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之一,而跨膜电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和产生机制是理解这一难点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通过较全面的对跨膜电位进行解析,希望能使广大师生更好的理解这一内容。
【关键词】 电位 离子基础 产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38-01
跨膜电位,顾名思义,是指膜内外的电位差。早在1939年,Hodgkin等测出了枪乌贼巨轴突膜内外的电位差为50mV,因膜内是负电性,且生理学上把膜外电位规定为零,故记录为-50mV。膜在静息状态下的跨膜电位即为静息电位。当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细胞)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上产生一个电位波动,这个电位波动就称为动作电位,此时跨膜电位就表现为动作电位。深入解析动作电位示意图,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跨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和产生机制。
1 静息电位
如图1,静息电位为-70mV,它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呢?首先,细胞膜上镶嵌一种特异蛋白质,称为钠钾泵,通过分解ATP释放能量来转运Na+和K+。由于钠钾泵的作用,膜外Na+浓度高,膜内K+浓度高,Na+和K+分别有向膜的另一侧扩散的趋势,但能否真正的实现扩散,则取决于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膜上存在有非门控的Na+和K+渗漏通道,持续开放,但由于K+渗漏通道比Na+渗漏通道多的多,所以通常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K+很容易顺浓度梯度流向膜外,而Na+很难进入膜内,因此,静息时,膜主要表现为对K+的通透性,K+外流,膜外正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静息电位接近于K+平衡电位,K+外流至维持膜内外动态平衡水平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如图1)
2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相继过程。如图1,膜电位由静息水平迅速减小至零(B点),极化状态取消,即去极化。进而膜极性倒转,变成膜内为正(+30mV,C点)的相反的极化状态,称为反极化,然后膜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包括C-D,D-E段,称为复极化。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和机制是如何呢?首先,膜上除了存在上述的非门控离子通道外,还存在门控离子通道,但在静息状态下,这类门控的离子通道处于失活状态,而一旦可兴奋细胞受到足够刺激使门控离子通道激活,则膜对相应离子的通透性就会增大。Na+通道立即被激活,此时膜内外Na+浓度梯度很大,大量Na+内流,引发去极化反极化(A-B,B-C段),并在动作电位峰值C点关闭Na+通道,停止Na+内流。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Na+通道蛋白的介导,属于协助扩散。K+通道滞后于Na+通道被激活,通透性的增加也较缓慢,导致K+外流逐渐增多,逐渐抵消Na+内流引发的去极化和反极化,直至复极化(C-D,D-E段)。K+外流也是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转运,属于协助扩散。在复极化过程中,钠钾泵活动增强,将内流的Na+排出,同时将外流的K+重新移入膜内,帮助恢复静息电位。因此,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门控的Na+通道迅速被激活,大量Na+内流造成的。而滞后的K+通道的缓慢激活,导致复极化直至逐渐恢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整个过程是Na+和K+通道被先后激活的结果,其峰值接近于Na+平衡电位。
例(2011年高考理综浙江卷第3题)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解析:此题就是经典的动作电位图,教师应依据此题和图作以扩展。a-b段和b-c段是动作电位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是由于Na+通道迅速激活,大量Na+内流造成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转运,属于协助扩散。c-d段和d-e段是复极化过程,是由于K+通道激活,K+外流增多,逐渐抵消去极化和反极化,直至引发膜极化状态的恢复。K+外流也是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转运,属于协助扩散。简而言之,动作电位的上升相——去极化反极化主要是Na+内流,下降相——复极化主要是K+外流,都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故选项C是正确的。什么时候消耗能量?教材里学到过,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在跨膜电位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钠钾泵是主动运输,每消耗一个ATP泵出3个Na+和摄入2个K+,而静息电位时的K+外流,动作电位去极化反极化时的Na+内流和复极化时的K+外流,都是通过相应的离子通道进行的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能量。
参考文献
[1] 王玢,左明雪主编。人体及动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主编。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电位 离子基础 产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38-01
跨膜电位,顾名思义,是指膜内外的电位差。早在1939年,Hodgkin等测出了枪乌贼巨轴突膜内外的电位差为50mV,因膜内是负电性,且生理学上把膜外电位规定为零,故记录为-50mV。膜在静息状态下的跨膜电位即为静息电位。当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细胞)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上产生一个电位波动,这个电位波动就称为动作电位,此时跨膜电位就表现为动作电位。深入解析动作电位示意图,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跨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和产生机制。
1 静息电位
如图1,静息电位为-70mV,它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呢?首先,细胞膜上镶嵌一种特异蛋白质,称为钠钾泵,通过分解ATP释放能量来转运Na+和K+。由于钠钾泵的作用,膜外Na+浓度高,膜内K+浓度高,Na+和K+分别有向膜的另一侧扩散的趋势,但能否真正的实现扩散,则取决于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膜上存在有非门控的Na+和K+渗漏通道,持续开放,但由于K+渗漏通道比Na+渗漏通道多的多,所以通常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K+很容易顺浓度梯度流向膜外,而Na+很难进入膜内,因此,静息时,膜主要表现为对K+的通透性,K+外流,膜外正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静息电位接近于K+平衡电位,K+外流至维持膜内外动态平衡水平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如图1)
2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相继过程。如图1,膜电位由静息水平迅速减小至零(B点),极化状态取消,即去极化。进而膜极性倒转,变成膜内为正(+30mV,C点)的相反的极化状态,称为反极化,然后膜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包括C-D,D-E段,称为复极化。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和机制是如何呢?首先,膜上除了存在上述的非门控离子通道外,还存在门控离子通道,但在静息状态下,这类门控的离子通道处于失活状态,而一旦可兴奋细胞受到足够刺激使门控离子通道激活,则膜对相应离子的通透性就会增大。Na+通道立即被激活,此时膜内外Na+浓度梯度很大,大量Na+内流,引发去极化反极化(A-B,B-C段),并在动作电位峰值C点关闭Na+通道,停止Na+内流。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Na+通道蛋白的介导,属于协助扩散。K+通道滞后于Na+通道被激活,通透性的增加也较缓慢,导致K+外流逐渐增多,逐渐抵消Na+内流引发的去极化和反极化,直至复极化(C-D,D-E段)。K+外流也是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转运,属于协助扩散。在复极化过程中,钠钾泵活动增强,将内流的Na+排出,同时将外流的K+重新移入膜内,帮助恢复静息电位。因此,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门控的Na+通道迅速被激活,大量Na+内流造成的。而滞后的K+通道的缓慢激活,导致复极化直至逐渐恢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整个过程是Na+和K+通道被先后激活的结果,其峰值接近于Na+平衡电位。
例(2011年高考理综浙江卷第3题)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解析:此题就是经典的动作电位图,教师应依据此题和图作以扩展。a-b段和b-c段是动作电位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是由于Na+通道迅速激活,大量Na+内流造成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转运,属于协助扩散。c-d段和d-e段是复极化过程,是由于K+通道激活,K+外流增多,逐渐抵消去极化和反极化,直至引发膜极化状态的恢复。K+外流也是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转运,属于协助扩散。简而言之,动作电位的上升相——去极化反极化主要是Na+内流,下降相——复极化主要是K+外流,都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故选项C是正确的。什么时候消耗能量?教材里学到过,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在跨膜电位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钠钾泵是主动运输,每消耗一个ATP泵出3个Na+和摄入2个K+,而静息电位时的K+外流,动作电位去极化反极化时的Na+内流和复极化时的K+外流,都是通过相应的离子通道进行的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能量。
参考文献
[1] 王玢,左明雪主编。人体及动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主编。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