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字》作为经典的心理小说和宗教小说,成功地塑造出罗杰·奇林沃斯这一魔鬼代言人的形象。笔者试图从作者霍桑的清教徒信仰的角度,来理解这种人性由善良到邪恶的转变。并从清教的观点来看,真实的人心,其实比万物都诡诈。
关键词:人心;《红字》;诡诈
1850年,《红字》问世后,美国作者霍桑一举成名。《红字》旋即被译成多国文字,畅行全球。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是什么造成《红字》经久不衰的魅力?纵观二十一世纪的地球,婚外情泛滥,离婚成灾,一个简单的婚外情的故事,为何如此深、如此久地扣人心弦?以笔者看来,主要是其中塑造了一些十分真切感人的形象。除了男主角狄梅斯代尔牧师、女主角海斯特之外,另一个男主角罗杰·奇林沃斯的形象也被塑造得十分立体丰富。
作为一个妻子与人通奸的受害者,罗杰·奇林沃斯本该受到读者普遍的同情。然而,纵观全书,人们对他感到的却是恐惧和厌恶。作者霍桑凭着对人心深刻的洞察力,以及高超的表达技能,将罗杰·奇林沃斯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却又真实自然,令人叹惋。
之前的罗杰·奇林沃斯是一个善良、正直、正派、坚贞的人。连他的妻子海斯特也承认他是这样一个人。然而,他们的结合并不是基于热烈的爱情,更不是基于心灵相通的信仰,而是因为“当她的心灵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他却说服她想象自己在他身边是幸福的,这么看来,罗杰·奇林沃斯所犯下的罪孽比后来人家对他所犯的任何罪孽都更为邪恶。”(P100)所以,当才华横溢、年轻英俊、虔诚圣洁的狄梅斯代尔牧师出现在海斯特的生活里,立即在海斯特心里引起强有力的撞击,唤醒了她心中的全部情感。
仇恨将聪明正直的罗杰·奇林沃斯变成魔鬼。聪明才智不再是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是用来折磨情敌狄梅斯代尔牧师的工具。他先是威胁并说服海斯特隐瞒他的真实身份,然后,乔装成医生,一步步地接近目标狄梅斯代尔牧师,并取得对方的信任,二人成为同居一室的朋友。罗杰·奇林沃斯看上去似乎镇定、冷静、文雅,然而,在他身上怀着一种深沉的怨恨,促使他想象出一种隐秘的报复计划。就是把自己装成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对方全部的恐惧、悔恨、痛苦、无效的忏悔、负罪的念头,都必须向他吐露出来。因此,罗杰·奇林沃斯整个人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他由一个“受害者”变成迫害狂。他犯了刺探和折磨人心的不可饶恕的大罪。
就在罗杰·奇林沃斯处心积虑地折磨着狄梅斯代尔牧师的时候,他自己本人先成了一个受害者,一个可怜人,一个面目狰狞的魔鬼的工具。这种变化首先反映在外貌上。海斯特碰到他时发现,他变得益发丑恶了。黑色的皮肤似乎益发灰暗,他的身躯益发畸形。“海斯特记忆最深的是以前他那学者的沉着、镇定的表情,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急切的、搜索的、近乎凶狠而又谨慎设防的神情。”不光是海斯特,小镇的居民们也发现了这一点:“如今,他的脸上出现了某种丑陋和邪恶的成分。这一点,他们先前还没有注意到,可是后来,朝他脸上看得越频繁,也就越明显了。”
罗杰·奇林沃斯的变化说明,一个人只要愿意接受魔鬼的职责,哪怕只有一段时间,也会渐渐地将自己转化成魔鬼。连海斯特都可怜他,为他的仇恨将一个聪明正直的人变成魔鬼而感到可悲!
