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索分层次管理应用于临床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将工作内容细化,实行定岗位、定编制、定责任,加强竞争体制,强化交接班制度,加强管理素质培养。结果: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管理水平均显著提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精神。结论:分层次管理应用于工作中,使各岗位间职责明确化,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水平有效提高。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管理;应用探索
随着现代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升高,现代化管理模式已从病情扩展向患者服务为中心,人员的工作更科学化、合理化以及程序化。提高质量主要与医院硬件设施水平、人员专业技术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关。医院的硬件设施相对比较稳定,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领导人员的管理水平可在较短时间内影响的质量[1]。我院现采取分层次管理应用于管理工作中,具体总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部领导及人员作为试验观察对象。
1.2方法
1.2.1工作内容细化
根据科室情况的不同需要,制定实用性、可行性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的内容,各项工作制定具体的、明确的指导规范及标准要求,以利于人员有确切的工作内容及目标,为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领导人员根据人员能力水平的不同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
1.2.2定岗位、定编制、定职责
根据人员职称不同建立各级管理的体系,实施三级管理制度,职称依次排序正高级、副高级、中级以及初级。由长作为总管理人员,根据科室、人数、分别设立责任小组。小组长分别由主管护师及护师担任。护士长主要负责内容为人员工作的监督整改及统筹安排。主要信息来源于小组长的反馈及实际观察。如发现问题,先向小组长反馈,然后共同讨论处理措施,再由小组长下达指令。小组长在带领成员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加强组内成员的协调关系,激励组内成员。组内成员的分工,由小组长依据成员特点的不同安排定岗,护士长间接干预。
1.2.3加强竞争体制
在实施分层管理一定时间后,小组长职位由静态变为动态,实行竞聘上岗制,小组内任何职称、工龄、年龄均可,全部成员在完成工作任务、降低差错、提出整顿意见及患者满意度等全方面权衡,工作质量突出、有独特的管理见解及管理规划者都可以参与竞聘。一次竞选失败还可以参加下一轮竞选。各职位职责固定,但职位上人选不一定固定,能者居之。小组长在享有职位待遇的同时也需承担一定的责任。采用种竞聘制,不但可以提高人员的管理水平,使科室人员之间产生危机感及竞争意识,使人员的进去心充分被挖掘。而且基层人员也可以了解管理人员的不易,增强整体观及大局意识[2]。
1.2.4强化交接班制度
分层次管理的过程中,上层鱼下层之间要有明确的责任人,但同层间存在互不服气的情况,所以同层间工作的协调性很重要。根据临床实践观察,大多数人员工作差错都发生在交接班时,其产生的因素有上一班人员迫切交班,下一班人员暂时未适应环境和熟悉情况。因此,在交接班期间,记录要有完整的规范制度,上一班人员要确切的、客观的向下一班人员交代相关事项,等到下一班人员了解后,双方同时签字后,上一班人员才可以下班离开。护士长要管理好小组长工作,各个小组长之间达成统一意见,再由各个小组长向各组人员做好指令工作,以保证交接班时工作衔接的协调完整性。
1.2.5加强管理素质培养
护士长作为高级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素质,其专业技术水平不一定是最强的,但一定要对各项工作和操作有很强的认知度。最主要的是要具备高度的管理水平,熟悉和掌握各科室水平和人员的特点情况,既能够知人善用,还要有较好的沟通、激励和协调等能力,带动各科室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人员也要积极参加专业知识的进修和操作技术的强化训练。医院制定定期的考核制,每个一段时间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考核,以便强化人员自身修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加强操作技术能力。
2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分层次管理模式的实施,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管理水平均显著提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精神。人员工作的差错率明显降低,积极性显著增高,患者满意度亦有所提高,工作协调性良好。
3讨论
分层次管理是按照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科室不同的特点,将各层次工作分担到不同人员工作中,并确保各项工作都有相应的人员完成。分层次管理模式主要特点为责权明确,属金字塔型管理[3]。因为责权明确,人员能确切了解自己的工作范畴和责任范围,并且有关工作都有管理者指导和监督,使效率及质量显著提高。使责任推诿情况得到降低,人员自我监督能力增强,差错率明显降低。即使工作出现差错,也能找到责任人,有利于查明原由及措施的改进,使相关责任人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高,对其他人员的积极性也有影响。所以,分层次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阿丽,李阿美,孙世财.加强护士分层次梯队式管理在临床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276-278.
[2]乔莉娜,赵书敏,车文芳,等.岗位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应用的效果研究[J].研究,2010,24(7C):1952-1953.
