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不能离其宗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sgdf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聆听了九节以科普说明文《神奇的极光》与《这个世界的音乐》为课题,充分调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语文优质课。在一饱变幻莫测的美丽极光的眼福和美妙动听的各式音乐的耳福之后,心中有些许遗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给予学生更鲜明的感官刺激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时,我们丢失了语文的原汁原味。
  这让笔者记起一则关于台湾学者李敖的故事。上世纪末,一位记者上门采访李敖。只见李敖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的翻开,有的夹着书签。只有房角上那台电脑蒙着厚厚一层灰。李敖笑着说:“我会玩电脑,可是,我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个拒绝电脑的人。”
  电脑,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部件。李敖拒绝电脑,缘于他对经典文本阅读的热爱,缘于他想保留文本的原汁原味,但这种拒绝,其实并不高明。而笔者聆听的几节语文优质课热衷于多媒体的使用,或放图片或播音乐,显然也不明智。
  以上两种现象“热衷”与“拒绝”恰恰体现了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的根本问题。鉴此,笔者提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变”与“不变”的论题,与有相同疑惑的同仁探讨,以期能在两者的整合中寻得一条高明且明智之路。
  
  二、“不变”的语文味儿
  
  “味儿”,是事物具有的某种“特质”或“特性”。“语文味儿”是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
  它的内涵是“语文”。它的外在形式是语言文字。它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
  所有搞活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现代信息技术都只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留下记忆的抛锚点,其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读、写、听、说的语文技能。如果只是停留在把课文变成美丽的彩色图画、动感的音像,看来生动形象、意趣盎然,久而久之,却会损害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
  比如在笔者所听的两节同以《神奇的极光》为课题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课中,在解决“极光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时,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极光的图片,在配乐中让学生欣赏美轮美奂的极光图后,直接请学生回答“极光有什么特点”;而另一位教师则先请学生带着该问题阅读文本中相应的语段,筛选作者都用了哪些成语来写极光的特点,在结合文本解决问题后,再带学生欣赏具体特点下的极光图片。比较这两节课,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前一教师过分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脱离了语文文本,使语文课少了语文味儿;而后一位教师注重了语文的外在形式是语言文字,紧扣文本落实语言文字,充分体现了语文味儿,最后对应学生所归纳的“极光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极光图片,使语言文字与具体形象联系、沟通起来,给予学生视觉刺激,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无疑,在这点上,后一位教师是成功的。
  所以,任何载体下的语文课都必须回到“语文味儿”上,这才是语文的“通灵宝玉”。
  
  三、“变化”的语文呈现载体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是语文教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信息技术以智能化教学平台的方式,实现传统语文教育教学资源、课内外教学、语文教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等的多维整合。
  把语文文本的阅读与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对立则是浅薄的。因为强调经典文本的阅读看重的是它的内容,而不是载体。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而言,只是一种载体,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语文教学势必要发生诸多变化。
  教学媒体的转变。使教学媒体不再只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创设情景,为激发和引导学生交流、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创造条件。
  教学过程的转变。传统教学是严谨有序的知识传递过程,而在整合的环境中,现代教学则是情境的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的过程,应是将原来的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要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学生则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的主宰者。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变与不变”课例探讨
  
