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招生热与就业冷之探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ng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中将专业划分为文科和理工科两大类,从近些年的就业状况看,高校文科毕业生就业难度远大于理工科毕业生,并且文科生就业难度显然越来越大。2008年上半年,由中美教育市场专家、劳动经济学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组成的麦可思(MyCOS)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发布了《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报告揭示了报考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均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调查表明,本科最热门10个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32.9%。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法学位列第二。这一调查结果也表明,高校热门专业不一定是就业热门,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法学专业招生热的产生原因
  
  法学专业的热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专业报考过热和过度扩招
  就业市场也是一个市场,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分析市场行情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分析。法学专业如此大规模的扩招,主要源于高校盲目设专业的短期行为,社会上热什么就招什么,而不是慎重地考虑本身的培养实力。
  从高校方面来说,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行大学扩招,自高校扩招以来,不少高校不管自己是否具有培养能力,一哄而上新办或扩招文科热门专业。有统计显示,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其次是计算机和法学专业。法学专业是招生的热门专业,近年来不少高校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盲目上规模、上档次,不少专业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设并大量招生,国内除了法律界传统的五院四系外,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其中不乏理工农医等院校。这不但使人才培养质量受影响,同时也造成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从而导致就业困难,待业和隐形失业现象十分普遍。
  
  2.专业本身的可行性
  对高校来说,法学专业成本低,不像理工科专业那样需要有实验室,对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有着很高的要求,并且要有巨额的投入。而法学专业短时期内上马或扩招起来相对容易。同时,对于考生而言,不需要之前有很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入学后从头学起。而且笔者相信在很多人的心里,对于法律是很崇敬的,能够灵活运用法律本身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
  
  3.考生和家长存在盲目性
  就业率高的专业少人报,就业率低的“热门”专业扎堆报,这是目前高考考生大学专业选择的一个真实写照。考生和家长缺乏来自权威部门的专业报考与就业前景之间的分析指导,在专业的选择上同样存在着盲目性,大部分考生在挑选大学专业时没有做过职业规划,加上老师、父母的经验和知识有限,观点有时也存在偏差。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法学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好,毕业之后可以到公检法工作,也可以做律师,无论如何都属于高收入的群体,因此很多人考法律专业,就业好、福利好、前途光明是主要的原因。
  其实,从法学专业的目前的社会需求上来分析,专业就业行情已连年滑坡。狭窄的就业空间难以容得下迅速聚集起来的扩招泡沫,泡沫的破裂——使专业毕业生难以就业就不可避免。
  
  法学专业就业冷的现状及成因
  
  随着法律专业扩招幅度的不断扩大,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达400多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万;法律专业硕士点也已由最初的8所院校增加到了45所,已培养出1万多名法律硕士专业的学生,在校生约为2.5万人。近年来,媒体和专家们纷纷指出法学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必然导致就业困难。纵观几年来的就业状况,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很难进人大中城市,因为大中城市的法院、检察院早就人满为患,基本上处于超编状态,稍有名气的律师事务所通常只要研究生。因此,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能不情愿地进入县一级的法院、检察院及公安局,或改行到中学去当政治教师。即使如此,法律专业就业率也不容乐观,北方网对2004年到2007年的法学类本科专业近四年的就业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法学专业就业率一直持续在70%左右,多数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就业的压力影响和制约着法律毕业生就业,给当前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从实际情况来看,法学毕业生客观上确实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就业领域相对饱和
  学生选择法律专业,除了因为法律职业的神圣和自己的兴趣,也要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前景。法学专业毕业生主要集中的就业方向是做公务员、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务。从就业单位性质上来看,党政机关依然是法律类毕业生的首选,其次是企事业单位,二者占了需求总数的近70%。同时选择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等单位的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加。参加公务员考试仍是目前法律专业毕业生进政法部门就业的唯一渠道。由于职位的有限,常常出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报考者竞争一个岗位,必然导致大多数毕业生遭到淘汰。
  
  2.专业体系相对单一
  法学专业的学生是被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培养的。由于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等课程的学习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因此,学生能够真正选择专业选修课的机会是很有限的。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权,导致了专业结构简单,知识体系单一,人才的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单位也更青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中国加入WTO后,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对法律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当给予法律专业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跨学科,跨专业。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就业期望相对较高
  抱着最初的梦想,就业期望较高,必然决定了选择面较窄。基层、西部等艰苦地区大多数毕业生都不作考虑,集中往大城市跑,而大城市又相对处于饱和状态,就业难就是必然的。
  
  4.法学教育相对普及
  除了法律本科的大规模扩招外,法律专科、第二学士学位等全日制教育、成人法学教育、在招生数量上也有了飞速的发展。由于法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热门专业,接受法学教育的机会在增加,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法学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我国自2002年首次进行了全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欲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的从业者均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并取得合格的成绩。统一司法考试虽然没有覆盖法律职业的全部,但是覆盖了法律职业的主要部分。自2002年实行司法考试制度以来,通过率一直持续低迷。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和法律 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受过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却并不能轻易迈过这个门槛,从事法律职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并非招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也对法学毕业生提出了司法考试资格证的要求。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就业机制、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等因素也是影响就业率的成因。
  
