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人物画瓷流行及存世量刍议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kf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陶瓷史叙写到清末就戛然而止了,但清朝灭亡后至建国前的这段时期,陶瓷艺术仍在发展,是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中重要一环,肩负着那个时代赋予它的内容。民国时期的瓷器研究较薄弱,近些年虽逐渐受人关注,但仍大多停留在对其表象上论述,如特色、作用、意义等,少有从其内在发生机制研究的专著。
  时装人物画瓷是最能鲜明反映民国早期特有时代气息的一类瓷器。装饰上大多选取西式建筑图案,描绘着新式服装的中国女性和孩童,使用当时被认为是时髦新玩意儿嬉戏的生活场景。与传统人物题材的瓷器装饰完全不同,“时装人物画瓷”追求时尚的生活气息,曾经文人雅士气息以及高尚的说教意味消减;器型上以较大的瓶类(长颈瓶、盖罐、帽筒)居多,并大多成对出现,还有茶壶、小杯、肥皂盒等小件容器。
  张朋川较为系统地收藏时装人物画瓷器,他的藏品年限跨度为1916年到1928年,其中以1917年至1925年间的瓷器居多。此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因此,它的兴起一般被认为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西方”和“反传统”思潮影响所致。“新文化”冲击了旧的礼教规则,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涌入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态度,原来瓷器上古装人物等旧题材,难以博得新一代顾主的青睐,引领时尚新风的人物形象则迎合了当时人们的欣赏趣味。
  自19世纪末中外通商以后,国外洋货不断侵占国内市场,社会上一直存在“提倡国货”、“反对洋货倾销”、“振兴民族实业”的运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间西方列强忙于生产军用产品,战后的一段时期各国又忙于修整,外国商品竞争的压力有所缓和,中国民族工商业获得了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如果按照以上说法,当时时装人物画瓷迎合了人们“崇洋”“崇新”的需求而广受喜爱的话,那么借助这个契机也作为“时髦”的事物,它的产量应该是相当大的。民国距今年代不算久远,而时装人物瓷的存世量根据张朋川的描述却是稀少的。
  20世纪上半叶战乱频繁,下半叶又经“文革”洗礼,人且不保,易损的瓷器更是命运叵测,这无疑是造成器物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值得追问的是,当时的一些绘制传统人物故事风格的器物存世量却比之时装人物画瓷可观得多,同样经历乱世,命运应该是一样的,既然都是民用瓷,为什么时装人物画瓷反而存世稀少呢?那它在当时的产量到底又有多少?是怎样的流行程度?为什么仅存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此之后却销声匿迹了呢?这不单是一种事物的消失,更是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的消失。
  时装人物画瓷来源及品质
  这类瓷器的来源要从景德镇说起,民国时期景德镇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瓷业衰败。封建官窑业的瓦解,御窑良工出流,也带出了高超精良的烧制技术,当时洋人渴求中国古董,在巨大利润的驱动下掀起了业内大量仿制古瓷器。在民国初年时仿古瓷就已成为景德镇的主要行业,仿制数量多、范围广、历代名窑均在仿制之列,因此可以说“仿古瓷”凝聚了当时的最高生产力。除此之外,最为著名的当属以“珠山八友”为代表创作的“新粉彩”,创作汲取中国画的精髓,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光彩传神,画法虽受海派的影响,但其器型、装饰题材上仍没跳出传统的范畴。而这些产自景德镇的时装人物画瓷是出自哪些人之手呢?在收藏器物的题字中多次出现洪步余、夏鼎臣,潘肇唐、毛子荣等几个人的名字以及长春阁、松林阁等瓷庄名,但关于这些人更详细的记载却很难找到。因此,他们在当时应该并不是声名显赫、众所周知的名家,而细观其器物,粗糙感明显,瓷绘也绝对算不上精致,从整体上来讲品质不算太好,在当时的价格应该也不会过于昂贵。从藏品来源看,现今也仅限在国内,国外并无相关发现,此类器物在当时应该属于内销的品种。
  1916年至1928年间,民国成立不久,西方文化和商品大量涌入。新文化运动逐渐展开,虽说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蒙,但从它的发生地、发起人和参与者来看,新文化所传播倡导的新思想和新精神在当时全国的影响范围和力度一定是有限的。这种由于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所导致的人们审美方式以及日常消费方式的转变,发生在新式知识分子阶层、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以及围绕其所处城市的服务业、商业阶层中,全国不过是几个为数不多的较早接触新文化的大城市汇集这样的精英人群,不见得生活在各地的大多数民众对于与千百年来的价值体系大相径庭的新图像有多高的激情。就像月份牌流行在上海,但并没有在全国普遍的流传一样。