而罗杰·奇林沃斯认为,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海斯特走错了第一步,种下了罪恶的胚芽。关于海斯特的偷情,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但是作为清教徒的海斯特和狄梅斯代尔,这种事发生在他们身上却是绝对不可。因此,深谙神谕的狄梅斯代尔牧师以死谢罪。海斯特也受到了她应有的惩罚。把罗杰·奇林沃斯变成魔鬼的并不是海斯特以及她所犯的罪,而是人性深处复仇的败坏。一有机会,就会冲破诚实、善良的伪装,狡猾地、执着地大行其道。因为“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17:9)所以,在地上并没有真正诚实、善良的人。当环境来临的时候,人心是经不起考验的。每个人都是一样。因此,罗杰·奇林沃斯的变化就很容易理解了。所谓人性天然的善良和诚实都是靠不住的,都是外在的,甚至都是伪装的。真实的,只是深深掩藏的诡诈的坏到极处的内心。它一有机会就会轻易地冲破外在的伪装,与魔鬼联合,大行其道。
从清教的观点来看,唯一能解救人脱离罪恶的,是十字架上神的舍身拯救。人借着向神认罪悔改,使罪恶得赦免,并有分于神永远的生命。关于这一点,深谙神谕的狄梅斯代尔牧师十分清楚。经过长达七年的挣扎,终于在他圣职生涯最辉煌的一刻,在演讲台上,公开承认自己的罪。最后一口气尽,微笑着进入神的国。霍桑通过狄梅斯代尔牧师一生的经历,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观点: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永恒生命的开始,唯一的道路就是十字架上的救赎。
很遗憾,关于这一点,作者没有安排罗杰·奇林沃斯看见,甚至海斯特也没有看见。她说:“你想怎么对付他就怎么对付他吧!反正他没指望了——我没指望了——你没指望了!小珀尔也没指望了!我们陷于这一阴森罪恶的迷宫,没有出路了!”罗杰·奇林沃斯也说:“这是我们的命运,让黑色的花朵尽情地开放吧!”
狄梅斯代尔牧师死后,罗杰·奇林沃斯立刻在容貌和举止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然憔悴枯萎。因为他的报复行动获得了圆满的成功,邪恶的原则再无物得以支持。如果故事仅止于此,也算是合情合理的自然结局。但是作者霍桑似乎对人性尚存期望,他在结尾似乎安排了罗杰·奇林沃斯良心发现,将自己在小镇上以及英国数目相当可观的财产,遗赠给了狄梅斯代尔和海斯特偷情而生的私生女——小珀尔。并且,作者期盼“在精神的世界里,老医生和牧师(他们是彼此的受害者)也許会不知不觉地发现,他们在尘世间积累起来的仇恨和厌恶,已变成金色的爱了。”但是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也许只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模糊好意罢了。
参考文献:
[1]崔为.霍桑的困惑[J].北方论丛,1992(3).
[2]王秋媛艰辛的救赎之路——从《红字》解读霍桑的宗教观[J].名作欣赏,2011(15).
作者简介:陈清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关键词:人心;《红字》;诡诈
1850年,《红字》问世后,美国作者霍桑一举成名。《红字》旋即被译成多国文字,畅行全球。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是什么造成《红字》经久不衰的魅力?纵观二十一世纪的地球,婚外情泛滥,离婚成灾,一个简单的婚外情的故事,为何如此深、如此久地扣人心弦?以笔者看来,主要是其中塑造了一些十分真切感人的形象。除了男主角狄梅斯代尔牧师、女主角海斯特之外,另一个男主角罗杰·奇林沃斯的形象也被塑造得十分立体丰富。
作为一个妻子与人通奸的受害者,罗杰·奇林沃斯本该受到读者普遍的同情。然而,纵观全书,人们对他感到的却是恐惧和厌恶。作者霍桑凭着对人心深刻的洞察力,以及高超的表达技能,将罗杰·奇林沃斯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却又真实自然,令人叹惋。
之前的罗杰·奇林沃斯是一个善良、正直、正派、坚贞的人。连他的妻子海斯特也承认他是这样一个人。然而,他们的结合并不是基于热烈的爱情,更不是基于心灵相通的信仰,而是因为“当她的心灵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他却说服她想象自己在他身边是幸福的,这么看来,罗杰·奇林沃斯所犯下的罪孽比后来人家对他所犯的任何罪孽都更为邪恶。”(P100)所以,当才华横溢、年轻英俊、虔诚圣洁的狄梅斯代尔牧师出现在海斯特的生活里,立即在海斯特心里引起强有力的撞击,唤醒了她心中的全部情感。
