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7月,在英国圣玛丽小学的一节ICT课上,学生们围绕教师布置的任务“为本班同学的一位患脑癌的朋友制作一张Word海报”而忙得不可开交。海报的内容是号召学生们开展自制饼干义卖活动,为这位病人筹集治疗资金。学生们四人一组,或讨论海报内容,或搜索脑癌的相关信息,或争论版面的具体排布。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海报初步完成。待作品完成打印后,组员们有序地将这些海报张贴到校园各处。几位组长争着把他们小组的作品送给我,以此作为对指导他们的教师的回报……
思考
1.打印机输出的仅仅是学生们的作品吗?
这是我在圣玛丽小学听过的信息技术课中极为普通的一节课。课的导入与教学和我们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并无两样,但当学生们的作品被打印出来,看到校园里到处张贴着花花绿绿的海报时,身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巨大张力,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打印机输出的仅仅是学生们的作品吗?
2.我们该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作品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和综合设计性都较强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成果往往由作品来呈现。学生的作品体现着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如果作品是小组成员共同制作的,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合作意识等重要信息素养。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的众多评价中,作品评价是重要的一环。
在平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来开展作品评价,这些评价往往都是在课内开展,也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然而,当学生的作品输出后,我们的评价就结束了吗?我们该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作品评价呢?
探索
1.基于教材,整合教材——让评价的客体更趋生活化
为学生的作品寻找更广阔的输出渠道,提高作品评价的效率,首当其冲的便是让学生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教学取材于生活、学生的作品评价回归生活也成了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1)与学习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乏许多有趣又充满教育意义的制作素材。例如,教师利用常见的《狐狸和乌鸦》《守株待兔》《龟兔赛跑》等小故事,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展顺序结构程序的编写,制作Scratch小游戏;同样利用这些素材,也可以让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连环画。再如,教师利用数学学科中趣猜数字等小游戏,可以让学生用Scratch来编写具有判断功能、循环功能的简单程序。评价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重温、拓展、延伸,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与活动相结合
除了学习,学生丰富的课余活动也可以成为课中的素材。例如,开学后,大队部要进行大队长竞选。根据这一活动,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竞选海报设计,用Word制作个人介绍海报,学生们为了制作出一款与众不同的宣传海报,绞尽脑汁,异常投入;再组织学生用Scratch为大队部设计投票器,充满喜感的大队长候选人头像的引入让他们兴奋不已,作品做了改,改了做,不断运行尝试,不断修改,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再如,用Scratch为学校里的爱心超市设计收银机。学生们从图片的采集到界面的设计再到功能的开发,层层检测,严谨细致。学生们不仅是设计者,更是使用者,他们往往会在使用中再次发现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并且不断修改,也就在这不断的调试、修改、完善中,学生们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
正如我在Scratch教学中发现的那样,学生们对设计一些小游戏或小故事具有很大的兴趣,当看到学生们流连于“射击”“轰炸”等游戏时,我强烈地感觉到这时的“趣”远大于“意”了。通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学生的作品兼具了“趣”与“意”,这为作品评价载体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2.拓宽渠道,创设环境——让评价的载体更趋多样化
评价信息需要依附评价载体,评价载体的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评价的效率。我们学校不乏宣传阵地,如大队部橱窗、班级板报、红领巾广播、学校网站等,我以此为评价的载体,让学生的作品通过不断地“上墙”“出声”“上网”来收获更多信息技术课堂以外的评价。
(1)让作品“上墙”
学校橱窗和班级板报是学生平时接收信息最为常规的渠道。学习了Word之后,我组织学生结合学校板报主题制作作品。例如,我在班级开展“庆国庆”“迎元旦”等海报制作活动,并在班级主题板报中展出;为了配合学校“书香之班”评比,我组织学生用Word开展读后感交流小报制作,在学校橱窗中展出;我引导学生结合学校学科竞赛、“阅读之星”、“英语之星”等评比活动开展喜报设计制作活动。伴随着一份份海报、小报与喜报的“上墙”,学生们收获了更多的肯定,并结合同学、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评价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