  中国作为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国家造就了以农民为主的人口结构,据1933年的人口职业分类统计,仍有“总人口的73%住在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家庭里,27%属于非农业家庭的成员”,“自清末以来(指至1933年)中国人口的职业区分总体变化很小”,因此在五四新文化前后,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可以基本参照1933年的比例。“五四时期的社会道德心理的变迁必然也包括了审美及生活观念的变迁,其发生的范围主要在日益近代化的城市社会”,城市社会必然包含着人多数的非农业人口,全国绝大部分的人口是生活在城市以外的落后地区,从而也保障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及保守观念并未被清一色地遭受抨击。
  别说一种文化思潮,就连“辛亥革命建立起了一个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共和制,在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引起强烈的共鸣”,何况是劳苦大众?民国初有人评论说“共和成立,国民对于国家的观念毫无热度可言。除各大报馆联合电致参议院外,余均寂寂无闻。可叹!”保守稳固的儒家文化造就了大多数安于现状的中国人,不热衷于革新与变故,而社会心理的变迁相对于社会局势的变革则更难,并且它存在阶级性,扭转大多数普通民众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更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儒家社会准则的信仰经受住了新文化和五四运动反传统观念的猛烈攻击,并且直到解放以后的时期,仍继续指导许多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和精神生活”。
  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让全国大范围的群众都勇于接受这种描绘新式人物图像的时装人物画瓷是不现实的,当时人们对陶瓷装饰审美心态发生转型的说法更是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体。
  时装人物画瓷的衰落
  受众有限,销路就局限,销量会因需求而受限,从而导致对其产量的控制。关于景德镇当时(1916-1928)产品品种和运销的具体情况并没有留下详细记载,无法获取某类瓷器具体的销售信息,但从张朋川先生现有藏品的来源范围“西至甘肃、青海,北到北京,南及浙江、江苏”可以看出曾经时装人物画瓷应该是在这些城市出售过。因此,时装人物画瓷在当时的流行可能并不广,又经百年风云变幻,因此产品存世不多。
  20年代军阀混战局面愈演愈烈,南方的革命运动也在蓬勃开展。1926年北伐开始,从南向北两年间先后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区发生战争,武汉、南京、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受到严重影响。一来局势动荡,给陶瓷业的生产和城市市场贸易经营造成阻碍,二来战乱频发,器物的大量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之后南京中央政府建立,又陷入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阀内战和党内纷争之中,国内不安定。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侵华,从此之后全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国土大面积沦丧,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崩溃,大城市瘫痪,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人们的生死温饱尚且不保,此时的景德镇制瓷业能基本维持生活用器的生产已实属艰难,一些精心绘制用来欣赏玩味的摆设实在不适合在战争年代大量出现,一连串的战乱与灾难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也给流行范围本来就局限的时装人物画瓷造成致命的打击。这也就是为什么时装人物画瓷只在民国初期lO年间集中出现的原因了。
  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以月份牌画为稿的陶瓷贴花纸研制成功,批量的复制技术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和工时,不但贴出的图像样式新颖、色彩雅致,而且比手绘的时装人物画更精细、更时髦,也一定程度制约了时装人物瓷绘的发展。
  战争的摧残和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可以作为自上世纪30年代以后限制时装人物画瓷继续发展以致销声匿迹的重要原因。
  从最早发现时装人物画瓷的1916年,至20世纪30年代爆发战乱前,不过10多年的时间,利于时装人物画瓷发展壮大的安逸环境就这样结束了。由于制造的时间短,产品的数量固然有限,加之瓷器脆弱易碎,本就不易长久保存,近百年的动荡不免也给器物造成了大量的损失。
  (文中张朋川私人收藏图源自《瓷绘霓裳: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画瓷器》)
  (责任编辑:马怡运)
其他文献
一  2003年,王世襄先生尽集“俪松居长物”,手自编纂《自珍集》面世。虽说数达八十的明式家具早已转让上海博物馆而不入此集,其收录仍有十类近三百件套,可谓琳琅满目。开卷之首,即“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文曰:  “‘大圣遗音’栗壳色,七徽以下弦路露黑色,遍体蛇腹断,中间细断纹,额有冰纹断。圆池,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是为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