  “冷”与“热”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正在向法治社会转变,法律专业仍然是比较热门的专业,但是,当前包括各知名大学法学院在内的所有法学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签约率也降低到了历史最低,如何协调与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以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
  
  1.适度限制扩招,控制招生人数
  招生人数过多,其弊端显而易见。一是必然会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很难保证高质量的生源;二是无法保证好的教学方法的充分实施。实际上,按照法治国家的要求和经验,法学教育应当是精英教育,而这种大规模的扩招,与法学教育精神理念背道而驰。
  但学生人数的几何式增长和社会需求有限性的矛盾真的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吗?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认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走低,是与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开放程度未能达到相应程度有关的。他认为目前中国法科生过剩,实因法科教育的规模超出了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开放和经济转型的进步所能容纳的含量。反过来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市场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政经、社会事务的复杂性和交往量的增加,中国慢慢转型为一个成熟的法律共同体的大趋势,可以预见,法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会随之上升。
  
  2.开阔视野,拓展就业途径
  法科毕业生属于宽口径人才,能够服务的行业并非仅仅局限于通常所说的“司法机构”。全社会应当转变观念,将法律教育是主要为司法机关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这一传统的理念,转化为法律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的新认识,政治、社会、经济各种行业门类均应为其用武之地,其就业空间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还要倡导并贯彻法律知识是各行业都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这一新理念。
  当然,法律毕业生也需要转变非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律所不进的传统就业观念,选择“法律工作”仅仅是方向之一,其他各种行当,均不妨考虑,适度降低就业期望,开拓新的就业路径,积极适应就业、出国、考研、创业等多元化就业新格局。毕竟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可以预期,未来的中国还将更加开放与平等,能够为济济人才提供一显身手的公平渠道,法学学生的就业空间也必将更为宽广。
  
  3.夯实基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法学是一个宽口径就业的专业,但同时也应是一种高门槛的专业,因为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专才与通才的结合体,是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综合。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对学校而言,法学院校在课程体系上要加强通才教育方面的课程和实践,培养可塑性强、应变力强、适应力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养的人才;对学生而言,现在的就业竞争就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竞争,越是成熟的市场体系,对于法律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越高,意味着法学学生所需付出的培训代价也越高,所需的历练时段可能也更长,因此,法律毕业生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加强自我修炼,增加人文知识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和道德修养,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富有适应力、应变力的应用型人才以及“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由此可见,供过于求只是表面现象,而实际上,我国现有的法律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在当前尽管处于寒冰期,但种种信息表明,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得到开发。当今东部地区法律人才汇集,而西北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却显现出人才资源的缺乏。针对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服务还没有启动。仅就律师行业而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取得律师资格的专职律师还不到2万人,平均每10万人口只有两名律师,而聘请律师的企业也只占全部企业的千分之几,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我国律师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时,随着全民的法律意识在逐渐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合同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法律专业必然还将成为未来的热门专业之一。
其他文献
本文对大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的汉式英语现象做了详细的归类和分析,通过由浅及深的例子,从句式、词汇层面以及其中包含的文化影响因素着手,让学生在汉英表达差异上能有一定的
镇恢 1 2 9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用强优恢复系明恢 6 3作母本 ,高产红莲型恢复系特青 1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强优恢复系。该恢复系株型好 ,穗大 ,配合力好 ,抗病性
本文旨在从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的角度,就大学英语教学在完成四六级考核要求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强化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一些见解。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
考试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主要测量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较重课业负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考试作弊之风在大学校园里逐渐蔓延。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极大地破坏了校风、教风建设,损害了高等教育的形象。在此,笔者试图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作一些理论上的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表现形式    1.抄袭和传递  当下,大学校园
化学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一方面,我国化学工业存在高科技含量低、劳动力密集、效率低下、能耗高、污染大,企业运行体系和观念相对落后等缺陷,在科技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时代语言服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指出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行语言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商科院校翻译教学需适应市场需求,在传统翻译教学的基础
在高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的背景下,帮助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认识并使用元认知策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提高其英语学习效果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必要,势在必行的探索。
社会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以学习为基础,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以“识国情、受教育、长知识、长才干和作贡献”为目标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有目的地与外部世界不断发展的现状发生联系、相互作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本身力量,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对社会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各行各业对翻译人才特别是既懂外语,又掌握某个或几个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给高校英语教学,英语人才的培养提
煤炭部技术发展司于1984年3月13—17日在贵阳市召开了瓦斯地质编图经验交流会。与会的有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的代表126人。 焦作矿业学院受煤炭部技术司委托,草拟了瓦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