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而且要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通过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殊流程“创造”出能够不单纯受役于现有模式之规范,而且在综合素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素质,要注重指向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二是学生知识的再认识能力的培养;其三是学生将知识重新组合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从以上三点不难发现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若不实现以下四点转变,就无法同创新教育挂钩。
一、变“灌输式”教学为“研讨式”教学
以往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灌输式”,即过分强调讲授。注重知识的灌输、传授,这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有明显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研讨式”。“研讨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能把所要讲授的基本知识、原理、概念传授给学生,讲明本章节的教学目的、难点、重点,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整体感,还要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创造性的独特见解,让学生讨论,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旧的观点,甚至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有争议的问题不要马上做出正面的回答,而要留出“时间空白”,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力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还可将一些独创经验和方法教给学生,使课堂教学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交流及研究多种形式综合运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把教学进程作为科学研究过程的“模拟”,这样就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点金术”作用。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实验园地,使教学更有活力。
二、变“模块化”教学为“点跳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为“模块化”,即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编制种种制约学生发展的“程序”与规划,对学生实行“满堂灌”,这导致学生难以参加探讨,不会独立思考。这种强调内容的系统性、教学程度的完整性、教学手段的规范性的讲课不仅限制了教学风格的体现,还影响了学生的个性教育。因此,课堂教学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模块化”教学为“点跳式”教学。所谓的“点跳式”教学,即突破“教师—教材—学生”这一固定模式,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把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基础点、重点、难点、学生的兴趣和本课的着眼点进行跳跃式聚焦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即采用面上自习,点上突破的方法:面上难度小的自行消化,点上难度大的进行争论,引导大家各抒己见,从而得出结论,而且要目中有“人”,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纲”的共性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结合起来;还要采用“群言堂”式进行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既体现了教师教学风格的改进,又能满足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学探讨,使教学双方从规律性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成为教学的主人。
三、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封闭式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现全方位开放,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在实践中教学,这也是使创新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为此,在加强实验教育、社会调查、课堂讨论、实践等环节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中没学过的新知识、新信息,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教学现代化的进程,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电视录像等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已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必需。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信息传播实施及相关科技应熟练掌握,以便于从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同时努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流,唯有如此孜孜不倦求新索异之教师,方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
四、变“重共性”教学为“共性、个性并重”教学
促进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个性化”的本质是学生主体性的显现,即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是指能满足国家建设人才的需要,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个体功能是指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高等院校课堂教学重共性,轻个性,使毕业生“模式化”、“格式化”,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矛盾的统一体。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功能,既影响国家建设的长远要求,又有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使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加强因材施教,实现“共性和个性”并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鼓励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必须具备的独特品质,诸如对既定理论、学术权威的怀疑意识(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对传统体系的突破意识,追求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进程的跳跃性,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将发散与收敛、直觉与逻辑、正向与反向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活力的思维空间。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给学生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为其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精神钥匙。从这层意义上讲,创新教育真正是授人以“渔”而非“鱼”也。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推广启发式、研讨式、学导式等教学方式,变传统的重“教”为重“学”,采取导向法、导趣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立足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学、管、保四个方面的人员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提高。改革课堂教学,要按照创新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的原则,体现创新教育“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创造性”的特征,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创新性,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学习管理的关系,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氛围,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一、变“灌输式”教学为“研讨式”教学
以往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灌输式”,即过分强调讲授。注重知识的灌输、传授,这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有明显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研讨式”。“研讨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能把所要讲授的基本知识、原理、概念传授给学生,讲明本章节的教学目的、难点、重点,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整体感,还要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创造性的独特见解,让学生讨论,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旧的观点,甚至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有争议的问题不要马上做出正面的回答,而要留出“时间空白”,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力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还可将一些独创经验和方法教给学生,使课堂教学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交流及研究多种形式综合运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把教学进程作为科学研究过程的“模拟”,这样就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点金术”作用。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实验园地,使教学更有活力。
二、变“模块化”教学为“点跳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为“模块化”,即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编制种种制约学生发展的“程序”与规划,对学生实行“满堂灌”,这导致学生难以参加探讨,不会独立思考。这种强调内容的系统性、教学程度的完整性、教学手段的规范性的讲课不仅限制了教学风格的体现,还影响了学生的个性教育。因此,课堂教学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模块化”教学为“点跳式”教学。所谓的“点跳式”教学,即突破“教师—教材—学生”这一固定模式,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把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基础点、重点、难点、学生的兴趣和本课的着眼点进行跳跃式聚焦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即采用面上自习,点上突破的方法:面上难度小的自行消化,点上难度大的进行争论,引导大家各抒己见,从而得出结论,而且要目中有“人”,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纲”的共性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结合起来;还要采用“群言堂”式进行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既体现了教师教学风格的改进,又能满足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学探讨,使教学双方从规律性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成为教学的主人。
三、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封闭式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现全方位开放,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在实践中教学,这也是使创新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为此,在加强实验教育、社会调查、课堂讨论、实践等环节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中没学过的新知识、新信息,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教学现代化的进程,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电视录像等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已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必需。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信息传播实施及相关科技应熟练掌握,以便于从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同时努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流,唯有如此孜孜不倦求新索异之教师,方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
四、变“重共性”教学为“共性、个性并重”教学
促进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个性化”的本质是学生主体性的显现,即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是指能满足国家建设人才的需要,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个体功能是指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高等院校课堂教学重共性,轻个性,使毕业生“模式化”、“格式化”,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矛盾的统一体。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功能,既影响国家建设的长远要求,又有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使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加强因材施教,实现“共性和个性”并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鼓励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必须具备的独特品质,诸如对既定理论、学术权威的怀疑意识(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对传统体系的突破意识,追求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进程的跳跃性,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将发散与收敛、直觉与逻辑、正向与反向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活力的思维空间。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给学生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为其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精神钥匙。从这层意义上讲,创新教育真正是授人以“渔”而非“鱼”也。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推广启发式、研讨式、学导式等教学方式,变传统的重“教”为重“学”,采取导向法、导趣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立足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学、管、保四个方面的人员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提高。改革课堂教学,要按照创新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的原则,体现创新教育“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创造性”的特征,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创新性,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学习管理的关系,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氛围,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