期刊
中国的传统家具从席地而坐到床榻时期,再到椅凳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战国时代到宋元时期,家具的时代特征变化较大。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家具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至今,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依然为国内外的收藏者热捧。特别是明式家具,因其造型和装饰风格上的简洁质朴、含蓄典雅的风格和科学合理的榫卯工艺,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精华。  而形成于清代中期的清式家具则一改明式家具的朴素、典雅,代
期刊
一件拍品的专场  3月12日,应友人邀约,青铜器鉴定及修复专家贾文忠从北京飞赴纽约。走进机仓,他意外地发现头等舱里坐满了古玩商。一打听,大家都是为了一件拍品而来——皿方罍。  同样为了皿方罍,佳士得拍卖公司不惜重金打造专场,将拍品编号为1888。细心地安排“要发”的谐音来讨巧,无非是迎合中国人的胃口,也充分反映出佳士得对皿方罍创造又一个天价的信心。  到纽约后的几天里,贾文忠更是惊讶:酒店里、餐厅
期刊
二十具铜炉素净高雅,参差于明式条案之上,皆为王世襄《自珍集》中著录遗珍。而今,人去物在,睹物思人。  世襄先生藏炉四十余具,且大都有座,或铜或木者。经“文革”浩劫,发还时余炉三十具,仅“玉堂清玩”大鬲炉木座同归。此三十具铜炉,先生均著录于《自珍集》中。2003年8月相伴一生的妻子袁荃猷女士仙逝,世襄先生大悲间无心藏物,便委托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悉数拍卖,而此时仅铜炉二十一具(余九具,早已由先生“由我遣
期刊
宋代陶瓷中,常见一类仿古器,这些器物在器形或纹饰上模仿青铜器(对于宋代仿古陶瓷所模仿的青铜器对象,通常认为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而在实际情况中,有些仿古并非来自商周时期,如樽式炉明显是模仿流行于汉代的樽。而又有一些形制则不是来自于青铜器,而是玉器,如琮式瓶,对于其形制来源学界未有定论,参见谢明良《琮瓶的变迁》,《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05),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是研究宋代陶瓷不可回避的重
期刊
王世襄先生无疑是当代成就卓著的文物学家,对于收藏者而言,他还是最具影响力、品牌效应的玩家、收藏家。他所涉足的画论、音乐史、漆器、竹刻、家具、竹木牙角、鸽哨、葫芦、蟋蟀谱等领域,学术成就非凡,家具、漆器、竹刻、葫芦、鸽哨的研究更具开创之功。  1952年王世襄先生与故宫博物院绝缘后,放弃了诸如书画一类“高大上”的研究门类,学术视野定位为重新发现、挖掘那些长时间被研究者忽视但却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艺术品
期刊
辽宁抚顺,历史文化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曾以“煤都”之称驰名中外。  煤精,又名煤玉,黑宝石,是亚洲最大的人工露天矿——辽宁抚顺西露天矿独有的矿产资源。煤精是五千多万年前的柞、桦、柏等树木和低等植物如苔藓、藻类等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而成,夹杂于煤层之中,其特点是稍轻于煤,质地坚韧,结构细腻,乌黑发亮,横竖纹理明显,是雕刻工艺品的上好原料,故称之为“煤中之精华”。  抚顺煤雕,是指利用抚顺自然资源煤精为
期刊
在上海嘉定安亭镇的一条街上,有一座私人博物馆——翥云艺术馆。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生动展现了嘉定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这座博物馆,是嘉定人周嘉花了20年时间耗资上千万元打造的。  嘉定建县于南宋嘉定十年,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名胜众多,素有“教化嘉定”的美称。出身在嘉定一个数代都是读书人家庭的周嘉,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诲和乡土
期刊
早在公元前的战国至汉代时,笔、墨、纸、砚已相继出现。文房用具在不断的发展演进中,其品种、质量愈来愈丰富和精良,方便了人们的书写绘画,间接地发展着文化艺术。文房用具功能多样,质地不一,形式各异。文房用具是一种消耗品,用毕即弃,不断更换,能流传保存至今的十分难得,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新疆考古发掘出土的文房用具数量较少,但历史跨度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新疆的社会文化生活。  古代新疆地区的文房用具多是
期刊
中国的冠带制度,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服饰史中,腰带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说:“冠带,本指服制,引申为礼仪、教化。”冠,帽子的统称;带,古人服饰的一部分,这里主要指腰带,即束腰之带。尽管腰带有着多种样式和多种名称,但在礼制社会的古代中国,腰带不仅是服饰美构成的要素之一,更一直是区分束系者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由于腰带所具有的这种特殊作用,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