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仿青铜陶瓷初探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hang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陶瓷中,常见一类仿古器,这些器物在器形或纹饰上模仿青铜器(对于宋代仿古陶瓷所模仿的青铜器对象,通常认为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而在实际情况中,有些仿古并非来自商周时期,如樽式炉明显是模仿流行于汉代的樽。而又有一些形制则不是来自于青铜器,而是玉器,如琮式瓶,对于其形制来源学界未有定论,参见谢明良《琮瓶的变迁》,《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05),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是研究宋代陶瓷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
  笔者通过整理宋代各窑系所生产的仿古的陶瓷器物,结合学界对宋代金石学、古器物学和复古潮流的研究,试图对该类宋代仿古陶瓷的性质、功能进行讨论,并对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这里先根据不同器形和纹饰进行分类,寻找出其形制来源,其次对宋代不同窑系进行考察,对各窑系仿古陶瓷的生产情况做一介绍。各窑系的典型器物,尽量采用科学的考古发掘品,个别于科学考古发掘中未见的则采用各公立博物馆有明确断代的藏品。为避免理解上的误解以及行文的流畅,文中论及相关窑系时,传世品以其所藏公立博物馆的断代断窑系为准,如传世汝窑;考古发掘品以其遗址名称为准,如清凉寺窑、张公巷窑、郊坛下窑以及老虎洞窑。
  宋代常见仿青铜陶瓷的种类
  宋代仿青铜陶瓷的器形
  鬲式炉
  鬲的用途与鼎相似,主要用于烹煮的青铜炊器。在宋代的仿古陶瓷中,鬲式炉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宋代陶瓷鬲式炉的基本形制是:圆口,宽沿平折,直颈,扁圆腹,三足,腹与足背饰有三角形突脊。
  宋代生产有陶瓷鬲式炉的窑系包括:郊坛下窑(图一,图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南宋官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老虎洞窑(图二,图选自杜正贤主编《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文物出版社,2002)、龙泉窑(图三,图选自朱伯谦《龙泉窑青瓷》,艺术家出版社,1998)、越窑(图四,图选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吉州窑(图五,图选自彭明瀚《雅俗之间——吉州窑》,文物出版社,2007)。
  鼎式炉
  鼎流行于商周时期,主要用于烹煮的青铜炊器。鼎的类型较多,分类比较复杂。宋代仿古陶瓷中,鼎式炉的基本形制为三足鼎式炉,特点为双耳、三足、圆鼎身,三足背饰三角形突脊。
  宋代生产有鼎式炉的窑系包括:耀州窑(图六,图选自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郊坛下窑(图七,图选自《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图八,图选自《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龙泉窑(图九,图选自《龙泉窑青瓷》)、越窑(图十,图选自《寺龙口越窑址》)、吉州窑(图十一,图选自《雅俗之间一吉州窑》)。
  樽式炉
  樽是流行于汉代的盛酒器,有盆形和筒形两大类,质地有青铜器、釉陶器、漆器等,本文所讨论的樽为筒形樽。宋代仿古陶瓷中,仿樽的器物为樽式炉,其形制特点为:筒形身、三足,筒形身一般饰有弦纹。
  宋代生产有樽式炉的窑系有:传世汝窑(图十二,图选自李辉柄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7宋(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清凉寺窑(图十三,图选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大象出版社,2008)、定窑(图十四,图选自《中国陶瓷全集》第七卷宋·上)、传世官窑(图十五,图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00年)、郊坛下窑(图十六,图选自《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图十七,图选自《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龙泉窑(图十八,图选自《龙泉窑青瓷》)。
  簋式炉
  簋是用于盛黍稷的青铜盛食器,朱凤瀚对簋的类型学分类标准是簋腹部的形制(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而宋代仿古陶瓷中仿照簋的为簋式炉,其形制特点为:鼓腹、双半环耳,圆圈足。
  宋代生产有簋式炉陶瓷器物的窑系有:定窑(图十九,图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定窑白瓷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7)、传世官窑(图二十,图选自《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郊坛下窑(图二十一,图选自《南宋官窑》)。
  贯耳瓶
  壶是流行于西周至汉代的青铜酒器,有多种形制,其中一种在颈部两侧有上下贯通的双耳。在宋代的此类器物中,口较窄小的常被称为“瓶”,口腹均较大的常被称为“壶”,壶与瓶在此暂不做区分,而以贯耳特征来考察。
  宋代生产有贯耳瓶的窑系有:传世官窑(图二十二,图选自《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郊坛下窑(图二十三,图选自《南宋官窑》)、龙泉窑(图二十四、图二十五,图选自朝日新闻社文化企画局文化企画部《封印された南宋陶磁展》,朝日新闻社,1998)。
  琮式瓶
  琮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玉石器,形制特点为外方内圆、管状。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制特点。
  宋代的陶瓷琮式瓶的形制特征与玉石琮一致,呈外方内圆、管状。但是宋代琮式瓶的来源,学界仍未有定论,谢明良对宋代琮式瓶的形制有细致的分类,并考证了在宋代对于“琮”的概念,从而得出宋人概念中的“琮”与当今考古学界的“琮”全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对于宋代陶瓷琮式瓶的形制来源,目前尚无法得出有力的结论(谢明良《琮瓶的变迁》,《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05)。
  宋代生产有琮式瓶的窑系有:传世官窑(图二十六,图选自《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郊坛下窑(图二十七,图选自《南宋官窑》)、龙泉窑(图二十八,图选自《封印された南宋陶磁展》)。
  觚
  觚是流行于殷商时期的青铜酒器,宋代陶瓷觚的形制特点为:喇叭形口、直把、喇叭形足,把与足上通常饰有四道突起的锯齿状扉棱。
  宋代生产有陶瓷觚的窑系有:郊坛下窑(图二十九,图选自《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图三十,图选自《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
