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信息技术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一些抽象的、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让数学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联系实际,感悟身边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地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生动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美丽的校园》这节活动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绘制学校的平面图,而画平面图的难点则是如何确定好学校建筑物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按传统的教学,让学生凭着记忆,介绍学校建筑物的位置与方向,很勉强,很抽象。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显得形象而生动。于是教学中,我把“美丽的校园”按一定的顺序拍成录像,展示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亲切而自然的视听情境。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学生不仅了解了学校的人文环境,而且还直观地浏览了学校建筑物的整体布局。接着,让学生对着屏幕上的整个学校的鸟瞰图,指一指、说一说学校建筑物的位置与方向。此时,学生一目了然,跃跃欲试,大大降低了传统教学手段靠单一的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二、激发兴趣,提高参与效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效度。
如教学《美丽的校园》一课时,学生进行平面图的展示。点评后,为了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说:“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很专心,表现很出色,再过六年,一定会考上自己向往的大学。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所大学的校园好不好?”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齐口同声地说:“好!”伴随着欢快的轻音乐,屏幕上出现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美丽的校园。老师因势利导:“看完这几所大学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学生们纷纷举手,欲罢不能。有的说:“我要是能考上北京大学就好!”有的说:“长大后,我要是能创办一所美丽的学校就好了!”这些发自内心的言语记录着学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可见,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可以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氛围中,情感得以激发,起到了“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有效地激活了数学课堂。
三、多方对话,拓宽信息渠道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种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态度和获取知识的方法都能在使用信息技术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媒体数学教学的背景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形式和渠道。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教学过程倾向于学生,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比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单一交流方式更为广泛、灵活和方便。在多媒体环境的教学中,数学教学摆脱了传统的“空洞说教”方式,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体验。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机和教师机的屏幕上都有一个可以拖入拖出的交谈室(Chatroom),学生随时可以看到同学提出的问题,以及其他同学应答的情况,自己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在这种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合作学习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单一分组和固定编制的方式,而是自由开展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向任何人提出问题,参与讨论的学生随时都在重组。他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进行自由发言、民主交流,而教师亦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处发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讨论、概括的基础上和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思考、善于发现。
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可以激活课堂,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信息技术不能替代某些教学媒体而运用于课堂。比如在计量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直接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总之,我们只有摆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激活数学课堂,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效地培养更多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一、联系实际,感悟身边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地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生动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美丽的校园》这节活动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绘制学校的平面图,而画平面图的难点则是如何确定好学校建筑物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按传统的教学,让学生凭着记忆,介绍学校建筑物的位置与方向,很勉强,很抽象。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显得形象而生动。于是教学中,我把“美丽的校园”按一定的顺序拍成录像,展示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亲切而自然的视听情境。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学生不仅了解了学校的人文环境,而且还直观地浏览了学校建筑物的整体布局。接着,让学生对着屏幕上的整个学校的鸟瞰图,指一指、说一说学校建筑物的位置与方向。此时,学生一目了然,跃跃欲试,大大降低了传统教学手段靠单一的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二、激发兴趣,提高参与效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效度。
如教学《美丽的校园》一课时,学生进行平面图的展示。点评后,为了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说:“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很专心,表现很出色,再过六年,一定会考上自己向往的大学。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所大学的校园好不好?”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齐口同声地说:“好!”伴随着欢快的轻音乐,屏幕上出现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美丽的校园。老师因势利导:“看完这几所大学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学生们纷纷举手,欲罢不能。有的说:“我要是能考上北京大学就好!”有的说:“长大后,我要是能创办一所美丽的学校就好了!”这些发自内心的言语记录着学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可见,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可以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氛围中,情感得以激发,起到了“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有效地激活了数学课堂。
三、多方对话,拓宽信息渠道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种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态度和获取知识的方法都能在使用信息技术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媒体数学教学的背景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形式和渠道。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教学过程倾向于学生,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比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单一交流方式更为广泛、灵活和方便。在多媒体环境的教学中,数学教学摆脱了传统的“空洞说教”方式,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体验。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机和教师机的屏幕上都有一个可以拖入拖出的交谈室(Chatroom),学生随时可以看到同学提出的问题,以及其他同学应答的情况,自己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在这种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合作学习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单一分组和固定编制的方式,而是自由开展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向任何人提出问题,参与讨论的学生随时都在重组。他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进行自由发言、民主交流,而教师亦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处发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讨论、概括的基础上和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思考、善于发现。
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可以激活课堂,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信息技术不能替代某些教学媒体而运用于课堂。比如在计量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直接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总之,我们只有摆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激活数学课堂,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效地培养更多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