(2)让作品“出声”
让作品“上墙”之后,我还争取让学生们的作品“出声”。学习多媒体之后,我组织信息技术社团的学生配合学校活动开展了“小小广播剧”的录制活动。学生们从声音的录制到剪辑再到文件的生成,亲历亲为,不懂就问,兴致盎然。广播剧的结尾,我还特别把他们的名字加进了工作人员名单。当听到自己的名字在广播里播出时,学生们别提多高兴了。
(3)让作品“上网”
学校网站是学校的一个宣传窗口,把作品放到网上可以得到来自校内外各界人士的评价。例如,我在学校网站中开设了LOGO学习博客,各小组上传LOGO作品,同时设计作品评价栏,围绕美观度、技术性等展开评价。学生作品上传到论坛后,有来自本组组员的评价、其他组员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其他教师的评价,还有很多是来自学生朋友圈“游客”的评价…… 不管是让作品“上墙”“出声”还是“上网”,我们更多地是要创设环境,为作品拓宽输出的渠道。只有有了如此多样化的评价载体,才会有更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3.输出作品、输出自信——让评价的主体更趋多元化
伴随着作品输出的是学生们的自信,从作品的设计制作到完成输出再到评价反馈,更多的评价主体参与其中,学生的自信心日益增长。
(1)追求完美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自我评价。例如,在Scratch作品评价中,我会让学生填写如下表格,引导他们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为其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团队协作的生生互评
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自身也会加深认识,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从而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制作作品时,我会让学生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并引导团队开展互评,不仅要求他们做到公平、公正,而且在肯定作品优点之时也要诚恳地指出不足。例如,一个学生团队在评价PPT作品《走进家乡常熟》时,肯定了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但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团队制作中作品的风格不统一,对画面的处理技术参差不齐等。评价后,制作团队再次开展了讨论并对作品进行改进。同时,学生们也在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中获得真知。
(3)画龙点睛的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最具权威性。学生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学习兴趣往往会倍增。例如,在对PPT作品《走进家乡常熟》进行评价时,我从整体布局、技术处理、画面风格等方面给出了肯定和建议。学生听后,干劲十足,立马投入到对作品的调整与素材的查找之中。
(4)神来之笔的点赞、叫好
除了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外,通过丰富评价载体,学生还收获了许多神来之笔的点赞与叫好。学校里的教师看了板报与橱窗,不免问起制作人,评价一下作品;学生听到广播、看了板报后也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不停地夸赞;各位家长收到孩子设计制作的喜报也不禁喜上眉梢;专题学习网站上游客的留言令人欣喜;为大队部设计的投票器与爱心屋收银机在收获肯定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的建议……这些神来之笔的点赞、叫好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莫大的成就感,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探索中,为真正实现从“学会信息技术”到“会学信息技术”提供了可能。
输出的,仅仅是学生们的作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用打印机打印学生的作品只是作品输出的途径之一,无论是用打印机打印或是其他途径或渠道输出,伴随着作品输出而改变的是更为有效的作品评价,是学生日益增长的自信心,是再次回归课堂的热情。
思考
1.打印机输出的仅仅是学生们的作品吗?
这是我在圣玛丽小学听过的信息技术课中极为普通的一节课。课的导入与教学和我们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并无两样,但当学生们的作品被打印出来,看到校园里到处张贴着花花绿绿的海报时,身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巨大张力,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打印机输出的仅仅是学生们的作品吗?
2.我们该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作品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和综合设计性都较强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成果往往由作品来呈现。学生的作品体现着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如果作品是小组成员共同制作的,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合作意识等重要信息素养。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的众多评价中,作品评价是重要的一环。
在平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来开展作品评价,这些评价往往都是在课内开展,也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然而,当学生的作品输出后,我们的评价就结束了吗?我们该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作品评价呢?