其他文献
编者按:5月29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51讲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子林主讲紫禁城的建筑之道。王子林,1965年出生,1989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同年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多年从事宫廷原状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在原状宫殿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方面多有创新性的见解。著有《紫禁城原状与原创》《皇城风水:北京  王不得不为王之地》《皇家风水:帝王文化的成功演绎》等。  紫禁城能保存至今非常幸运,为中国的文化
期刊
去年5月18日安徽博物院“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获得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精品奖”。“江淮撷珍”作为“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的组成部分,是安徽博物院精心组织的院藏特色展,展览分为金银器、玉石器、漆器、铁画、竹木牙角器五个部分。展品囊括了本院及巢湖、蚌埠、怀远、东至等地市博物馆、文管所收藏的50余件文物珍品。  安徽博物院藏古代工艺品种类繁多,金银器、玉石器、漆器、铁画、
期刊
海南岛古称崖州,世人即把产于海南的沉香成为崖香。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广引北京蔡京少子蔡涤《铁围山丛谈》佳句,盛赞海南香:“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清代张嵩,在《崖州志·香类》中评价曰:“近日洋棋楠多出,香气甚烈,价未甚昂。外属人往往为所误。不知洋香气虽烈逾几倍,冬则气渐消。崖香气味纯和,历百年而不变。以其得道之正云。”  国产沉香主
期刊
明晚期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的需求较大,外销瓷器也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虽然这一时期御窑厂的生产几近停滞,但民窑青花瓷的烧造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崇祯(1628-1644年)时期的青花瓷器,在近几十年来更以其丰富的纹饰内容、充满生活气息的实用种类和潇洒而不失细致的笔墨意趣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收藏者的目光。本文试以烟台市博物馆藏两件明崇祯青花瓷器为例,探索其中人物故事题材的奥妙。  崇祯青
期刊
编者按:4月26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52讲邀请青铜器鉴定、修复专家贾文忠主讲青铜器的鉴赏与收藏。贾文忠先生出生于文物鉴定修复世家,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班毕业,曾先后在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从事文物保管、征集、修复和鉴定等工作。现任文化部市场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金属文物组执行主任、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青铜研究会会长、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青铜器
期刊
承德皇家寺庙古建筑自1994年与避暑山庄一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其宗教内涵、历史地位、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已经越来越为全社会各阶层所重视。其实,每一座寺庙都有它各自不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背景,因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比如说皇家寺庙之一的殊像寺。  殊像寺与其他几座寺庙建立的时代背景有明显的不同,其他各寺庙都是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出于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出于国家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需要,而殊
期刊
一  2003年,王世襄先生尽集“俪松居长物”,手自编纂《自珍集》面世。虽说数达八十的明式家具早已转让上海博物馆而不入此集,其收录仍有十类近三百件套,可谓琳琅满目。开卷之首,即“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文曰:  “‘大圣遗音’栗壳色,七徽以下弦路露黑色,遍体蛇腹断,中间细断纹,额有冰纹断。圆池,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是为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
期刊
中国的传统家具从席地而坐到床榻时期,再到椅凳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战国时代到宋元时期,家具的时代特征变化较大。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家具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至今,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依然为国内外的收藏者热捧。特别是明式家具,因其造型和装饰风格上的简洁质朴、含蓄典雅的风格和科学合理的榫卯工艺,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精华。  而形成于清代中期的清式家具则一改明式家具的朴素、典雅,代
期刊
一件拍品的专场  3月12日,应友人邀约,青铜器鉴定及修复专家贾文忠从北京飞赴纽约。走进机仓,他意外地发现头等舱里坐满了古玩商。一打听,大家都是为了一件拍品而来——皿方罍。  同样为了皿方罍,佳士得拍卖公司不惜重金打造专场,将拍品编号为1888。细心地安排“要发”的谐音来讨巧,无非是迎合中国人的胃口,也充分反映出佳士得对皿方罍创造又一个天价的信心。  到纽约后的几天里,贾文忠更是惊讶:酒店里、餐厅
期刊
二十具铜炉素净高雅,参差于明式条案之上,皆为王世襄《自珍集》中著录遗珍。而今,人去物在,睹物思人。  世襄先生藏炉四十余具,且大都有座,或铜或木者。经“文革”浩劫,发还时余炉三十具,仅“玉堂清玩”大鬲炉木座同归。此三十具铜炉,先生均著录于《自珍集》中。2003年8月相伴一生的妻子袁荃猷女士仙逝,世襄先生大悲间无心藏物,便委托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悉数拍卖,而此时仅铜炉二十一具(余九具,早已由先生“由我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