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材料】
2008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五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意见》指出,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材链接】
一、从经济常识角度思考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地位的牢固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要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的力度,完善农村服务体系;要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实现规模经营;要努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总之,必须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这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根本途径。
4.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相结合。农业发展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如国家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等。
二、从哲学常识角度思考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2.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新农村建设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全国小康社会的全局。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通过搞好局部,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反映了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意见》指出,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这些思路和要求都体现了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008年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具体任务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需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不照搬照抄别地经验。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群众观点,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它将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下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力量,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新的突破。
三、从政治常识角度思考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农联盟是其阶级基础。只有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巩固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国家切实履行各项国家职能。国务院制定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国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了国家的政治职能。
3.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国家制定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政策,解决好“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4.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中央制定“一号文件”,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
5.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8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五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意见》指出,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材链接】
一、从经济常识角度思考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地位的牢固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要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的力度,完善农村服务体系;要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实现规模经营;要努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总之,必须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这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根本途径。
4.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相结合。农业发展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如国家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等。
二、从哲学常识角度思考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2.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新农村建设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全国小康社会的全局。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通过搞好局部,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反映了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意见》指出,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这些思路和要求都体现了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008年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具体任务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需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不照搬照抄别地经验。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过程中,要树立群众观点,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使广大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它将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下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力量,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新的突破。
三、从政治常识角度思考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农联盟是其阶级基础。只有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巩固工农联盟,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国家切实履行各项国家职能。国务院制定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国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了国家的政治职能。
3.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国家制定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政策,解决好“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4.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中央制定“一号文件”,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
5.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