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求异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本文就创设创新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组织好学生合作探究、及时对学生的创新行为及成果进行鼓励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表达自己的一点心得。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 思维
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小学数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陈地。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一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激趣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敢”字当头。只有学生敢想才会敢说,想说才能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考。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创编“猴子分桃”的童话故事的情境: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猴王在果园里为小猴分桃子。猴王说:“我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直嚷:“太少,太少。”猴王又说:“我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吃,怎么样?”小猴听了还是嫌少,试探地问:“大王,再多给一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地说:“那好吧!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故事讲完了,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这里教师意味深长地问:“同学们,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呢?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商不变的性质”。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小学生只对故事的情节感兴趣,而忽视故事中所提示的数学问题和基本数学事实,应把语言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突出数学问题情境的主体要体——数学问题。
2、质疑问难,启发想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疑和敢问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对于一个问题不要盲目迷信课本,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反思,内化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有学生提出:“这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来推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利用学具动力操作。学生思维活跃,探索积极,大胆创新,改变了书本上只介绍一种推导方法的简单模式。分别使用了割补、拼合与分解法,总结出十余种方法,从中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使用哪种推导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只有一个,即为梯形的面积一(上底 下底)×高÷2,由此可见,由有疑到敢问,由敢问到联想,正是创新思考的过程,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形成新的观点,也就萌发了创新。
3、合作探究,广泛参与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小组中把学习看作一项合作性的活动。权威现象减少了,代之以浓厚的民主关系。这样一来为他们提供了彼此交流、各展所长、互相弥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例如:在认识了“米和厘米”后,学生要进行对物体的测量。包括走一步的长,课桌的长、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等。我就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活动。这就摆脱老师测量,学生只当旁观者的局面。当时在课堂上合作小组中每一成员都投入到活动中去。有的测量、有的记录,遇到困难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在这次实践中真正掌握了长度单位和物体的测量。同时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4、适时引导,鼓励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要提供情境,营造激励探索与理解的氛围。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亲历性”,落实教学中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思数学”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教学中,特别是出现困难和遇到意外混乱局面时要及时调控,及时诊断与处理,并对参与者进行鼓励性评价。如,在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关系后,老师领着学生们做起了游戏:老师报哪个方向,学生就赶紧指向哪个方向,看谁反应快。看来这个游戏并不难,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老师说哪,学生指哪,动作整齐划一,可是没过一会儿,细心的老师就发现有一个学生似乎对此不感兴趣,有时还调皮地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老师说左,他偏指右,老师想用眼神制止他的捣乱行为,可是这个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老师干脆停下来,认真地问他:“你怎么了?”没想到该生站起来大声说:“这样做更有趣!”老师心里一动:是啊,既然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位置关系,反过来做游戏不是更有挑战性吗?老师马上决定:“行,就按你的办!”接下来,学生们玩得更加带劲了,就这样,课教到最后,又掀起一个高潮。其中老师的积极引导起了关键作用。
5、营造氛围,树立信心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提倡多鼓励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一点点成绩,教师都及时表扬和鼓励。特别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该保护他们的心灵,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天真”的想法,这些“天真”的想法会迸出创新的火花。如班上有一个学困生第次考试判断题全部打“×”,填空题也是随意写几个数字去碰碰运气,选择题更时胡乱地写,于是我对他单独提出了一项要求:每天给他布置10道口算题,久而久之,他觉察到自己原来也很棒,于是他对自己有了信心,思维开始活动起来,甚至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思维迁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教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激活他们进行创造性思考问题,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用创新教育思想培育21世纪的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
参考文献
[1]刘忠阳.例说新课程[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4.1:28
[2]杜芳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点滴[J].小学数学教育,2007.(7-8).33.
[3]陈润文.小学教育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合作学习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专题网站.WWW.sdbjzxxx.net.
[4]姜家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读本[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2,
[5]王萌云.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谈[J].小学数学教育,2007.(7-8).4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 思维
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小学数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陈地。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一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激趣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敢”字当头。只有学生敢想才会敢说,想说才能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考。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创编“猴子分桃”的童话故事的情境: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猴王在果园里为小猴分桃子。猴王说:“我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直嚷:“太少,太少。”猴王又说:“我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吃,怎么样?”小猴听了还是嫌少,试探地问:“大王,再多给一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地说:“那好吧!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故事讲完了,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这里教师意味深长地问:“同学们,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呢?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商不变的性质”。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小学生只对故事的情节感兴趣,而忽视故事中所提示的数学问题和基本数学事实,应把语言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突出数学问题情境的主体要体——数学问题。
2、质疑问难,启发想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疑和敢问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对于一个问题不要盲目迷信课本,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反思,内化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有学生提出:“这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来推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利用学具动力操作。学生思维活跃,探索积极,大胆创新,改变了书本上只介绍一种推导方法的简单模式。分别使用了割补、拼合与分解法,总结出十余种方法,从中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使用哪种推导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只有一个,即为梯形的面积一(上底 下底)×高÷2,由此可见,由有疑到敢问,由敢问到联想,正是创新思考的过程,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形成新的观点,也就萌发了创新。
3、合作探究,广泛参与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小组中把学习看作一项合作性的活动。权威现象减少了,代之以浓厚的民主关系。这样一来为他们提供了彼此交流、各展所长、互相弥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例如:在认识了“米和厘米”后,学生要进行对物体的测量。包括走一步的长,课桌的长、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等。我就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活动。这就摆脱老师测量,学生只当旁观者的局面。当时在课堂上合作小组中每一成员都投入到活动中去。有的测量、有的记录,遇到困难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在这次实践中真正掌握了长度单位和物体的测量。同时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4、适时引导,鼓励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要提供情境,营造激励探索与理解的氛围。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亲历性”,落实教学中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思数学”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教学中,特别是出现困难和遇到意外混乱局面时要及时调控,及时诊断与处理,并对参与者进行鼓励性评价。如,在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关系后,老师领着学生们做起了游戏:老师报哪个方向,学生就赶紧指向哪个方向,看谁反应快。看来这个游戏并不难,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老师说哪,学生指哪,动作整齐划一,可是没过一会儿,细心的老师就发现有一个学生似乎对此不感兴趣,有时还调皮地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老师说左,他偏指右,老师想用眼神制止他的捣乱行为,可是这个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老师干脆停下来,认真地问他:“你怎么了?”没想到该生站起来大声说:“这样做更有趣!”老师心里一动:是啊,既然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位置关系,反过来做游戏不是更有挑战性吗?老师马上决定:“行,就按你的办!”接下来,学生们玩得更加带劲了,就这样,课教到最后,又掀起一个高潮。其中老师的积极引导起了关键作用。
5、营造氛围,树立信心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提倡多鼓励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一点点成绩,教师都及时表扬和鼓励。特别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该保护他们的心灵,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天真”的想法,这些“天真”的想法会迸出创新的火花。如班上有一个学困生第次考试判断题全部打“×”,填空题也是随意写几个数字去碰碰运气,选择题更时胡乱地写,于是我对他单独提出了一项要求:每天给他布置10道口算题,久而久之,他觉察到自己原来也很棒,于是他对自己有了信心,思维开始活动起来,甚至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思维迁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教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激活他们进行创造性思考问题,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用创新教育思想培育21世纪的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
参考文献
[1]刘忠阳.例说新课程[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4.1:28
[2]杜芳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点滴[J].小学数学教育,2007.(7-8).33.
[3]陈润文.小学教育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合作学习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专题网站.WWW.sdbjzxxx.net.
[4]姜家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读本[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2,
[5]王萌云.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谈[J].小学数学教育,2007.(7-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