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高县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四川高县645150)
交际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一个人缺乏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实现的可能性就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既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变被动的灌输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主体作用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要有理想的学习效率,必须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实现之中。对话,恰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为学生的解读和表达发挥作用的价值,是目中有人。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学习的效果要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最初去草料场,虽然心存疑虑,但也并未思考出个中究竟。及至去了草料场,偏偏那赖以存身的草屋“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偏偏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从而将那两间草厅压倒了;而恰恰“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酒葫芦是老军留下的,没有酒葫芦,不“觉得身上寒冷”,林冲不可能去沽酒;不去沽酒,林冲见不到山神庙;见不到山神庙,林冲不会想到暂去安身;不栖身山神庙,林冲则葬身火海,何谈报仇雪恨。这一系列的偶然性因素构成的情境变化,使林冲一步步逼近手刃陆虞侯的壮举。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明白上述偶然性因素与报仇雪恨似乎没有任何丝毫的关联,却因主人公的种种选择而得以具体体现。一个人的人生过程恐怕也就如此,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及其相应的应对之举也就具有了存在的价值意义,变得鲜艳润泽,甚至远离我们眼前而被我们视为的神圣也让人有了可以触摸的亲近感。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依靠能够培养出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的教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指导实践,点燃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把。知识是人类经验和方法的积淀,它在表面上是凝固的、静态的和没有活力的,它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公式、历史事件的归纳,对话能将它激活、催化、吸收、内化为个体经验,在对话过程中研究知识,消化知识,占有知识。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才。”(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对话正是这样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有利于发现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满足学生心理渴望,客观评价学生;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疑惑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大胆思维,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卢梭在其教育小说《爱弥尔》中指出:“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对话是一种对称的师生交流形式,它尊重学生的人身权利与人格尊严,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处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心灵畅通,对学习产生需求和冲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当课堂的情感氛围适合学生的情感需求时,学生对学习就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他们不仅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常常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而当课堂的情感氛围不适应学生的情感需求时,学生对学习就明显表现出冷漠、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他们尽义务似的接受知识,思维呆滞,应付性地答问,常常巴望早点下课。这就充分说明情感既具有引发、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也具有终止或中断学生学习的消极作用。这便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对话尊重学生的缘故。对话是情与情的相互交流,营造了一种宽松有序的学习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将彻底动摇老师的话语霸权,教师单方面的讲课将由师生双方的对话所取代,作品的主题、情节的推进将在精彩的对话中形成。在对话中,教师有关对文本的解释并不存在最高或最终的权威,这为学生对文本的解释提供了空间,提供了一个开阔的想像与创造的空间。
鲁迅的《祝福》,揭露和批判了以“祝福”为中心事件显现出的封建文化,包括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习俗、封建道德……那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经过对话讨论,学生明白认识到:鲁四老爷、柳妈等人虽然难逃罪责,但真正的元凶不是个人,而是文化――封建文化。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我们平时上课基本上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极少。可想而知,一直这样下去,学生哪还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呢?更谈不上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社会将怎样发展呢?“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苏格拉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生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是彼此间的思考、经验、知识、情感、体验和观念的分享与交流,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示聪明才智、独持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对话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我也有话要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的句子,经过对话讨论,学生明确了这些句子形成一条感情的链条贯穿全文,使全文材料附着于此。循着作者情感的起伏逐渐了解了刘和珍其人、其事、其精神,更重要的是逐步明白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的真正意图是揭示死难的意义和教训,激励后死者奋勇前行。
有的牛津导师所做的就是召集少数几个学生,向他们喷烟。被系统地喷烟,喷了四年的学生,就变成了成熟的学者。如果有人怀疑,让他到牛津去,他会看到这个实际的过程。一个被烟熏透的人,就能说优雅的英语,写优雅的英文,其优雅的风格是靠任何其他方法都学不到的。”“他的导师,对他的学习和研究发生兴趣,就会对他喷烟,直到在他的心理点燃火苗。”且不说这里讲的是高等教学,也不说它的导师制,单从“闲聊”、“一起检查作业”、“系统地喷烟”来说,这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四年的对话能够在“心里点燃火苗”,能够让学生“变成成熟的学者”,可见对话的功效,诱导的力量。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它不只是知识的交流,更是心灵的沟通,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关怀,是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对话中思想相互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在对话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养个性。通过对话,变被动的灌输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学习体验;通过对话,激励自卑的学生,点拨失败的学生,暗示自负的学生,发现特殊的学生,关怀所有的学生;通过对话,让教学目中有人,直面人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孔子运用对话形式授课,有教无类,达到了在当时无人能及的高度,甚至记录他思想言论的《论语》也是对话体的著作,恐怕是中外第一部教学实录。他的学生颜渊对这种教学方法“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自由的探究,精神上的相互回应与碰撞,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它洋溢着生命的激情与脉动。