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8到2008 ,整整3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 ,然而这30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正如《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所表达的一样,中国的大门打开了、北京的大门打开了;世界各国的朋友们通过奥运这个途径,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改革开放30年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感受到了我们北京今天的美丽。30年来,档案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的发展记录着每一个神奇,通州的档案工作也随着时代在进步、在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由无章可循——到依法治档,档案工作逐步规范化
解放后,通州档案工作最早始于1952年,当时的通县县委和县人委分别建立了机关档案室;而全面开展工作则在1958年通州档案馆正式建馆后。当时,新中国的档案工作刚刚起步,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与整理标准;所以,通州档案工作人员经过多方学习、反复研究起草制定了《通州档案工作条例》、《档案库房管理规则》等有关制度。这些制度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存在着许多遗憾,但这毕竟标志着通州档案工作规范化的开始。1987年9月《档案法》颁布,1996年重新修订,使我国的档案工作有法可依。通州的依法治档工作也逐步规范。
依据《档案法》和《实施办法》,我们确认了可以依法执行的有效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执法职权,在此基础上,结合通州的实际制定了《通州区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通州区档案安全行政责任追究规定》、《通州区社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档案管理规范性文件,使依法治档落在实处。为了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强化依法治档工作,我们以社会公民和档案人员为重点,大力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活动。一是档案法制宣传进社区,在各街道办事处长期设立档案法制宣传栏,并举办家庭建档讲座。二是档案法制宣传入乡、镇,将档案法制宣传工作纳入全区“三下乡”活动中。三是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大型法制宣传活动。四是开展档案普法有奖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五是借助媒体广泛宣传档案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建立了档案执法队伍、健全了执法网络、加大了执法力度。1989年,从第一次执法检查开始,20年来,我们每年都要定期对全区档案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与抽查。在执法检查中,坚持计划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坚持单位自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执法检查与目标管理、档案复查、档案接收相结合;严格履行执法检查规范程序。目前,通州档案执法工作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多年来,档案执法检查对通州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全区95家立档单位的档案目标管理工作全部达到北京市二级先进标准,其中市一级先进36家。另外,全区483个行政村村级档案综合管理达标工作全面展开,并逐步得到完善与规范。
由单一到丰富,档案资源建设不断完善
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通州档案馆馆藏档案只有1万5千余卷,主要是党政机关的文书档案。改革开放后,社会的需求与档案事业的发展,使档案资源建设变得尤为重要。为了丰富馆藏、改善馆藏结构,我们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档案接收,扩大馆藏量。30年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档案接收工作。分期分批将区级机关及所属单位1997年以前形成的档案接收进馆(包括1997年)。
二是加大社会征集力度,完善馆藏结构。为了使馆藏内容更加丰富、门类更加多样;我们以社会为重点、以历史主题,采取措施,加大社会征集力度。先后下发了《关于征集珍贵档案资料的通知》、《关于征集地方出版物的通知》、《征集通州老照片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并深入乡镇、社区调查了解征集线索、积极拓展征集渠道;利用各种活动对征集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多年来,我们已经征集到《九章算术》(清朝年间)、日本侵华明信片(1937年)、通州区老照片、四清日记、家谱、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纪念章等各种珍贵档案资料及地方出版物6000余件。
三是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名人全宗。体现地方特色,是档案馆资源建设追求的目标。通州文化底蕴丰厚、名人荟萃,为了体现运河文化的特点,通州档案馆从1990年开始征集本地区名人档案,先后征集了刘绍棠(著名乡土文学大师)、刘白羽(著名军事文学家)等7位通州籍名人的档案资料近7万件。
目前,通州档案馆馆藏全宗由最初的25个增加到125个,馆藏档案达到了12万6千余卷,包括文书、声像、科技、实物、婚姻、房产等10余个门类。
由封闭一到开放,档案利用更加社会化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提供利用。但是,由于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档案作为阶级的统治工具是密不外宣的,档案库房的大门是封闭的,公民个人很难与档案近距离接触、一睹档案的庐山真面目。