仇恨将聪明正直的罗杰·奇林沃斯变成魔鬼。聪明才智不再是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是用来折磨情敌狄梅斯代尔牧师的工具。他先是威胁并说服海斯特隐瞒他的真实身份,然后,乔装成医生,一步步地接近目标狄梅斯代尔牧师,并取得对方的信任,二人成为同居一室的朋友。罗杰·奇林沃斯看上去似乎镇定、冷静、文雅,然而,在他身上怀着一种深沉的怨恨,促使他想象出一种隐秘的报复计划。就是把自己装成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对方全部的恐惧、悔恨、痛苦、无效的忏悔、负罪的念头,都必须向他吐露出来。因此,罗杰·奇林沃斯整个人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他由一个“受害者”变成迫害狂。他犯了刺探和折磨人心的不可饶恕的大罪。
就在罗杰·奇林沃斯处心积虑地折磨着狄梅斯代尔牧师的时候,他自己本人先成了一个受害者,一个可怜人,一个面目狰狞的魔鬼的工具。这种变化首先反映在外貌上。海斯特碰到他时发现,他变得益发丑恶了。黑色的皮肤似乎益发灰暗,他的身躯益发畸形。“海斯特记忆最深的是以前他那学者的沉着、镇定的表情,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急切的、搜索的、近乎凶狠而又谨慎设防的神情。”不光是海斯特,小镇的居民们也发现了这一点:“如今,他的脸上出现了某种丑陋和邪恶的成分。这一点,他们先前还没有注意到,可是后来,朝他脸上看得越频繁,也就越明显了。”
罗杰·奇林沃斯的变化说明,一个人只要愿意接受魔鬼的职责,哪怕只有一段时间,也会渐渐地将自己转化成魔鬼。连海斯特都可怜他,为他的仇恨将一个聪明正直的人变成魔鬼而感到可悲!
而罗杰·奇林沃斯认为,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海斯特走错了第一步,种下了罪恶的胚芽。关于海斯特的偷情,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但是作为清教徒的海斯特和狄梅斯代尔,这种事发生在他们身上却是绝对不可。因此,深谙神谕的狄梅斯代尔牧师以死谢罪。海斯特也受到了她应有的惩罚。把罗杰·奇林沃斯变成魔鬼的并不是海斯特以及她所犯的罪,而是人性深处复仇的败坏。一有机会,就会冲破诚实、善良的伪装,狡猾地、执着地大行其道。因为“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17:9)所以,在地上并没有真正诚实、善良的人。当环境来临的时候,人心是经不起考验的。每个人都是一样。因此,罗杰·奇林沃斯的变化就很容易理解了。所谓人性天然的善良和诚实都是靠不住的,都是外在的,甚至都是伪装的。真实的,只是深深掩藏的诡诈的坏到极处的内心。它一有机会就会轻易地冲破外在的伪装,与魔鬼联合,大行其道。
从清教的观点来看,唯一能解救人脱离罪恶的,是十字架上神的舍身拯救。人借着向神认罪悔改,使罪恶得赦免,并有分于神永远的生命。关于这一点,深谙神谕的狄梅斯代尔牧师十分清楚。经过长达七年的挣扎,终于在他圣职生涯最辉煌的一刻,在演讲台上,公开承认自己的罪。最后一口气尽,微笑着进入神的国。霍桑通过狄梅斯代尔牧师一生的经历,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观点: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永恒生命的开始,唯一的道路就是十字架上的救赎。
很遗憾,关于这一点,作者没有安排罗杰·奇林沃斯看见,甚至海斯特也没有看见。她说:“你想怎么对付他就怎么对付他吧!反正他没指望了——我没指望了——你没指望了!小珀尔也没指望了!我们陷于这一阴森罪恶的迷宫,没有出路了!”罗杰·奇林沃斯也说:“这是我们的命运,让黑色的花朵尽情地开放吧!”
狄梅斯代尔牧师死后,罗杰·奇林沃斯立刻在容貌和举止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然憔悴枯萎。因为他的报复行动获得了圆满的成功,邪恶的原则再无物得以支持。如果故事仅止于此,也算是合情合理的自然结局。但是作者霍桑似乎对人性尚存期望,他在结尾似乎安排了罗杰·奇林沃斯良心发现,将自己在小镇上以及英国数目相当可观的财产,遗赠给了狄梅斯代尔和海斯特偷情而生的私生女——小珀尔。并且,作者期盼“在精神的世界里,老医生和牧师(他们是彼此的受害者)也許会不知不觉地发现,他们在尘世间积累起来的仇恨和厌恶,已变成金色的爱了。”但是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也许只是作者一厢情愿的模糊好意罢了。
参考文献:
[1]崔为.霍桑的困惑[J].北方论丛,1992(3).
[2]王秋媛艰辛的救赎之路——从《红字》解读霍桑的宗教观[J].名作欣赏,2011(15).
作者简介:陈清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