  那么,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中既保持“语文味儿”的不变,又坚持语文呈现方式的变化呢?笔者将从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和现代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两种课型进行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这一整合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成效也最显著,已构建出一些阅读整合模式,如“主题探索式阅读模式”等。这种整合基本包括四个教学环节:
  一是创设情境,即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渲染意境,激发情感。如笔者在上《我与地坛》一文时,导入时在展示处理过的地坛黑白照片时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会古老而律动的生命主旋律。为全文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是自主学习,即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以“主题探索式阅读模式”为例,每一学期或每一个月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阅读的主题(或老师提供学生可选择的话题),搜集有关内容,按照一定的结构整理成某一主题(人物或话题)的卷中夹。一段时间下来,学生收效颇大,不仅加深了对相关主题的理解,而且形成了对于这一主题的自己的思想。
  三是建构应用,即学生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充分占有信息,并利用所占有的内容来解决语文文本中的问题。如一位教师在讲《哀江南》(选自《桃花扇》)时,课堂进行到对人物命运归宿的预测谈论时,教师在课件上链接了《桃花扇》各版本的人物结局及历代名家对该问题的看法的网页,让学生在充分占有信息后建构一定的知识体系加以应用,解决问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
  与传统写作教学相比,把多媒体、网络引进写作教学,明显提高了写作教学的质量。这种整合课型多由创设情境、搜集素材、表达修改、评议发表几个环节组成。
  比如一位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络作文评价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那节课的授课内容为“《边城》专题学生习作及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依托学习网站。网站创设了边城独特的情境,学生可以根据网站提供的链接去搜集素材,学生完成的习作可传到“学生习作展评”栏目中的“美丽的边城,动人的歌”条里,然后学生在“学习网站”上赏析习作,相互评价、借鉴。从课堂学习的情况上看: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评价的积极性很高,阅读量、思考量是传统作文课的五六倍,师生、生生实时互动的生动格局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作文讲评中教师主讲主评、学生主听少评的高投入、低收效的现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随着我们进入空前复杂的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一只脚牢牢地踏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石上,即语文永远要保持新鲜的“语文味儿”;另一只脚要迈向未来,以更新更快的方式与载体传递包含“语文味儿”的语言文字。但无论未来怎样的变化,无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何等惊人的能力,它永远不能取代语文的原汁原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文章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这杯茶的颜色清新自然,即遍地珠玑如诗的语言鉴赏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此文语言优秀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   有短句,如:“山如眉黛,
期刊
新课标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前苏联著名作家爱德堡说:“读书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在完成与作家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的内容,若要做到这一点,还须依靠读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若能发挥想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想象出丰富
期刊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定居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时所写在蜀国的头两年,杜甫有过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因此心情也比较舒展愉快他写了一些蜀中的风土人情和山水风景诗,展示了杜甫的五律的另一面这类的诗有:《田舍》《西郊》《江亭》《春夜喜雨》等《春夜喜雨》表面上看是一首咏物写景诗,其实更
期刊
习惯上说的辛派词人是指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词风倾向豪放{1}一派的爱国词人其代表作家有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韩元吉陈亮刘过等历来人们提及辛派词,多以“豪放”一语概括之,事实上,辛派词人的词作不尽是“豪放”,还不乏幽愤悲凉及深婉纤丽之作  辛派词人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较此前安定,但靖康之耻及山河破碎的现状仍激发无数胸怀天下的文人“要补天西北”,“不斩楼兰心不平”这种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便催生了大
期刊
散文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是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并抒写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言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心声,从而去表现自己,也表现、批判现实世界的各方面,揭示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郁达夫先生也曾说过:散文就是要“表现作家的个性”。因此,散文是有“个性”的,阅读散文就应
期刊
案例背景说明:    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必修)选入了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说理散文《花未眠》这篇小品不事铺张,意随笔到,引人深思  高中阅读与鉴赏的目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6条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把文学的观念由作家——作品转到了文本—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历来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人物如果离开了小说中非常独到和精妙的典型环境,则无疑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可见,读鲁迅的小说,不可遗忘的是他的典型环境的开拓。下面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鲁迅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描写。  一般来讲,自然环境常常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出现在作品之中,体现出某种地方色彩,同时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情的作用,而细细品味鲁迅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却
期刊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的充满纯真的童年,以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少女生活,随着宋代社会的动荡而成为美好的往昔。处于两宋之际,士大夫沉溺之时的李清照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她在《夏日绝句》中喊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不
期刊
乐府诗歌《陌上桑》和《木兰诗》历来很受读者青睐,流传千古,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显示出它们深刻、丰厚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使得千百年来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秦罗敷也由此成为中国美女的通称。两首诗歌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人物的独立人格都全方位呈现出“至美”,这种超越现实的“至美”贯穿始终,使得两首诗歌在诸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与命运抗争的主题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