解放后,我们档案工作以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利用作为重点。利用对象全部为单位集体、利用目的也都是工作查考,而且人数少得可怜。改革开放后,由于各项政策的落实、编史修志的需要,档案利用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重点工作的完成,档案利用又恢复到“门可罗雀”的状态。
档案事业要发展,必须让利用社会化。为了实现档案利用的社会化,通州档案馆做了大量的工作。从1989年开始,分7次向社会开放档案15733卷,并将开放目录和部分档案原文在网上进行公布。为提高案卷质量、便于利用,分期分批对馆藏四清、旧政权、知青等档案进行了重新鉴定、抢救、整理、编目;将馆藏照片档案进行扫描、刻录,形成光盘。为了提高查阅速度与准确度,我们先后建立了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劳动局招工档案等11类23个数据库,形成机检条目106万条;并重新编制、完善了检索工具和检索体系,使利用率高的档案全部实现了机检。在档案馆内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为社会公众提供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为了让利用更方便、更高效,我们还增加了网上查询、电话查询、节假日预约查询、集体查询等多种利用形式。
随着,通州新城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档案的社会利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5年,接待利用2000余人次,调阅档案9000余卷;2006年,接待利用3000余人次,调阅档案1.2万余卷;2007年,接待利用7000余人次,调阅档案2.1万余卷。社会公民个人利用占总利用的85%以上,利用需求主要集中在房产、婚姻、招工等方面。
由默默无闻到有为有位,社会形象大大提升
长期以来,档案工作开展的不顺利是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这其中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档案部门自身的问题。通州档案局、馆的领导认为“有为才能有位”。要获得社会的支持与认可,必须做好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2002年起确定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突出档案工作的地方特色,以服务提升档案工作社会形象、以服务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工作宗旨。
做好服务的关键是打造一支过硬的档案干部队伍。因此,局、馆进一步健全了内部各项制度,把思想教育与业务建设相结合;支持全体干部加强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相关知识的学习;鼓励大家勤于动脑、勤于动笔,积极探讨业务问题和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服务效能。与此同时,以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档案管理规范化为目的,加强对全区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经过多年的努力,通州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主要服务对象还包括广大青少年。通州档案馆自1995年被命名以来,始终坚持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关心、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运河文化,展示通州风采为目的,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以馆藏刘白羽、刘绍棠等通州籍名人的档案资料为素材,把档案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广泛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各种有意义的宣传活动。由于,通州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的特色突出,社会影响广泛、社会效益显著,2003年被命名为北京市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作为北京市的代表在《档案工作服务未成年人教育研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主动服务本地区的各项建设是近年来档案局、馆的工作重点之一。档案局、馆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主动为重大活动、重点工程提供服务,主动对通州的旧景新貌进行拍摄留影、存档备用。利用馆藏资料,编辑出版了《运河古韵翰墨集》、《烽火通州》、《刘绍棠年谱》、《文化通州》等10余种具有较高利用与阅读价值的档案编研成果。另外,我们以“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为宗旨,不断延伸服务。多年来,着力抓了“农业科技档案”、“民营企业档案”、“农民家庭档案”、“宗教档案”试点工作,并在全区普及推广。随着旧村改造、农转非步伐的加快,我们积极探索村级“物业档案管理”的模式与方法,以点带面进行推广。结合区情发展实际,还重点抓了小城镇、工业园区档案工作的规范管理。
历经一番辛与苦,赢得梅花扑鼻香。通州档案局、馆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发展的服务理念与所取得的成绩,不仅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与高度重视,还多次受到市、区有关部门的表彰。而且,还备受新闻媒体的关注。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吉林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纪实》等20余家的新闻媒体先后到这里拍摄专题、现场采访。
回顾过去的30年,我们发展的道路虽然不平坦;但是,我们成绩显著。如今,我们的大门已经敞开,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就让我们档案人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我们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