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课标和教材关系之浅见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99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下,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大纲,教材打破了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呈现出“一标多本”的精彩局面。由于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者对课标精神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课标要求所采取的叙述也有很大不同。在新形势下,如何处理课标与教材的关系?我以岳麓版历史必修I第四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第一,依据课标,补充教材资源。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对于列强的侵华,教科书中叙述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对于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教科书主要叙述定海人民的抗争、北洋舰队的抗争、义和团的抗争。很明显,只利用教科书的叙述很难实现课标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确凿的史实,通过占有详实可靠的典型的史实资料,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给学生补充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以及葛云飞、刘永福、聂士成等民族英雄英勇抗敌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使得中国没有灭亡,体会到国难当头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不屈的斗争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奋起的宝贵财富。
  第二,理解课标,整合教材资源。面对上面的课标要求,教科书在该单元各课的编写上显得有些零乱,不便于学生清晰地抓住历史的脉络,为此,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大胆整合教材,从而有效落实课标。在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我先用“1840-1900年列强的侵华”这一线索整合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对这四次侵华战争进行比较,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再用“1840-1900年中国军民的反抗”这一线索整合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群众为保家卫国进行的定海人民抗争等史实,清政府北洋水师进行的黄海大战等史实,并对这些反抗斗争进行归纳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感悟课标,质疑教材资源。课程标准对历史必修I的学习目标的表述中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这是政治文明历程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但是,教科书在叙述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说“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事实果真如此吗?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美国历史学家皮特·N·斯特恩斯在《全球文明史》中提供了一段有趣的史料:“在1914年的前不久,驻维也纳的一位比较重要的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假定根据过去的政治稳定趋势最能推测将来的情况,所以他选择了3个显然具有强大的君主政权的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当时法国是一个新崛起的共和国,英国动荡不安,意大利则缺乏任何稳定的传统,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以上两则史料告诉我们,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即使是在一战前的欧洲,民主共和的思想也绝非充分地深入人心,起码欧洲的精英人物(如材料中的银行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位强势国王存在才像一个国家,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在当时“世界潮流”形势下,中国一场并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发生,便出现“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局面,很显然超越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尤其是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形势下,“深入人心”更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总之,课标是教和学的指导、依据和目标,教材是实现课标要求的重要资源和平台,我们要“以标为标”,大胆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整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教科书为桥梁争取“达标”。
其他文献
微课程是基于学生需求、教师能力和校本资源,把原有课程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微型课程。2014年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更是强调了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运用微课时也要有指向性,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  一、紧扣课标,创设真实情境,整合学科
地理研学旅行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收集、集体活动等。进行地理研学旅行,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拓宽学生视野,并且能让他们在研学过程中,体验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经常开展地理研学活动,不但能够缩短学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知识运用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
笔者在本文以《水资源》的教学为例,提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对初中地理综合思维的认知  地理综合思维是学生运用综合观点与方式对地理事物进行全面观察,对地理现象进行系统化的认知,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品质与逻辑能力的培养。当前人们生存的地理环境受到时空和地理要素的影响,地理环境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地理学科不仅要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要素,还要把各要素作为复杂统一的整体,对其
梅花、桃花、櫻花的区别  人们经常把桃花和梅花、樱花等混淆,特别是当品种颜色十分接近时。其实,仔细观察花朵的边缘,你就能简单地把它们区分开。
第1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11月23日00:01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4.2度s,101.2度E)发生6.8级地震。回答1~3题。  1.本次地震发生时,震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下列哪一日期比较相近( )  A 两个月前  B 一个月前  C 一个月后  D
一、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    【背景材料】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2007年8月8日,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会在呼和浩特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曾庆红率中央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内蒙古自治区60年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结果,是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创造性贯彻
機图:转山美术工作室
唐棒棒读的这句诗,大家一定都知道吧?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赠汪伦》就是在安徽省泾县的桃花潭镇写下的。桃花潭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东南方向与太平湖相连,再加上翠绿的古树、粉色的桃花,简直是一处人间仙境。对了,那里还有青砖黑瓦的皖南民居和石碑古物,你可以去追寻一下李白和汪伦的足迹哦。
三次新年  卡梅伦角是一座位于澳大利亚东部的寻常小镇。它却有着一个极不寻常的地方——每年有三次新年。  由于地坦位置特殊,卡梅伦角横跨了三个不同的时区。也就是说,每当新年来到时,这里人们可以变换不同的时区位置,迎接三次新年。也正因為如此,平时这个小镇鲜有人至,而一到年末,人群便蜂拥而来。  地球正在吞没海洋?  过去,许多学者都认为,地球在进行板块运动的同时会吸收一部分海水,之后再以火山爆发的形式
你是不是觉得这里奇妙极了,只有神话世界里才会出现?告诉你哦,这是美国纳华达州的一处小型间歇性喷泉——飞喷泉。它是1964年一次地热试验后意外喷发的。现在,它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了。不过,它目前属于私人所有,如果你想去参观,必须得到主人的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