对话,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交际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一个人缺乏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实现的可能性就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既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变被动的灌输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主体作用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要有理想的学习效率,必须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师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实现之中。对话,恰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为学生的解读和表达发挥作用的价值,是目中有人。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学习的效果要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最初去草料场,虽然心存疑虑,但也并未思考出个中究竟。及至去了草料场,偏偏那赖以存身的草屋“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偏偏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从而将那两间草厅压倒了;而恰恰“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酒葫芦是老军留下的,没有酒葫芦,不“觉得身上寒冷”,林冲不可能去沽酒;不去沽酒,林冲见不到山神庙;见不到山神庙,林冲不会想到暂去安身;不栖身山神庙,林冲则葬身火海,何谈报仇雪恨。这一系列的偶然性因素构成的情境变化,使林冲一步步逼近手刃陆虞侯的壮举。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明白上述偶然性因素与报仇雪恨似乎没有任何丝毫的关联,却因主人公的种种选择而得以具体体现。一个人的人生过程恐怕也就如此,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及其相应的应对之举也就具有了存在的价值意义,变得鲜艳润泽,甚至远离我们眼前而被我们视为的神圣也让人有了可以触摸的亲近感。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依靠能够培养出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的教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指导实践,点燃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把。知识是人类经验和方法的积淀,它在表面上是凝固的、静态的和没有活力的,它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公式、历史事件的归纳,对话能将它激活、催化、吸收、内化为个体经验,在对话过程中研究知识,消化知识,占有知识。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才。”(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对话正是这样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有利于发现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满足学生心理渴望,客观评价学生;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疑惑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大胆思维,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卢梭在其教育小说《爱弥尔》中指出:“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对话是一种对称的师生交流形式,它尊重学生的人身权利与人格尊严,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处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心灵畅通,对学习产生需求和冲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当课堂的情感氛围适合学生的情感需求时,学生对学习就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他们不仅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常常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而当课堂的情感氛围不适应学生的情感需求时,学生对学习就明显表现出冷漠、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他们尽义务似的接受知识,思维呆滞,应付性地答问,常常巴望早点下课。这就充分说明情感既具有引发、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也具有终止或中断学生学习的消极作用。这便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对话尊重学生的缘故。对话是情与情的相互交流,营造了一种宽松有序的学习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将彻底动摇老师的话语霸权,教师单方面的讲课将由师生双方的对话所取代,作品的主题、情节的推进将在精彩的对话中形成。在对话中,教师有关对文本的解释并不存在最高或最终的权威,这为学生对文本的解释提供了空间,提供了一个开阔的想像与创造的空间。
鲁迅的《祝福》,揭露和批判了以“祝福”为中心事件显现出的封建文化,包括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习俗、封建道德……那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经过对话讨论,学生明白认识到:鲁四老爷、柳妈等人虽然难逃罪责,但真正的元凶不是个人,而是文化――封建文化。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我们平时上课基本上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极少。可想而知,一直这样下去,学生哪还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呢?更谈不上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社会将怎样发展呢?“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苏格拉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生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是彼此间的思考、经验、知识、情感、体验和观念的分享与交流,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示聪明才智、独持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对话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我也有话要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的句子,经过对话讨论,学生明确了这些句子形成一条感情的链条贯穿全文,使全文材料附着于此。循着作者情感的起伏逐渐了解了刘和珍其人、其事、其精神,更重要的是逐步明白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的真正意图是揭示死难的意义和教训,激励后死者奋勇前行。
有的牛津导师所做的就是召集少数几个学生,向他们喷烟。被系统地喷烟,喷了四年的学生,就变成了成熟的学者。如果有人怀疑,让他到牛津去,他会看到这个实际的过程。一个被烟熏透的人,就能说优雅的英语,写优雅的英文,其优雅的风格是靠任何其他方法都学不到的。”“他的导师,对他的学习和研究发生兴趣,就会对他喷烟,直到在他的心理点燃火苗。”且不说这里讲的是高等教学,也不说它的导师制,单从“闲聊”、“一起检查作业”、“系统地喷烟”来说,这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四年的对话能够在“心里点燃火苗”,能够让学生“变成成熟的学者”,可见对话的功效,诱导的力量。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它不只是知识的交流,更是心灵的沟通,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关怀,是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对话中思想相互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在对话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养个性。通过对话,变被动的灌输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学习体验;通过对话,激励自卑的学生,点拨失败的学生,暗示自负的学生,发现特殊的学生,关怀所有的学生;通过对话,让教学目中有人,直面人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孔子运用对话形式授课,有教无类,达到了在当时无人能及的高度,甚至记录他思想言论的《论语》也是对话体的著作,恐怕是中外第一部教学实录。他的学生颜渊对这种教学方法“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自由的探究,精神上的相互回应与碰撞,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它洋溢着生命的激情与脉动。对话,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