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救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g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是一部剖析新世纪乡村农民自杀现象和自杀遗族心理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自己在十日内调查到的农民自杀的故事,从农民自杀现象多角度分析农民自杀的原因,并探寻农民救赎之路。
  关键词:自杀;苦难;救赎
  作者简介:卢晶晶(1990.9-),汉族,女,江苏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方向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1
  一、生存之难
  在《生死十日谈》中,绝大部分死亡案例都与贫穷和疾病有关系。小说中涉及到了癌症等不治之症,也提及到了糖尿病、骨质增生等慢性疾病,不论什么病,在贫穷的农村人那里,都是富贵病,他们没有经济能力,也不愿拖累家人,只有在无奈之中选择死亡。
  小老头因为得了骨质增生,不愿拖累家庭,选择自杀;周凡荣的老婆,怀疑自己是胃癌,在没诊断的情况下跳水塘自杀;姜立修服毒没钱抢救,只好被拉回来等死。一根廉价的绳索,一瓶廉价的农药,一个平静的湖面,就结束了一个宝贵的生命,这多少有点讽刺,但这就是农村的现实。
  愚昧也时常导致悲剧。作品中写了一位母亲因为愚昧而害死四个儿子的故事。因为贫穷,四个儿子都没有娶妻,老人给四儿子娶了媳妇,却让大儿子入了洞房,老四怀恨在心报复,老大喝药自杀。老二强奸了弟媳,后来感染了狂犬病,也自杀了。老三出走,领回一个女孩,但因家里太穷,女孩偷偷溜走,老三绝望自杀。贫穷是家庭苦难的根源,但是母亲的做法实在太过愚昧,它破坏了基本的家庭伦理。
  越是贫穷,疾病就越显可怕,越是愚昧,文明就越难以立足,恶性循环使农民陷入生存怪圈,这也是长久以来困扰农民的积习。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贫穷威胁健康,疾病加剧贫穷,贫穷抵制文明,许多农民就在贫穷、疾病中生活,当生存之困越来越接近他们忍受的底线,他们选择自杀,以死来终结生的苦难。
  二、精神之困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物质与精神的不同步,常常造成精神上的困惑。陈国和把农民向城求生的奋斗历程总结为“向城求生的死亡之旅”。[1]
  耿春江为了儿子出国将来留在城市,背了十几万的饥荒,为了还债,他抛弃了自己喝酒哼曲的悠然生活。他想为自己而活,但也沉醉于所谓面子和祖上光荣。这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冲撞,他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与现实条件的制约形成矛盾,他既不能改变现状,又不满现状,无论他怎样寻求突破,都不能在自己希望的生活中游刃有余,他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找不到出路,最后身心俱疲,把自己报废在交困中。
  耿小云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她在城市打拼三年之后回乡开展她的“回乡A计划”,但是她的父母和乡邻都不理解她,也不支持她。城市给了耿小云创伤,她想要回乡,但是生她养她的故乡已经不愿再接纳她。不管她是一个多么美丽乐观的女孩,有多么宏伟的计划,她都是漂泊无依的,城市无法接纳她的农民身份,乡村拒绝接受她的重新回归,耿小云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也面临非城非乡的身份危机。
  刘小枫在阐述诗人自杀的意义时说,“真正严峻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可否自杀。”[2]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在精神上也在追问是否值得活下去的问题,当他们精神上的支柱崩塌,他们也会自杀,只是不像诗人那样充满浪漫气息,而是多了一些现实的无奈。
  三、救赎之路
  “触动我写的动力,是看到那些活着的人是怎么坚强的活着,死的人为什么去死。在他们的死中,我看到那么多尊严和高贵的东西,看到他们的生命真相。”[3]孙惠芬有一种悲悯情怀,能发掘苦难背后那些暖人的强大的力量,对自杀者和自杀遗族,都给予尊重和关怀。
  首先是自我救赎。刘国胜不向命运低头的姿态,具有中国农民流淌在血液里的韧劲。就像《老人与海》中说的,你可以消灭我,但你不能打败我。他把命运不公的愤恨,转化为内心的力量:你越要看我笑话,我就越要好好活着。大辫子一直生活在小老头的庇护下,后来终于剪掉留了四十多年的辫子。这是对过去告别,虽是迟来的成熟,但是,以自我内心的力量迎接不幸是战胜苦难的最佳武器,自己足够强大才能无所畏惧。
  其次,需要社会教育的建设和精神卫生的发展。“农民走投无路就用自杀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绝望或抗争。这是中国社会教育的缺失和精神卫生发展的落后。”[4]刘国胜女儿因要钱奶奶没给而自杀,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心理卫生,能让人们拥有抵御苦难的精神武器。
  再次,是贾树华教授的心理干预。耿小云生前留下的头发,对于她父母来说,是女儿存在的象征,后来贾树华为耿小云的头发举行了一个仪式,才使耿小云的父母放下女儿去世的事实。树华带领她的团队进行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对自杀未遂者心理进行干预治疗,对自杀遗族进行心理救助,这种心理疗法,能有效减少自杀者数量,减轻他们的精神伤痛。
  结语:
  以往的作品多大都关注农民的经济困境,精神层面涉及较少。刘涛评价说“《生死十日谈》则是二者兼之,孙惠芬以自杀为突破口,既关注了农村的物质生活,也关注了农村的精神世界。”[5]孙惠芬不仅能通过死亡这一现象揭示新世纪农村的苦难本相,而且能深入挖掘死亡背后复杂的原因,给予人文关怀,暗示疗救之法,让农民在苦难中找到通往生存的法门。
  参考文献:
  [1]陈国和:《当代性与新世纪乡村小说研究》,P99,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P39,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3]张英:《自杀是农村的隐秘伤口——专访作家孙惠芬》,《新民周刊》2013年第47期12月5日。
