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应用型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应用型教学体系才能更加系统化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应用型教学模式为载体,让学生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动手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应用型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应用型教学体系才能更加系统化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应用型教学模式为载体,让学生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动手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康德美学和唯美主义将审美特质作为判断艺术品的标准,审美特质对艺术品的规定导致了艺术品与器物的离间.在对康德美学和唯美主义反叛的基础上,弗雷德洞悉到实在主义艺术违背了现代主义内在发展逻辑,打破了艺术品与器物的藩篱,显现了自身的物性.从实在主义艺术物性到剧场性的转变构成了弗雷德眼中实在主义艺术通达自身物性的发展轨迹.对弗雷德来说,剧场式的展示方式和新的感受方式才能让实在主义艺术物性被经验.
庄子哲学审美体验思想可以概括为以“目视、眼观、耳闻”观照世间万物的感官之审美体验、以“神遇、神行”感“天地之美”的心神之审美体验及以“共感、物化”体“逍遥之道”的生命之审美体验三层级递进式审美体验路径.结合庄子哲学审美体验思想体系,可以探讨景观之感官、心神及生命审美体验新释义.
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考察时,潘公凯引入了“错构”的观念.“错构”就是对生活常态的一种偏离.错构的非逻辑结构表现为错构、错置、错序三种形态.这种错构的理念在修辞文本的建构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譬如譬喻、示现、引用等.通过这种时空的飘移,造成一种逻辑上的错位,从而达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修辞效果.
对于尼采而言,《悲剧的诞生》采用的是不同于传统的问题方式,他不是用概念的方式,而是尝试用一组组直观可感的形象来讨论悲剧艺术的起点,而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两者分别代表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无疑是命题的核心.通过分析两者之间从“联姻”到“兄弟联盟”的变化关系,能够有助于把握艺术文化的本质以及直面现实和未来的伟大生命力量.
2021年10月15-17日,“身体美学的当代形态”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由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身体美学中心、深圳大学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所承办.在持续一整天的大会发言环节,来自国内高校和社科院的50多位学者围绕“身体美学与赛博格美学”“身体美学的基本问题”“身体美学与艺术”“身体美学与文学”等四个专题展开了深度讨论,探索了身体美学的基本框架、当代嬗变、主要命题,演绎了身体美学介入艺术、体育、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展示了身体美学的强大阐释
表现主义绘画在20世纪初期流行于北欧诸国,最先在德国兴起,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精神上的混乱、困惑,以及文化上的危机.色彩作为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必然带有明显的情绪因素,这种主观感情和个人情绪的抒发在绘画中必然得到淋漓的体现.表现主义的画家以色彩作为情感抒发的重要手段,利用色彩的主观性、象征性、装饰性来塑造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主义的艺术家能够从自然界色彩中获得的感受去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想法,从而形成了艺术作品中“有意味的形式”.
马克思关于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论述,古典美论已有多种解说.本文从现代美学原理研究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马克思总结的人类塑造物体的“美的规律”.这里不再孤立地解释“美”是什么,再按照“美”的定义分析规律;而是在对人类审美创造活动做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在人类创造万类文明的大背景下,指出马克思说的“美的规律”贯彻于人类的审美与创造活动之中,是对人类创造文明事物总规律的高度概括.落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实处,它就是活跃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审美创造规律,这是人类本质性的规律.
随着消费物质超级丰富的“后消费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空前的“物资”消费热,丰富的“精神文化”消费也伴随而来.音乐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场域,面对后消费时代大众的高度参与性和开放性,如何运用当代青年人接受度高的音乐元素,借助新媒体、短视频等青年人喜爱的媒介,激发年轻人的审美热情和艺术创新,是当下值得探究的问题.
王安忆于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纪实与虚构》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它不仅为当代长篇小说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后继小说创作提供别样的价值与借鉴意义.分析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以细读文本的方式对自始至终浸透文本中的孤独寂寞这一主题感受与情感体验进行解读,试图寻找主体产生这种精神体验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分析主体如何在女性视角下消解孤独与寂寞,并探讨其寻根的价值与意义.
短篇小说《相似形》是日本现代女作家高桥多佳子的代表作,讲述了松山明子与女儿初子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故事.与传统作品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同,文中的母亲不再是疼爱女儿和无私奉献的形象,而是嫌恶和嫉妒女儿的形象,从而使母爱异化.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着重探析母爱的异化及其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