[3]王妮,文峰华,张玉梅,等.层次全责模式在人员分层次使用中的实践[J].当代医学,2011,2(3):105-106.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管理;应用探索
随着现代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升高,现代化管理模式已从病情扩展向患者服务为中心,人员的工作更科学化、合理化以及程序化。提高质量主要与医院硬件设施水平、人员专业技术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关。医院的硬件设施相对比较稳定,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领导人员的管理水平可在较短时间内影响的质量[1]。我院现采取分层次管理应用于管理工作中,具体总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部领导及人员作为试验观察对象。
1.2方法
1.2.1工作内容细化
根据科室情况的不同需要,制定实用性、可行性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的内容,各项工作制定具体的、明确的指导规范及标准要求,以利于人员有确切的工作内容及目标,为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领导人员根据人员能力水平的不同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
1.2.2定岗位、定编制、定职责
根据人员职称不同建立各级管理的体系,实施三级管理制度,职称依次排序正高级、副高级、中级以及初级。由长作为总管理人员,根据科室、人数、分别设立责任小组。小组长分别由主管护师及护师担任。护士长主要负责内容为人员工作的监督整改及统筹安排。主要信息来源于小组长的反馈及实际观察。如发现问题,先向小组长反馈,然后共同讨论处理措施,再由小组长下达指令。小组长在带领成员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加强组内成员的协调关系,激励组内成员。组内成员的分工,由小组长依据成员特点的不同安排定岗,护士长间接干预。
1.2.3加强竞争体制
在实施分层管理一定时间后,小组长职位由静态变为动态,实行竞聘上岗制,小组内任何职称、工龄、年龄均可,全部成员在完成工作任务、降低差错、提出整顿意见及患者满意度等全方面权衡,工作质量突出、有独特的管理见解及管理规划者都可以参与竞聘。一次竞选失败还可以参加下一轮竞选。各职位职责固定,但职位上人选不一定固定,能者居之。小组长在享有职位待遇的同时也需承担一定的责任。采用种竞聘制,不但可以提高人员的管理水平,使科室人员之间产生危机感及竞争意识,使人员的进去心充分被挖掘。而且基层人员也可以了解管理人员的不易,增强整体观及大局意识[2]。
1.2.4强化交接班制度
分层次管理的过程中,上层鱼下层之间要有明确的责任人,但同层间存在互不服气的情况,所以同层间工作的协调性很重要。根据临床实践观察,大多数人员工作差错都发生在交接班时,其产生的因素有上一班人员迫切交班,下一班人员暂时未适应环境和熟悉情况。因此,在交接班期间,记录要有完整的规范制度,上一班人员要确切的、客观的向下一班人员交代相关事项,等到下一班人员了解后,双方同时签字后,上一班人员才可以下班离开。护士长要管理好小组长工作,各个小组长之间达成统一意见,再由各个小组长向各组人员做好指令工作,以保证交接班时工作衔接的协调完整性。
1.2.5加强管理素质培养
护士长作为高级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素质,其专业技术水平不一定是最强的,但一定要对各项工作和操作有很强的认知度。最主要的是要具备高度的管理水平,熟悉和掌握各科室水平和人员的特点情况,既能够知人善用,还要有较好的沟通、激励和协调等能力,带动各科室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人员也要积极参加专业知识的进修和操作技术的强化训练。医院制定定期的考核制,每个一段时间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考核,以便强化人员自身修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加强操作技术能力。
2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分层次管理模式的实施,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管理水平均显著提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精神。人员工作的差错率明显降低,积极性显著增高,患者满意度亦有所提高,工作协调性良好。
3讨论
分层次管理是按照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科室不同的特点,将各层次工作分担到不同人员工作中,并确保各项工作都有相应的人员完成。分层次管理模式主要特点为责权明确,属金字塔型管理[3]。因为责权明确,人员能确切了解自己的工作范畴和责任范围,并且有关工作都有管理者指导和监督,使效率及质量显著提高。使责任推诿情况得到降低,人员自我监督能力增强,差错率明显降低。即使工作出现差错,也能找到责任人,有利于查明原由及措施的改进,使相关责任人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高,对其他人员的积极性也有影响。所以,分层次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阿丽,李阿美,孙世财.加强护士分层次梯队式管理在临床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276-278.
[2]乔莉娜,赵书敏,车文芳,等.岗位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应用的效果研究[J].研究,2010,24(7C):1952-1953.
[3]王妮,文峰华,张玉梅,等.层次全责模式在人员分层次使用中的实践[J].当代医学,2011,2(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