  [4]张英:《<农村自杀者档案>背后》,《南方傳媒研究(2013-43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5]刘涛:《通三统——一种文学史实验》,P124,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其他文献
秋风  吹走了夏天  阵阵秋雨含情脉脉地  轻唱着  浅秋的韵律和诗行  绵绵秋雨  你是不是夏日里  那朵朵的白云  瓜熟蒂落  飘然而下  绵綿秋雨  你是不是  还会  变成白云朵朵  飞翔在蔚蓝的天空
摘 要:《闷与狂》不仅是王蒙耄耋之年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继《王蒙自传》三部曲之后的另一部“王蒙自传”。它颠覆了自传写作的常规,显示出一定的异质性,是王蒙跨文体写作的蓝本。《闷与狂》在语言的狂欢中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印象式书写展示了王蒙丰富的内心世界。散文化、诗化的形式也是对自传写作传统的挑战。  关键词:“王蒙自传”;《闷与狂》;印象;狂欢;散文化  作者简介:杨笑(1991-),中国海洋大学文
摘 要:对《论语》中“贤贤易色”的理解,古今学者多有分歧,以杨伯峻先生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贤贤易色”即“尊敬贤者,轻视美色”,以王念孙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贤贤易色”即“以贤为贤,将对美色的渴慕热望,更易为对贤人的渴望热慕”。本文通过出土文献帛书《五行》与《孔子诗论》中对《关雎》的阐释提供的相关线索进行论述,结合新的语法成果,认为“贤贤易色”应该理解为“应该解释为以贤为贤,改易颜色。”。  关键词:
摘 要: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可以说是二战之后世界文坛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之一了。他那令人赞叹的小说创作技巧、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写作风格,他致力于穷尽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拓荒者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开辟出新疆界被人们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异化主题是卡尔维诺创作中极为关注的话题,而《意大利童话》中所展示的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意大利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一定程度上也是整个人类的歷史与现实,其中对人类自我本质的丧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  “中国式”的话剧发展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借鉴了西方话剧的发展经验,去粗取精,糅合了多种现代化的元素,自成一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新鲜元素,活跃舞台  ①舞台写实元素加入  “中国式”话剧比较重视舞台的直观感受,重视舞台意境的营造和气氛的渲染,有时导演为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探讨了荒谬的看法的形成;“看法”使原本良善的人性瓦解、使虚伪人性膨胀,作用于人的自尊心主导人的心理和行为最终催生悲剧的问题。  关键词:看法;尊严;悲剧  作者简介:李莹(1993-),山东临沂人,青岛大学2015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作家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2  获1999年第71届奥斯卡提名奖的伊朗电影《小鞋子》,两年内连获五次电影节奖项。这确实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故事是围绕妹妹莎拉的一双丢失的旧鞋子展开的,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对这双鞋子的讲述,所以片名译为《小鞋子》,它还有另一个译名《天堂的孩子》,我认为后者更能传达出影片的意蕴。而这些意蕴都
那个辗转难眠的夜  幸好遇见了你  你是  媽妈吟唱的摇篮  曲拥我酣然入梦  那个跳动欢喜的清晨  幸好遇见你  你是炎炎夏日里的一缕清风  把舒爽吹进了  我轻盈的脚步里  幸好遇见你  你是  山间淙淙的清泉  浇灌着  我的诗发了芽
“他给我发最后一条消息,说请不要以任何方式再联系我。可笑不可笑?竟然有这种男人。”朋友说着说着又哭了,显然,这句分手告别词像一把剑直插心底,聽说她在约我见面之前,已经分别找了另外几个朋友,犹如名医会诊,众人都没能把剑拔出来,换几道手后,终于轮到我了。  她主要是不忿,他凭什么用这种态度对她?她对他够好了,朋友把交往一年来,陆陆续续送男友的每一样礼物都列出来,一周年送的BV公文包,生日时的iPhon
摘 要:法国当代女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独创了居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社会自传体裁,以平白中性的笔调书写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的变迁。在她的社会自传作品中杂糅了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公共与私人、外在与内心等多重对立空间。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托,从空间的角度入手,剖析其社会自传中的叙事空间,以此揭露作者的内心流亡及无法消弭隔阂实现融合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安妮·埃尔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