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作为学校,必须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浸润校园,就是让中华传统文化浸课堂,浸活动,浸校园,浸家庭,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方面,很多地方中小学做出有益的探索。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城中老校,一向以“三好两有”(即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有个性特长、有创新精神)为办学理念的实验中学在响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大胆创新,开展了丰富多样而又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传统文化浸实验”工程。
在此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思考,扎实探索,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些误区
一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目前最为普遍的形式还是利用课堂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很多相关活动常常走过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二是目前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常态机制的构建。
针对很多校園“走过场”的问题,要研究如何建立评审机制、建立相关人才库、资源库和信息平台,丰富传播形式、创新渠道,同时建立保障机制。多学科的涵盖,将有利于补充和调整教师知识结构,也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如今,传统文化专业教师缺乏,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和氛围尚未形成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四点探索
传统文化浸课堂,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也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依托课堂,依托学科教学的过程体系。传统文化浸课堂,各年级各有侧重。高一年级侧重于“怡情”,通过经典“悦读”,丰富文化积累,陶冶学生性情,对学生实施润物无声的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高二年级侧重于“益智”,通过经典“研读”,领略语言艺术,分享经典智慧,促进健全人格形成。高三年级侧重于“立德”,通过经典“赏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
其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比如我校语文教学课程安排中,“每日默背十分钟”(早晨),“每日一言五分钟”(语文课前),每周一节指导课,每周一篇读后感,间周一次小测验,将识记、赏析、写作贯穿经典诵读活动。各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阅读课,各班语文教师为该班学生经典诵读辅导教师,将经典诵读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艺术教育等紧密结合。不仅仅是语文课,政治课、历史课、美术课、音乐课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阵地。
其二,课堂内外,相互补充。语文课讲授经典课文,以作家为圆心,以作品为半径,进行课外辐射。如教《梁任公第一次演讲》中“高皇帝,在九天”,高皇帝,学生理解很容易出错,其实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光绪皇帝,悲的是一腔爱国情怀!不了解梁启超的性格很难理解文章,更难得了解大师的行为举止。课外与课内要互相借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品有兴趣,形成阅读体系。
高中教材,经典纷呈,大家云集,要透过作品理解大家风骨情韵,可以借助视频资料助推经典阅读,教学生知人论世。比如学习《小狗包弟》,借助“感动中国”片段,直观感受20世纪“中国的良心”、世纪老人巴金自我反思的精神。精心选择的视频资料丰富了来自教材里大家的形象,大师的成长和风骨令学生难忘。
学校立足于现实,贴近师生的教学实际,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 融会贯通,务实创新,传统文化才会在校园生根发芽。
传统文化浸校园,营造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良好校园环境。
当下,积极创建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环境真正起到“春风化雨,如润无声”的作用。武昌实验中学地处明清贡院旧址,文脉悠久;再现明清贡院景观的红石大道,足迹斑斑;重建的“惟楚有材”的牌坊,历经百年沧桑;缅怀先贤奠基和创业的校史馆,冯天瑜先生刻撰写的《重修红石大道序》,催人奋进;实验人一直秉承的“忠毅勤朴”的校训成为学校教育及价值追求……通过寻访实验校园和阅读实验特色书籍,学生能学习实验品格,感悟、传承实验精神。
学校利用红石讲堂、红石书吧、《花季骑士》校刊、班团活动、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屏、黑板报、墙报等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宣介和赏析活动,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展示传统文化阅读的成果。高一年级“吟风诵雅”诗歌朗诵大赛,高二年级“凤凰杯课本剧大赛”,高三年级“成语与典故”大赛,形成校园文化活动系列。
传统文化浸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浸校园系列活动。
从“吟风颂雅”系列文学类活动到“云翔杯”系列体艺类活动,从精心策划的“红石讲堂”到各种社团活动及系列班会,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无不渗透传统文化,以多种方式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让经典作品深入人心,让传统节日、节气刻骨铭心,让中华传统文化生根发芽。我们将经典诵读付诸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结合,与文化建设融合,渗透到家庭教育。从早上诵读经典的琅琅书声到课前三分钟的经典推介,从午间的“经典广播一刻”到周末的“家庭经典诵读”,从“诵读经典”班级黑板报的展示到“经典诵读沙龙”,从“书香班级”“最美班级”评选到迎新书法大赛……诸如此类系列的文化交融活动,让学校书声满园,墨迹飘香。
传统文化浸家庭,家校合作,营造互育的文化氛围。
发动、指导家庭参与“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引导家庭制定“亲子共读”计划,设计读经记载表,每天抽出10分钟,每周双休日抽出一个小时集中家人在一起进行诵读活动,形成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的浓厚氛围。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将知名学者、大学教授、各类院士请进学校,开展“红石讲堂”系列报告活动,《儒学与人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张爱玲的人生》、《艺术与生活》等报告都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日行一善”“日行一恕”“三省吾身”,记录《成长日记》,举办“经典伴我成长”故事分享会,都实现了励志、正行、共进的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李慕绚
