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g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初两个阶段。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人再度进入中国,并带来西方新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促使清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推行洋务运动。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担任督抚大员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派们,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他们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器物,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本文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高考考点,精选例题对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末的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这段历程进行剖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一时期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与演变。
  一、“开眼看世界”源于民族危机的加剧
  例1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解析 本题容易产生误读与误判,解题关键是对题干中主要信息的准确把握。其中从材料“最初觉醒”和“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综合来考虑,时间应定位在鸦片战争前后,近代先进中国人认识到民族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其中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魏源,林则徐被称作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根据林则徐提供的材料编撰《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鸦片战争前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后所做出的一次积极回应。
  答案 B
  点拨 这道题目需要把握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题目涉及的场景进行准确的时间定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比较、推理,在明确试题的考察点的基础上作答。面对这种材料类试题,同学们要准确把握关键信息,回避一些让人费解的概念或词语,紧扣所学的知识与知识结构,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中体西用”对洋务运动结局的影响
  例2 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
  解析 考查对标点断读(或句读)的准确把握。通读材料,可知是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的抨击之语,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材料强调说明议院等政治制度是西方的“本”与“体”,轮船大炮等科学技术是西方的“末”与“用”。准确理解了“本”“末”“体”“用”这些概念的含义,就很容易作答。
  答案 B
  点拨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实际是就是考量同学们对“本”“末”“体”“用”等历史概念的理解。對这种类型的试题,首先不要被其中的①②③等数字符号迷惑,要把这些数字放在一旁通览材料;其次抓住重要的历史学科术语或概念,理顺读通材料。当然文言文中句读的一些技巧也有助于解答此类试题。
  三、戊戌变法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例3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析 本题题干提供的历史信息比较多,甚至可以说有些杂乱,容易让同学们迷失方向。因此抓住“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的设问就特别重要。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但放弃“天朝”观念与中国文化优越的观念,总体来看成效不大,“中体西用”的思想就是证明。戊戌变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思想的启蒙。材料中“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答案 D
  点拨 本题考查同学们阅读历史史料,准确解读和阐释历史史料的能力。处理这种类型的试题,答案一定要与所提出的问题切合,也就是同学们的正确审题的意识与能力是解题关键。从今年湖北省高考历史选择试题看,对历史材料的考查已经到了一个更高阶段,即四个选择项都与材料有关联,简单的排除法已不适用。对于此类试题,同学们要把材料解读时的发散点与题干的要求密切结合,以求所选答案恰如其分。
  四、对西学的吸纳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例4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解析 本题较难,不容易选择。解题关键是对维新派的理解,特别是维新派对中西学认识的解读与理解。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而维新派则主张大力学习西方知识,变法革新,力图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维新派在政治体制上革新的要求日益强烈。同学们明确了这些,再阅读选项就显得轻松些。如A项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排除A项。B项强调中西文化之间只是性质而非程度的差异,主张用中国文明救西方文明,显然与维新派的主张不同,应排除。D项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舟车之有两轮),排除D项。C项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符合维新派既重视学习西方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   答案 C
  点拨 这类试题属于考查同学们把握“史论一致”观念的试题,首先要明确呈现形式,即是用史料说明史论还是先有史论要找出对应的史实;其次,对用史料说明史论的试题,一定要抓准题干设问的关键词,关键词其实是思维的发散点,另外,对先有史论要找出史实的试题,一定要明确历史结论的内涵,界定思考的区域,例如本题是用思想观点证明政治立场。这类试题拓展的空间可以十分宽广,同学们有必要立足书本,借助各种方式与途径把教学范围中涉及的概念、结论等仔细梳理,形成理性认识,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西方思想文化对近代中国冲击巨大,影响深远。从宏观上把握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也是必要的。从“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器物到维新变法與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到深逐次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就要求大家在学习文化科技模块内容时,要考虑与经济发展模块及政治发展模块的关联。这样的操作有助于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记忆。
