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思考文化消费空间与文化认同的逻辑关系后,以南京1912街区与南京博物院民国馆为研究范例,从两者皆用民国历史文化资源,并从完整性、定位与运营、生活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民国文化资源;文化空间;城市肌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1
一、引言
现代社会城市的高度发展和快速变迁,不仅使中国城市面临本土化城市形象失色、千城一面的问题,如何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将影响城市形象建设与品牌打造,并且联接城市居民的心理归宿感、文化认同感,会进而影响到民族凝聚力以及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而如何创新性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建构能够反映城市意识形态、文化趣味以及都市文化品格塑型的城市肌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
二、文化消费空间与文化认同的逻辑联系
文化消费空间,是在旧城更新大潮下将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的区域挖掘出市场潜力,并在消费文化风潮日当盛行中,结合城市各方需求所诞生的产物。在各方因素耦合的过程中,诞生形成了许多新兴的消费群体,这些群体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品位与审美喜好,群体间与文化消费空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体验过程,进而诱发成消费行为,这一过程中社会群体的价值、行动取向得到集中体现,成为团体增强内聚力的价值基础,得到集体观念的形成,从而成为文化认同感。
这其中最大的矛盾点在于消费群体形成文化认同之感是种自发性的行为,而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是在多方需求耦合下被动进行的空间改造,这其中容易缺失的是文化空间的“活态”与群体认同的持久性。
1.精神内容的完整性
对于精神内容的完整性,表现在价值生产过程中,能否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汲取,单一文化符号的解码与编码对消费群体的触动难以上升为文化品位。
南京1912与民国馆均建立在南京这座民国历史文化遗迹最为丰富、民国建筑规模最多、保证最好、分布最集中的城市。南京1912文化主题街区其完整性体现在景观设计与民国建筑风格的一致性上,并通过街心广场主题反映出民国倡导的精神思想,即“自由、民主、博爱、共和”。
而民国馆本身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用完整的手法保护再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情、历史原貌,它的细节讲究与整体布局是精心设计,具有完备性。民国馆复原了街区的肌理、街巷格局、建筑组织方式,其表达的内容包括衣食住行、休闲与娱乐,完全按照民国原本的建筑风貌与组织方式来设计。
2.定位与运营
定位与运营考虑的是商业集聚与运作情况,这直接关乎生产方的“供血机制”与可持续生产能力。1912和民国馆的功能定位的差异在于:一个带有商业地产性质的项目深化文化价值内容。另一个是在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上开掘的经济价值。
以“城市客厅”为目标定位的1912其消费人群锁定在城市白领、小资、成功人士、外籍人士、商务客人、游客等,它是以消费文化的植入为技术路径,是对民国建筑元素符号的扩充。民国馆在博物馆展览性质上开发了商业功能,整体营造的是市井生活氛围。民国馆内的商业集聚带有内生性,即在街巷格局与组织方式下必然要求的商铺,带有现代时尚风貌特色的企业很难进入,在这层规避隔膜下,民国馆得以活态性的回归到民国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的精髓。
之所以两者能达到不一样的体验效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者的运营主体不同,南京1912是带有外包性质的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商为南京东方企业和美力三采有限公司。而南京博物院民国馆是在江苏省文化厅的主持下进行二期建构打造的产物,街区内的商铺受到文化厅、文物局、博物院等多方考核才得以落地,两者的经营性质有很大差异。
3.生活性
生活性是关乎市民社会生活的文化土壤的活态性与持久性问题,需要真正融入到市民的生活之中去,而能否在環境里孕育出具有活性的人文气息、艺术气息是城市空间应该思考的地方。
南京1912在街区内交通动线的设计上满足了便捷性、私密性以及可视性3个原则。①在整体布局上考虑到顾客的消费习惯,将客流量大翻座频率快的餐饮至于中区,待消费者就餐完毕后可选择步行至后街酒吧区,增加了消费的便捷性。同时,南京1912街区的动线设计还兼顾了私密性。这些细微而科学的空间设计提升了消费的便利性,保证了顾客对于1912街区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民国馆本身的生活化呈现具有典型的“复古”、“怀旧”特色,“民国风”代表的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以“海派文化”为典型代表。但是民国馆因属于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制度与运营方式决定了这只是生活与历史之间的时空缝隙,真正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场所和集聚地较难实现。
三、总结
通过南京1912与南京博物院民国馆这两个带有近代历史风貌空间的对比,可看出消费文化相结合的空间再生产中,会出现民国历史文化价值异化与回归的两种不同的产物,一种受到商业性改造后在空间性质与功能上转变为商业旅游文化休闲街区,其规划、运营受到权利、资本、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成为城市消费空间,不同利益主体在空间中进行认知、感知和实践,逐渐把空间定位与格调衍生成为现代都市的中高端休闲消费区域,生活气息偏向聚会、商务、娱乐,反映着“小资”的文化品位。南京博物院民国馆由于是在政府引导与管制下改造完成,依托于博物院的文物藏品资源和研究背景,能够保证复原风貌区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并能符合现代下“民国风”、“怀旧复古”风潮,一定程度上缓解都市压力和生活焦虑,但由于展馆性质难以达到生活化要求。
注释:
①刘云.当代中国文化休闲街区规模发展的模式探索——以“南京1912”文化街区为例[J].艺术百家,2011,03.