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方面,很多地方中小学做出有益的探索。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城中老校,一向以“三好两有”(即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有个性特长、有创新精神)为办学理念的实验中学在响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大胆创新,开展了丰富多样而又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传统文化浸实验”工程。
在此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思考,扎实探索,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些误区
一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目前最为普遍的形式还是利用课堂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很多相关活动常常走过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二是目前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常态机制的构建。
针对很多校園“走过场”的问题,要研究如何建立评审机制、建立相关人才库、资源库和信息平台,丰富传播形式、创新渠道,同时建立保障机制。多学科的涵盖,将有利于补充和调整教师知识结构,也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如今,传统文化专业教师缺乏,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和氛围尚未形成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四点探索
传统文化浸课堂,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也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依托课堂,依托学科教学的过程体系。传统文化浸课堂,各年级各有侧重。高一年级侧重于“怡情”,通过经典“悦读”,丰富文化积累,陶冶学生性情,对学生实施润物无声的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高二年级侧重于“益智”,通过经典“研读”,领略语言艺术,分享经典智慧,促进健全人格形成。高三年级侧重于“立德”,通过经典“赏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
其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比如我校语文教学课程安排中,“每日默背十分钟”(早晨),“每日一言五分钟”(语文课前),每周一节指导课,每周一篇读后感,间周一次小测验,将识记、赏析、写作贯穿经典诵读活动。各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阅读课,各班语文教师为该班学生经典诵读辅导教师,将经典诵读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艺术教育等紧密结合。不仅仅是语文课,政治课、历史课、美术课、音乐课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阵地。
其二,课堂内外,相互补充。语文课讲授经典课文,以作家为圆心,以作品为半径,进行课外辐射。如教《梁任公第一次演讲》中“高皇帝,在九天”,高皇帝,学生理解很容易出错,其实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光绪皇帝,悲的是一腔爱国情怀!不了解梁启超的性格很难理解文章,更难得了解大师的行为举止。课外与课内要互相借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品有兴趣,形成阅读体系。
高中教材,经典纷呈,大家云集,要透过作品理解大家风骨情韵,可以借助视频资料助推经典阅读,教学生知人论世。比如学习《小狗包弟》,借助“感动中国”片段,直观感受20世纪“中国的良心”、世纪老人巴金自我反思的精神。精心选择的视频资料丰富了来自教材里大家的形象,大师的成长和风骨令学生难忘。
学校立足于现实,贴近师生的教学实际,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 融会贯通,务实创新,传统文化才会在校园生根发芽。
传统文化浸校园,营造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良好校园环境。
当下,积极创建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环境真正起到“春风化雨,如润无声”的作用。武昌实验中学地处明清贡院旧址,文脉悠久;再现明清贡院景观的红石大道,足迹斑斑;重建的“惟楚有材”的牌坊,历经百年沧桑;缅怀先贤奠基和创业的校史馆,冯天瑜先生刻撰写的《重修红石大道序》,催人奋进;实验人一直秉承的“忠毅勤朴”的校训成为学校教育及价值追求……通过寻访实验校园和阅读实验特色书籍,学生能学习实验品格,感悟、传承实验精神。
学校利用红石讲堂、红石书吧、《花季骑士》校刊、班团活动、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屏、黑板报、墙报等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宣介和赏析活动,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展示传统文化阅读的成果。高一年级“吟风诵雅”诗歌朗诵大赛,高二年级“凤凰杯课本剧大赛”,高三年级“成语与典故”大赛,形成校园文化活动系列。
传统文化浸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浸校园系列活动。
从“吟风颂雅”系列文学类活动到“云翔杯”系列体艺类活动,从精心策划的“红石讲堂”到各种社团活动及系列班会,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无不渗透传统文化,以多种方式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传统文化的精髓,让经典作品深入人心,让传统节日、节气刻骨铭心,让中华传统文化生根发芽。我们将经典诵读付诸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结合,与文化建设融合,渗透到家庭教育。从早上诵读经典的琅琅书声到课前三分钟的经典推介,从午间的“经典广播一刻”到周末的“家庭经典诵读”,从“诵读经典”班级黑板报的展示到“经典诵读沙龙”,从“书香班级”“最美班级”评选到迎新书法大赛……诸如此类系列的文化交融活动,让学校书声满园,墨迹飘香。
传统文化浸家庭,家校合作,营造互育的文化氛围。
发动、指导家庭参与“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引导家庭制定“亲子共读”计划,设计读经记载表,每天抽出10分钟,每周双休日抽出一个小时集中家人在一起进行诵读活动,形成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的浓厚氛围。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将知名学者、大学教授、各类院士请进学校,开展“红石讲堂”系列报告活动,《儒学与人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张爱玲的人生》、《艺术与生活》等报告都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日行一善”“日行一恕”“三省吾身”,记录《成长日记》,举办“经典伴我成长”故事分享会,都实现了励志、正行、共进的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