  1.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来看,林则徐最突出的贡献( )
  A.引导关注世界,打破了国人愚昧和闭塞
  B.领导禁烟斗争,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骄纵
  C.精心编著《四洲志》与《各国律例》
  D.提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建议
  2.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下面与“新”相关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
  A.国内政局动荡难以发挥作用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未能真正明确西方富强的缘由
  D.面临西方国家军事侵略而终止
  4. 有人针对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的作为说:“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对维新运动的结局有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参半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5. 某历史研究小组成员小明、小刚、小宁、小敏,要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言论进行研读,其中他们找到了四则材料并进行了分析,①“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③“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④“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小明认为①中有“道亦不变”,该观点属于道家的观点
  B.小刚提到②中有“先有君臣之理”, 该观点属于董仲舒的观点
  C.小敏认为③中有“受命之君”,该观点属于法家的主张
  D.小宁提到④中有“所谓大盗窃国者耳”,是维新派的说法
  1~5 ADCBD
其他文献
文言文句翻译类题以其较高的分值在语文高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想要顺利得到高分,就需要我们灵活掌握相应的翻译方法。  “信、达、雅”是我们文言翻译追求的最高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就要能够对“留、补、删、换、调、变”的六字翻译方法融会贯通。而“换”更是所有方法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翻译方法,替换得精准与否,直接决定了我们在文言文句翻译类题上的成败!  换什么?怎么换?下面我们主要以近几年湖北高考中的文言文句
期刊
一、“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希腊先哲  例1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苏格拉底的
期刊
pour  vt. 使液体连续流出,倾倒,倒出  Don’t pour hot water into the glass cup or it will crack.  不要把热水倒入玻璃杯,否则它会裂开。  Will you pour the coffee for me?  能为我倒点咖啡吗?  vi. 1. (液体,烟,光等)涌流;倾泻;喷发  There was thick black smo
期刊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说事为由头,使词句变得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所写的年代不同,分别是辛弃疾中年时和晚年时的作品,但用典抒怀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这两首词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把历史故事用入词中,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
期刊
哲学引文类选择题是以谚语、成语、诗词歌赋、名人名言、书刊社论、讲话指令等作为背景材料,解答这种类型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将引文放在合适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本文尝试着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对该题型进行概括、总结,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第一步:细细品读名言警句,准确、全面获取背景材料有效信息。要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既要把握背景材料中心意思,又要抓住其关键词。要把名言警句放在恰当的语境或环境中去理
期刊
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分析  1.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通过对近代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  “高—高—低”模式出現在工业革命以前;基本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
期刊
曲线类选择题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新颖灵活等特点,注重考查同学们的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本文就近三年高考曲线题予以分析,就相关知识技巧予以归纳。  曲线类选择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曲线主题,知道考查哪类曲线(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相关商品变动曲线等);其次根据信息,弄清量的比例关系,这是解题的关键。具体方法如下:  一、需求曲线  例1 一般来说,一国粮食产量大幅度
期刊
鸦片战争后,伴随的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也在不断探索救国救亡的道路。从地主阶级到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也由“学造器物到仿形制度再到研究思想解放”这样一个过程不断深入。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一个过程。本文以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线索,立足于近几年的考点,精选例题进行解析,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
期刊
古诗词鉴赏重在跟“踪”寻“迹”, 循诗入义,披诗入情,沿情索理,其目的在于读懂,读深,读透。为此,我们不妨从“三定位”入手,探究突破古诗词鉴赏瓶颈的方法。  一、形象定位:扫清阅读障碍  阅读古诗词,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一个形象(意象)。这些形象(意象)是我们扫清阅读障碍,挖掘古诗词深刻的蕴藉的凭借。透过这些鲜活的形象,我们能感受诗情,领悟诗意。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期刊
开放型的文化主观题首次出现在2010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马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中,该种试题再次出现,不仅设问呈现开放性,参考答案也更加开放。在学习过程中,有同学常常把这类试题同评析类试题混淆,导致答题出现偏差。因此,有必要熟悉这类试题的特点,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例1 材料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