大丰富了文学艺术的存在方式。
另外,扁平人物发挥其功能性价值,成为其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的主要存在方式。一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作家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灵魂和主旨的承载者,但此外的具有扁平性特征的次要人物和为交代叙事的功能性人物,就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而言,不可或缺,广泛存在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为调节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关系的构建、牵动整个文本的叙事结构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扁平人物”
现代社会之前,人们对于社会秩序、人类理性保持着一种乐观信赖的态度,相信人是完整的、有自主性的生灵。当生产力逐渐发展,资产阶级成为主宰时,曾被信奉的理想社会、完美人格都没有出现,甚至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精神世界异常空虚不安。于是,对社会产生强烈怀疑否定情绪的思想界上层知识分子,将失去了独立性、自我个性的人,塑造成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类”。个体与他人之间不存在差别,那些所谓的、外在的确定一个人性格特征和思想内涵的东西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因素。《老人与海》中的描绘没有社会背景的交代,桑提亚哥只作为一个符号化的存在,“人”的个性被大大地削弱,强化突出的是整篇作品的精神意义。而人物性格的鲜明独特,使其所蕴涵的意义价值被艺术性地无限放大,这种独特的扁平性却使其达到了典型人物所不能达到的哲学深度和人性深度。
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一副新面孔,認为世界本就是没有秩序可言的,而理性更是不存在的东西,人的属性充满不确定性,难以定义,更多时候只是一个道具,一个符号。现代批评学家雅赖得·伏恺玛认为,“当模仿传统已经被釜底抽薪时,小说中所剩的只能是平面”②。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认为:“那些塑造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人物的作家们,在事实上,只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连他们本身都很怀疑的木偶玩具。以人物刻画为主的小说已经完全属于过去,它标志着,一个时代、一个推崇个人的时代的终结”,如今,“唯‘人’独尊的现象,己经让位于一种更广阔的,不再完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觉悟”③。
三、结语
自文学伊始,人类碍于简陋的生产力水平,对自身性格思想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扁平人物”即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人物形态,其存在时间和人物形象丰富程度都要远远大于“圆形人物”,而随着人类个体意识的加强,社会进步的同时亦促使文学题材的丰富和技巧的娴熟,“扁平人物”于不同文学类型中更是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表现,供人揣摩。
注释:
①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②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与人物塑造.外国语,2000(4).
③(法)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关于几个过时的概念》,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393-394页.
【参考文献】
[1](英)E·M·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2](以色列)里蒙·凯南(著),黄虹伟等(译).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3]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关键词]“扁平人物” E·M·福斯特 《小说面面观》 文本表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65-01
不同文学观之下有不同的人物评判标准和文学追求。由于社会历史状况的不同以及文学创作自身的发展变化,扁平人物在各类不同的文学发展阶段和文学流派中都广泛存在,且各具特点。
一、现实主义文学观中的“扁平人物”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是“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观主要的生存土壤。现实主义文学家主张用“清醒的目光”看待世界,创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福斯特的“圆形人物”观和“扁平人物”观,正是在总结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里蒙·凯南在其《叙事虚构作品》中写道:“‘现实主义’的论点——如今处于守势——认为,人物在行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脱离他们生存于其中的事件的独立性,可以在离开特定上下文一定距离时得到有益的讨论。……所谓的‘现实主义’论点是把作品人物看作对一般人的模仿,并且倾向于把他们当作我们的邻居或朋友来对待——加工程度有所不同,同时也把他们从作品的语言组织中抽取出来。”①这个时期的文学人物大多是丰满鲜明、复杂变化的圆形人物。然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扁平人物”依然成就斐然。狄更斯、莫泊桑、欧·亨利、马克·吐温等一些作家就以自身创作需求为根本,在作品中着力塑造扁平人物形象,极大丰富了文学艺术的存在方式。
另外,扁平人物发挥其功能性价值,成为其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的主要存在方式。一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作家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灵魂和主旨的承载者,但此外的具有扁平性特征的次要人物和为交代叙事的功能性人物,就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而言,不可或缺,广泛存在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为调节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关系的构建、牵动整个文本的叙事结构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扁平人物”
现代社会之前,人们对于社会秩序、人类理性保持着一种乐观信赖的态度,相信人是完整的、有自主性的生灵。当生产力逐渐发展,资产阶级成为主宰时,曾被信奉的理想社会、完美人格都没有出现,甚至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精神世界异常空虚不安。于是,对社会产生强烈怀疑否定情绪的思想界上层知识分子,将失去了独立性、自我个性的人,塑造成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类”。个体与他人之间不存在差别,那些所谓的、外在的确定一个人性格特征和思想内涵的东西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因素。《老人与海》中的描绘没有社会背景的交代,桑提亚哥只作为一个符号化的存在,“人”的个性被大大地削弱,强化突出的是整篇作品的精神意义。而人物性格的鲜明独特,使其所蕴涵的意义价值被艺术性地无限放大,这种独特的扁平性却使其达到了典型人物所不能达到的哲学深度和人性深度。
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一副新面孔,認为世界本就是没有秩序可言的,而理性更是不存在的东西,人的属性充满不确定性,难以定义,更多时候只是一个道具,一个符号。现代批评学家雅赖得·伏恺玛认为,“当模仿传统已经被釜底抽薪时,小说中所剩的只能是平面”②。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认为:“那些塑造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人物的作家们,在事实上,只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连他们本身都很怀疑的木偶玩具。以人物刻画为主的小说已经完全属于过去,它标志着,一个时代、一个推崇个人的时代的终结”,如今,“唯‘人’独尊的现象,己经让位于一种更广阔的,不再完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觉悟”③。
三、结语
自文学伊始,人类碍于简陋的生产力水平,对自身性格思想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扁平人物”即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人物形态,其存在时间和人物形象丰富程度都要远远大于“圆形人物”,而随着人类个体意识的加强,社会进步的同时亦促使文学题材的丰富和技巧的娴熟,“扁平人物”于不同文学类型中更是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表现,供人揣摩。
注释:
①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②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与人物塑造.外国语,2000(4).
③(法)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关于几个过时的概念》,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393-394页.
【参考文献】
[1](英)E·M·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2](以色列)里蒙·凯南(著),黄虹伟等(译).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3]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