关键词:民国文化资源;文化空间;城市肌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1
一、引言
现代社会城市的高度发展和快速变迁,不仅使中国城市面临本土化城市形象失色、千城一面的问题,如何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将影响城市形象建设与品牌打造,并且联接城市居民的心理归宿感、文化认同感,会进而影响到民族凝聚力以及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而如何创新性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建构能够反映城市意识形态、文化趣味以及都市文化品格塑型的城市肌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
二、文化消费空间与文化认同的逻辑联系
文化消费空间,是在旧城更新大潮下将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的区域挖掘出市场潜力,并在消费文化风潮日当盛行中,结合城市各方需求所诞生的产物。在各方因素耦合的过程中,诞生形成了许多新兴的消费群体,这些群体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品位与审美喜好,群体间与文化消费空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体验过程,进而诱发成消费行为,这一过程中社会群体的价值、行动取向得到集中体现,成为团体增强内聚力的价值基础,得到集体观念的形成,从而成为文化认同感。
这其中最大的矛盾点在于消费群体形成文化认同之感是种自发性的行为,而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是在多方需求耦合下被动进行的空间改造,这其中容易缺失的是文化空间的“活态”与群体认同的持久性。
1.精神内容的完整性
对于精神内容的完整性,表现在价值生产过程中,能否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汲取,单一文化符号的解码与编码对消费群体的触动难以上升为文化品位。
南京1912与民国馆均建立在南京这座民国历史文化遗迹最为丰富、民国建筑规模最多、保证最好、分布最集中的城市。南京1912文化主题街区其完整性体现在景观设计与民国建筑风格的一致性上,并通过街心广场主题反映出民国倡导的精神思想,即“自由、民主、博爱、共和”。
而民国馆本身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用完整的手法保护再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情、历史原貌,它的细节讲究与整体布局是精心设计,具有完备性。民国馆复原了街区的肌理、街巷格局、建筑组织方式,其表达的内容包括衣食住行、休闲与娱乐,完全按照民国原本的建筑风貌与组织方式来设计。
2.定位与运营
定位与运营考虑的是商业集聚与运作情况,这直接关乎生产方的“供血机制”与可持续生产能力。1912和民国馆的功能定位的差异在于:一个带有商业地产性质的项目深化文化价值内容。另一个是在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上开掘的经济价值。
以“城市客厅”为目标定位的1912其消费人群锁定在城市白领、小资、成功人士、外籍人士、商务客人、游客等,它是以消费文化的植入为技术路径,是对民国建筑元素符号的扩充。民国馆在博物馆展览性质上开发了商业功能,整体营造的是市井生活氛围。民国馆内的商业集聚带有内生性,即在街巷格局与组织方式下必然要求的商铺,带有现代时尚风貌特色的企业很难进入,在这层规避隔膜下,民国馆得以活态性的回归到民国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的精髓。
之所以两者能达到不一样的体验效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者的运营主体不同,南京1912是带有外包性质的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商为南京东方企业和美力三采有限公司。而南京博物院民国馆是在江苏省文化厅的主持下进行二期建构打造的产物,街区内的商铺受到文化厅、文物局、博物院等多方考核才得以落地,两者的经营性质有很大差异。
3.生活性
生活性是关乎市民社会生活的文化土壤的活态性与持久性问题,需要真正融入到市民的生活之中去,而能否在環境里孕育出具有活性的人文气息、艺术气息是城市空间应该思考的地方。
南京1912在街区内交通动线的设计上满足了便捷性、私密性以及可视性3个原则。①在整体布局上考虑到顾客的消费习惯,将客流量大翻座频率快的餐饮至于中区,待消费者就餐完毕后可选择步行至后街酒吧区,增加了消费的便捷性。同时,南京1912街区的动线设计还兼顾了私密性。这些细微而科学的空间设计提升了消费的便利性,保证了顾客对于1912街区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民国馆本身的生活化呈现具有典型的“复古”、“怀旧”特色,“民国风”代表的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以“海派文化”为典型代表。但是民国馆因属于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制度与运营方式决定了这只是生活与历史之间的时空缝隙,真正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场所和集聚地较难实现。
三、总结
通过南京1912与南京博物院民国馆这两个带有近代历史风貌空间的对比,可看出消费文化相结合的空间再生产中,会出现民国历史文化价值异化与回归的两种不同的产物,一种受到商业性改造后在空间性质与功能上转变为商业旅游文化休闲街区,其规划、运营受到权利、资本、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成为城市消费空间,不同利益主体在空间中进行认知、感知和实践,逐渐把空间定位与格调衍生成为现代都市的中高端休闲消费区域,生活气息偏向聚会、商务、娱乐,反映着“小资”的文化品位。南京博物院民国馆由于是在政府引导与管制下改造完成,依托于博物院的文物藏品资源和研究背景,能够保证复原风貌区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并能符合现代下“民国风”、“怀旧复古”风潮,一定程度上缓解都市压力和生活焦虑,但由于展馆性质难以达到生活化要求。
注释:
①刘云.当代中国文化休闲街区规模发展的模式探索——以“南京1912”文化街区为例[J].艺术百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