探索
1.基于教材,整合教材——让评价的客体更趋生活化
为学生的作品寻找更广阔的输出渠道,提高作品评价的效率,首当其冲的便是让学生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教学取材于生活、学生的作品评价回归生活也成了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1)与学习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乏许多有趣又充满教育意义的制作素材。例如,教师利用常见的《狐狸和乌鸦》《守株待兔》《龟兔赛跑》等小故事,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展顺序结构程序的编写,制作Scratch小游戏;同样利用这些素材,也可以让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连环画。再如,教师利用数学学科中趣猜数字等小游戏,可以让学生用Scratch来编写具有判断功能、循环功能的简单程序。评价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重温、拓展、延伸,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与活动相结合
除了学习,学生丰富的课余活动也可以成为课中的素材。例如,开学后,大队部要进行大队长竞选。根据这一活动,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竞选海报设计,用Word制作个人介绍海报,学生们为了制作出一款与众不同的宣传海报,绞尽脑汁,异常投入;再组织学生用Scratch为大队部设计投票器,充满喜感的大队长候选人头像的引入让他们兴奋不已,作品做了改,改了做,不断运行尝试,不断修改,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再如,用Scratch为学校里的爱心超市设计收银机。学生们从图片的采集到界面的设计再到功能的开发,层层检测,严谨细致。学生们不仅是设计者,更是使用者,他们往往会在使用中再次发现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并且不断修改,也就在这不断的调试、修改、完善中,学生们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
正如我在Scratch教学中发现的那样,学生们对设计一些小游戏或小故事具有很大的兴趣,当看到学生们流连于“射击”“轰炸”等游戏时,我强烈地感觉到这时的“趣”远大于“意”了。通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学生的作品兼具了“趣”与“意”,这为作品评价载体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2.拓宽渠道,创设环境——让评价的载体更趋多样化
评价信息需要依附评价载体,评价载体的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评价的效率。我们学校不乏宣传阵地,如大队部橱窗、班级板报、红领巾广播、学校网站等,我以此为评价的载体,让学生的作品通过不断地“上墙”“出声”“上网”来收获更多信息技术课堂以外的评价。
(1)让作品“上墙”
学校橱窗和班级板报是学生平时接收信息最为常规的渠道。学习了Word之后,我组织学生结合学校板报主题制作作品。例如,我在班级开展“庆国庆”“迎元旦”等海报制作活动,并在班级主题板报中展出;为了配合学校“书香之班”评比,我组织学生用Word开展读后感交流小报制作,在学校橱窗中展出;我引导学生结合学校学科竞赛、“阅读之星”、“英语之星”等评比活动开展喜报设计制作活动。伴随着一份份海报、小报与喜报的“上墙”,学生们收获了更多的肯定,并结合同学、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评价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
(2)让作品“出声”
让作品“上墙”之后,我还争取让学生们的作品“出声”。学习多媒体之后,我组织信息技术社团的学生配合学校活动开展了“小小广播剧”的录制活动。学生们从声音的录制到剪辑再到文件的生成,亲历亲为,不懂就问,兴致盎然。广播剧的结尾,我还特别把他们的名字加进了工作人员名单。当听到自己的名字在广播里播出时,学生们别提多高兴了。
(3)让作品“上网”
学校网站是学校的一个宣传窗口,把作品放到网上可以得到来自校内外各界人士的评价。例如,我在学校网站中开设了LOGO学习博客,各小组上传LOGO作品,同时设计作品评价栏,围绕美观度、技术性等展开评价。学生作品上传到论坛后,有来自本组组员的评价、其他组员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其他教师的评价,还有很多是来自学生朋友圈“游客”的评价…… 不管是让作品“上墙”“出声”还是“上网”,我们更多地是要创设环境,为作品拓宽输出的渠道。只有有了如此多样化的评价载体,才会有更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3.输出作品、输出自信——让评价的主体更趋多元化
伴随着作品输出的是学生们的自信,从作品的设计制作到完成输出再到评价反馈,更多的评价主体参与其中,学生的自信心日益增长。
(1)追求完美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自我评价。例如,在Scratch作品评价中,我会让学生填写如下表格,引导他们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为其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团队协作的生生互评
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自身也会加深认识,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从而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制作作品时,我会让学生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并引导团队开展互评,不仅要求他们做到公平、公正,而且在肯定作品优点之时也要诚恳地指出不足。例如,一个学生团队在评价PPT作品《走进家乡常熟》时,肯定了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但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团队制作中作品的风格不统一,对画面的处理技术参差不齐等。评价后,制作团队再次开展了讨论并对作品进行改进。同时,学生们也在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中获得真知。
(3)画龙点睛的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最具权威性。学生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学习兴趣往往会倍增。例如,在对PPT作品《走进家乡常熟》进行评价时,我从整体布局、技术处理、画面风格等方面给出了肯定和建议。学生听后,干劲十足,立马投入到对作品的调整与素材的查找之中。
(4)神来之笔的点赞、叫好
除了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外,通过丰富评价载体,学生还收获了许多神来之笔的点赞与叫好。学校里的教师看了板报与橱窗,不免问起制作人,评价一下作品;学生听到广播、看了板报后也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不停地夸赞;各位家长收到孩子设计制作的喜报也不禁喜上眉梢;专题学习网站上游客的留言令人欣喜;为大队部设计的投票器与爱心屋收银机在收获肯定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的建议……这些神来之笔的点赞、叫好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莫大的成就感,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探索中,为真正实现从“学会信息技术”到“会学信息技术”提供了可能。
输出的,仅仅是学生们的作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用打印机打印学生的作品只是作品输出的途径之一,无论是用打印机打印或是其他途径或渠道输出,伴随着作品输出而改变的是更为有效的作品评价,是学生日益增长的自信心,是再次回归课堂的热情。